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流景观及生态河道

河流景观及生态河道

第一讲滨水景观设计第一章xx 河流改造成风景河道的一些误区xx 水利局xx1、当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并蔓延到周围的环境时,河道和滨水地区就遭受着极大地破坏。

这些影响意味着生态和经济的代价。

例如:挤占河道断面修建道路、河道改为暗沟用以建房、不修下水道直接将污水排入河道等等;以上几个方面是城市河道的悲剧。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开始对改善水环境的要求不断高涨。

将城市河流改造成风景河道,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

这个热点,对城市河道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在这过程中,如果搞得不好,只注意风景景观,不注意生态建设,就会造成一些误区;3、这些误区是:顺直河道、硬化河床、加高堤防、建闸修坝、堆积小品等,现在分别叙述:4、关于顺直河道:天然河道没有一条是笔直的,如果修建一条笔直、而且等宽的河道,它势必等速,等速的河道里水生动植物难以生长。

所以整治河道时,要随弯就弯,不要裁弯取直。

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城市已经把穿城而过的河道改造得面目全非,最近几年如果打算再次整治,一定不要裁弯取直,已经裁弯取直的要改回来,无法改回的,可以按下面的方法做:尽量避免直线段太长,能宽则宽,用蜿蜒、蛇形、折线等代替直线;在河道转弯时,也不要用一个半徑去完成转弯,尽量多一些变化,甚至弧线、折线共用;请看下面的实例:左图是奥地利五十年前修建的一条渠道,右图是1986 年改造后的情形,它用蜿蜒、蛇形、不等宽和打掉硬质护坡的手段,成功地将人工痕迹去掉。

当前,有些规划设计院正试探在宽浅河道中,两堤距离保持原状不动(因为不能动),而将子槽做弯,把景观的文章做到滩地上。

5、关于硬化河床:硬化河床无非两个目的:一是防止河水冲刷河坡,二是减少渗漏。

很多城市的防洪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城市中建成区越来越大,下垫面硬化,洪峰流量加大,雨水汇集时间缩短;房屋、道路、绿化与河道争地,河道越束越窄,无法拓宽、加深。

只好将河坡改成直墙,有的河坡虽未改成直墙,也已经硬化,这种现象甚至发展到河底。

水利工程的这种做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这也逼迫水利工程师在护坡的非硬化材料上费了很多心血。

近几年来,代替混凝土和浆砌石的防护材料越来越多,诸如:空心连锁板、模袋、土工布、草皮加土工网、韩国标准砌块、植草砖、木桩、芦苇丛、任意摆放的大石块等等。

以上材料足以应付流速在2—3 米/ 秒范围。

大片花卉与灌木组成的护坡(福州)用石块保护河岸(欧洲)我们并不完全反对直墙,象泰晤士河、塞纳河,但要尽量减少。

反对的是为了防渗而将河底硬化。

6、关于加高堤防:建议将堤防分为两类:内堤(小堤)和外堤(大堤),内堤可以是子槽上的女儿墙,为保护滩地而设,它及滩地可以被淹没;外堤为保护城镇村庄而设,其高度当然应根据设计或校核洪水位来定,但问题在于堤岸位置的确定,它必须富于变化,两堤间最好不要等距,材料不要划一,尤其城市中的大堤一定要材料考究、做法仔细。

郊区河道的大堤不一定要连续,尤其在大片荒地、农田中,无妨让洪水出槽,在荒地、农田中滞留,若能形成湿地更好。

另外,城市河流要因地制宜减少堤顶超高,其理由是城市河道上控制建筑物多,,又有现代化的调度、预报手段,容易对洪水进行调节,所以可以降低超高。

因此避免了两堤成为高墙,河道成为胡同,从而使滨河景观建设成为可能。

7、有些缺水城市在整治河道时,喜欢在河道上建闸或橡胶坝等拦河建筑物,用于保持一个水面,来减缓洪水或者建成一个景区,这种现象,已开始延续到郊区(为了房地产开发),但是,在建闸或橡胶坝等拦河建筑物时,往往不考虑留有一定宽度的辅助性陡坡输水道(鱼道),这就妨碍了生物的上下游交流;同理,河道上尽量不要做跌水,尤其是不做直立的跌水,必需做时,将跌水改成缓坡,这有利于鱼类的回游。

8、关于河道基流:生态河道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河中有水,且能流动,有的专家学者将流量大于0.06 立方米/秒的河流,定为非季节河流,符合生态河道的条件;此条件并不高,但对北方来说仍难达到,近年来北京市对城市河道开始应用中水循环,即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排入河道,并加压使河水流动起来,这应该算是一种积极的方法,问题是水质很难达标,很容易富营养化,还需深度治理。

9、关于堆积小品的问题:景观河道的核心部分是两岸(包括滩地)的园林布设,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多景观河道都犯了一个毛病,即将许许多多的景观手段(雕塑、盆景、小品、流水、小桥、喷泉等等)统统集中到有限河段中,让人感觉是一种暴发户心态。

其实,简洁明快是美学的更高层次。

任何规划设计的实施,需要一种理念的支持,新的理念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很重要,新的观念也需要新的知识,补充新知识更要艰苦的劳动。

由于景观设计牵涉到知识面很广,做出来的规划设计可能比原有的一套更趋复杂,若没有新观念的支持,城市河道的整治只能在老路上蹒跚,不符合生态河道的理念。

第二讲初探xx 园林风景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端木山第一章引言河流生态修复与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强烈地引起社会的关注,在所有生态问题中,水环境恶化成为问题的核心。

作为直接参与水环境建设的水利工作者,对缓解这一持续不断的恶化趋势,重塑良好人居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相对突飞猛进的现代化科技,人类对于与其自身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的认识,还十分粗浅,因此,在河流生态修复工作中,任何依赖单一学科,进行单一专业工作的方法,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客观地说,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我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的各类生态过程,作出清晰地描述,因而也很难以人工手段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修复”,我们目前所能作的仅仅是以工程的手段,尽可能模仿自然形态,通过引导和干预自然生态过程,使得整个系统呈现比较自然的景观外貌,并在人工的辅助下,逐渐恢复其部分生态功能,并逐步建立可持续的演化机制,与相邻自然系统形成良性的联系,因而我们在这里所称的生态修复,仅仅是在这样几个严格界定的层面,所进行的描述即:以人工手段为基础,通过工程的操作,趋近某一特定目标的修复工作,其工作结果应至少达到:自然的外貌,恢复部分生态的功能。

建立一定可持续的自维持系统,与相邻的自然体系相融合的修复目标。

第二章河流生态系统概述2.1 河流的总体生态功能通过河水的流动,河流承担以下五个主要的生态功能即:1 地表水资源的分配,这主要通过河水的正常流动以及定期的泛滥来实现。

02地形地貌的塑造,通过河水的冲刷——侵蚀——搬运——沉积过程,对地表形态o在地壳运动的基础上进行重塑。

3 水质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河水流动过程中的充氧曝气效应,河道边坡及底泥的o物理过滤及生化作用,水生生物群落的生化作用,等一系列的复合过程实现。

4 生物栖息地,这主要通过水流对环境的塑造,形成特定的栖息环境,为生物的生o 存和繁衍提供条件,同时水中所蕴含的营养成份也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且河道本身既是生物迁徙的重要通道,也直接成为DNA传输的载体。

5 小气候调节,通过水—土—植物发生的系统作用,对河流区域的小气候进行调节,o 同时河水流动及小幅度的温差所形成的空气流动,也加剧了小气候的变化。

2.2 河流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1 平面体系——相对的宏观系统,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6水源地一一通常是以各类湿地为核心的复合系统,其主要的生态功能有:集水作用,调节水量分配,净化水质,涵养地下水,生态过渡以及特定的生物栖息地。

b河道干流一一河流的主要形态,其主要生态功能有:水资源分配与地形塑造,生物廊道与生物栖息地,营养物质分配等。

c支流一一河流正源之外的其它水源系统,通常自身形成完整的水系统,功能与干流相似,与干流相比,常常具有形态多样(如:季节河、游移河等等)的特点与其流经过区域常常形成比干流更加紧密的生态关系。

d各类低洼地——流域内正常季节无水的低洼区域其主要生态功能为汛期洪水的蓄滞以及由洪水积蓄形成高生产力的土地资源,地下水补给等。

c滩地、湿地——流域内,各类浅水区域,一般有典型的湿地植物群落,是主要的生物栖息地,同时也具有汛期行洪,雨洪积蓄和水源涵养等功能。

这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其区域面积,群落结构等,常处于不断的剧烈变化之中,但这样的变化创造了这一区域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是水域与旱地之间的过渡形态。

f湖泊一一因地形条件变化或雨洪泛滥形成的流速极缓的集中水域,这类区域具有明显的水量分配调节,水资源涵养和栖息地创造的功能。

g河口区域一一以三角洲为主要形态,具有极重要的生态功能,是联结水生生态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纽带,是不同生态区域之间物质交换的窗口,由于其条件的复杂性,因而具有明显的生物为多样化,是地表主要的栖息地类型。

2.断面体系:相对微观的系统6水体:这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其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由于其自身的浮力条件,相对温和的温度环境以及低氧的状况,水体不但孕育生命的最初形式,也同时为地球上大部分生命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

b底泥:由各类沉积物堆积而形成的河道底泥,有机质丰富松软而富孔隙,既为各类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繁衍空间,也是河水水质稳定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河水与地下水交换的重要途径。

C近堤浅水区域:由于该区域水位较浅,且水位变化比较剧烈,光照养份土壤条件均较特殊,因而形成了以各类水生植物为基础的重要区域,其中各类生物云集,群落结构变化剧烈,既是水域与陆地的交汇区域,也是陆地生物与水生生物共同生存的空间。

d岸缘区域:以陆生,沼生植物为基础形成的区域,是重要的水域与陆地之间的生态缓冲区域。

第三章中国河流生态系统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3.1xx 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问题:具有表现为空间,及时间分配的不均衡以及水资源质量的恶化,即:(空间分配:长江以北持续干旱,长江以南水害频仍,西北地区资源馈乏,东南地区资源富集。

时间分配:旱季与雨季过于分明,干旱与洪涝交替出现,而且,旱年与洪涝年份降雨量差别巨大。

水资源质量:北方没水,南方臭水,而且水资源质量问题的严重区域,集中于国土人口集中,产业发达,经济高速成长的区域。

2.河流过分人工化问题:这是xx 河流又一最为严重问题直接导致:河道生态功能O的表失,河道生态系统的崩溃,主要表现为:水电过度开发,形成的对河道干流的人为切割,河道裁弯取直后,河水流速加快,人为改变水体的运动状态。

堤防人工化割裂了河道与周边区域的必要联系,跨流域水利工程,导致自然水系的人为破坏等等。

③水体的过度开发以及各类近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形成水环境的严重恶化。

滨水种养殖业,水电产业,以及农业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森林、湿地以及其它滨水栖息地的消失,是这一状况的直接体现,这直接导致了水污染的加重,土地的水源涵养能力的下降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的隔离。

3.2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①xx 国土所处的大陆季风气候带的特点:以北纬400区域为核心,地表存在一个相对于干旱的气候带,地球主要的干旱区域是草原、旱地、荒漠的主要分布区,这一区域降雨量较少,气温适宜,适合人类生存,生态条件却并不优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