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松下伺服资料

松下伺服资料

松下伺服资料
一.伺服的概念
二.伺服电机与步进电机性能比较三.伺服系统的控制模式
四.伺服电机编码器分类
五.伺服驱动器的认识
六.伺服电机的认识
七.系统结构和配线
八.试运转
九.前面板的使用方法
十.参数
十一.报警代码
一.伺服的概念
“伺服”—词源于希腊语“奴隶”的意思。

人们想把“伺服机构”当个得心应手的驯服工具,服从控制信号的要求而动作。

在讯号来到之前,转子静止不动;讯号来到之后,转子立即转动;当讯号消失,转子能即时自行停转。

由于它的“伺服”性能,因此而得名——伺服系统。

伺服是使物体的位置、方位、状态等输出被控量能够跟随输入目标(或给定值)的任意变化的自动控制系统。

它的主要任务是按控制命令的要求、对功率进行放大、变换与调控等处理,使驱动装置输出的力矩、速度和位置控制的非常灵活方便。

二.伺服电机与步进电机性能比较
步进电机作为一种开环控制的系统,和现代数字控制技术有着本质的联系。

在目前国内的数字控制系统中,步进电机的应用十分广泛。

随着全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的出现,交流伺服电机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数字控制系统中。

为了适应数字控制的发展趋势,运动控制系统中大多采用步进电机或全数字式交流伺服电机作为执行电动机。

虽然两者在控制方式上相似(脉冲串和方向信号),但在使用性能和应用场合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现就二者的使用性能作一比较。

一、控制精度不同
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步距角一般为 1.8°、0.9°,五相混合式步进电机步距角一般为0.72 °、0.36°。

也有一些高性能的步进电机通过细分后步距角更小。

如山洋公司(SANYO DENKI)生产的二相混合式步进电机其步距角可通过拨码开关设置为1.8°、0.9°、0.72°、0.36°、0.18°、0.09°、0.072°、0.036°,兼容了两相和五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步距角。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精度由电机轴后端的旋转编码器保证。

以山洋全数字式交流伺服电机为例,对于带标准2000线编码器的电机而言,由于驱动器内部采用了四倍频技术,其脉冲当量为360°/8000=0.045°。

对于带17位编码器的电机而言,驱动器每接收131072个脉冲电机转一圈,即其脉冲当量为360°/131072=0.0027466°,是步距角为1.8°的步进电机的脉冲当量的1 /655。

二、低频特性不同
步进电机在低速时易出现低频振动现象。

振动频率与负载情况和驱动器性能有关,一般认为振动频率为电机空载起跳频率的一半。

这种由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所决定的低频振动现象对于机器的正常运转非常不利。

当步进电机工作在低速时,一般应采用阻尼技术来克服低频振动现象,比如在电机上加阻尼器,或驱动器上采用细分技术等。

交流伺服电机运转非常平稳,即使在低速时也不会出现振动现象。

交流伺服系统具有共振抑制功能,可涵盖机械的刚性不足,并且系统内部具有频率解析机能(FFT),可检测出机械的共振点,便于系统调整。

三、矩频特性不同
步进电机的输出力矩随转速升高而下降,且在较高转速时会急剧下降,所以其最高工作转速一般在300~600RPM。

交流伺服电机为恒力矩输出,即在其额定转速(一般为2000RPM 或3000RPM)以内,都能输出额定转矩,在额定转速以上为恒功率输出。

四、过载能力不同
步进电机一般不具有过载能力。

交流伺服电机具有较强的过载能力。

以山洋交流伺服系统为例,它具有速度过载和转矩过载能力。

其最大转矩为额定转矩的二到三倍,可用于克服惯性负载在启动瞬间的惯性力矩。

步进电机因为没有这种过载能力,在选型时为了克服这种惯性力矩,往往需要选取较大转矩的电机,而机器在正常工作期间又不需要那么大的转矩,便出现了力矩浪费的现象。

五、运行性能不同
步进电机的控制为开环控制,启动频率过高或负载过大易出现丢步或堵转的现象,停止时转速过高易出现过冲的现象,所以为保证其控制精度,应处理好升、降速问题。

交流伺服驱动系统为闭环控制,驱动器可直接对电机编码器反馈信号进行采样,内部构成位置环和速度环,一般不会出现步进电机的丢步或过冲的现象,控制性能更为可靠。

六、速度响应性能不同
步进电机从静止加速到工作转速(一般为每分钟几百转)需要200~400毫秒。

交流伺服系统的加速性能较好,以松下MSMA 400W交流伺服电机为例,从静止加速到其额定转速3000RPM仅需几毫秒,可用于要求快速启停的控制场合。

综上所述,交流伺服系统在许多性能方面都优于步进电机。

但在一些要求不高的场合也经常用步进电机来做执行电动机。

所以,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控制要求、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选用适当的控制电机。

三.伺服系统的控制模式
一、位置控制模式
位置控制模式是利用上位机产生脉冲来控制伺服电机转动,脉冲的个数决定伺服电机转动的角度或是工作台移动的距离,脉冲的频率决定电机转速。

如数控机床的工作台控制,大多数是属于位置控制模式。

对伺服驱动器来说,最高可以接受500KHz的脉冲(差动输入),集电极输入是200KHz。

电机输出的力矩由负载决定,负载越大,电机输出力矩越大,当然不能超出电机的额定负载。

急剧的加减速或过载而造成主电路过流会影响功率器件,因此伺服放大器嵌位电路以限制输出转矩,转矩限制可以通过模拟量或参数设置来进行调整。

二、速度控制模式
速度控制模式是维持电机的转速保持不变。

当负载增大时,电机输出的转矩增大,当负载减小时,电机输出的转矩减小。

速度控制模式的设定可以通过模拟量(0~±10VDC)或通过参数来进行调整,最多可以设置8速。

三、转矩控制模式
转矩控制模式是维持电机输出的转矩保持不变。

如恒张力的控制,收卷系统的控制,需要采用转矩控制模式。

转矩控制模式中,由于电机输出的转矩一定的,所以当负载变化时,电机的转速也在发生变化。

转矩控制模式中的转矩调整可以通过模拟量(0~±10VDC)或通过参数设置内部转矩指令控制伺服输出的转矩。

四.伺服电机编码器分类
编码器是把角位移或直线位移转换成电信号的一种装置。

前者成为码盘,后者称码尺.按照读出方式编码器可以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接触式采用电刷输出,电刷接触导电区或绝缘区来表示代码的状态是“1”还是“0”;非接触式的接受敏感元件是光敏元件或磁敏元件,采用光敏元件时以透光区和不透光区来表示代码的状态是“1”还是“0”。

按照工作原理编码器可分为增量式和绝对式两类
增量式编码器是将位移转换成周期性的电信号,再把这个电信号转变成计数脉冲,用脉冲的个数表示位移的大小。

旋转增量式编码器以转动时输出脉冲,通过计数设备来知道其位置,当编码器不动或停电时,依靠计数设备的内部记忆来记住位置。

这样,当停电后,编码器不能有任何的移动,当来电工作时,编码器输出脉冲过程中,也不能有干扰而丢失脉冲,不然,计数设备记忆的零点就会偏移,而且这种偏移的量是无从知道的,只有错误的生产结果出现后才能知道。

解决的方法是增加参考点,编码器每经过参考点,将参考位置修正进计数设备的记忆位置。

在参考点以前,是不能保证位置的准确性的。

为此,在工控中就有每次操作先找参考点,开机找零等方法。

这样的编码器是由码盘的机械位置决定的,它不受停电、干扰的影响。

绝对式编码器的每一个位置对应一个确定的数字码,因此它的示值只与测量的起始和终止位置有关,而与测量的中间过程无关。

绝对编码器由机械位置决定的每个位置的唯一性,它无需记忆,无需找参考点,而且不用一直计数,什么时候需要知道位置,什么时候就去读取它的位置。

这样,编码器的抗干扰特性、数据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了。

五.伺服驱动器的认识
六.伺服电机的认识
七.系统结构和配线
八.试运转
九.前面板的使用方法
十.参数
十一.报警代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