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节活动讲座稿

读书节活动讲座稿

读书活动讲座材料
一、为什么要读书
1、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

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

2、高中生一定要读课外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极少达到这个标准,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不够重视、教师不正确引导、阅读方法不正确等。

而在信息激增的当今社会,高中生接触、了解社会信息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广泛阅读课外书。

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呢?
二、读什么书
鲁迅说:只读一个人的著作是不太好的,你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广泛阅读课外书,如优秀作文选、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童话、当代小说、科幻读物等,让高中生广闻博识,不但有助于积累语言、储备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三、怎样读书
书,人人都在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

究其原因,就是读书不得法。

其实,读书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1)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

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
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

”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

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

对一些专业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

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

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

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以采用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

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小说和一些报刊杂志等。

(6)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

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
故而知新”。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

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摘抄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

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读序言、目录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目录,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

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目录,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

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怎样做读书笔记
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遗忘了。

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而要读的书是无穷的。

要想以有限的记忆力读无穷的书籍而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书笔记可以弥补脑力的不足,是记忆的贮存器。

一、什么是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
记。

二、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1、可以积累资料,丰富知识。

2、可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3、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4、可以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分类整理,便于日后查询。

三、读书笔记的內容
1、可以抄写词语句子,使自己词汇更丰富,句式变得灵活多样。

2、可以抄哲理性句子、好诗、励志小语,学会思考、明白有益的道理。

3、可以记下名人故事和知识性的东西,让议论材料更充分。

4、可以记下一些触发性想法。

四、读书笔记的种类
1、符号式笔记
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这种笔记,就是符号式笔记。

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提纲笔记、摘录笔记等其它形式的笔记作好了准备。

批语可以是对书中一段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书中某一个问题没有看懂所表示的疑问等。

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

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

(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

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
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

(3)符号不能作得过多。

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4)要清楚整齐。

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

2.摘录式笔记
摘录式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抄写下来。

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摘抄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日后查找起来,面对茫茫的书海,你就能体会到作摘录笔记的优点了。

作摘录笔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选择地抄录。

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

“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

(2)要忠实原文。

书里有段话,我们觉得挺好,想把它抄下来。

抄的时候,又觉得某个词用得别扭,干脆另换一个词代替,这样不行。

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应怎样抄,不但词句不能改动,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

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要注明出处。

每条材料都要注明是从哪本书里第几页抄录的,作者是谁。

如果是在报纸、杂志上抄录的,就要把报纸、杂志的名称、日期写上。

还要注明文章的标题和作者。

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3、剪贴式笔记
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

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剪贴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剪贴式笔记时要按不同的内容分类。

可以准备几个用来贴剪报的本子,或者把一个本子分成几个部分,把语文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
识等内容分别贴进去。

(2)每一条剪贴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时间。

即剪自哪一种杂志或报纸,哪一年哪一期等。

(3)短小的剪贴笔记也可以作为读书卡片的内容。

4、感想式笔记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

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总之,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而且能提高写作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搜集资料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希望大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