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不存在的斗争是()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3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 分析和综合
C. 感觉、知觉、表象
D.总结和概括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6 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C. 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D.暂时正确的真理
7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
8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
A.全盘否定
B. 在旧事物中增加新内容
C.变相肯定
D.既有克服又有保留
9不少农民习惯“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农产品走俏,今年就种什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10“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
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D.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1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
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12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13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B.质量互变规律
C. 普遍联系的观点
D.对立统一规律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科学之科学
B.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C. 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D.思维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16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D.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17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 )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8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朴素唯物主义
C. 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9既属于可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 )
A.原材料
B.厂房和机器设备
C.劳动力
D.燃料
2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 任意性
C.对象性
D.能动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物质
2阶级
3价值
4剩余价值
三、简答(第1-3题每题8分,第4题6分,共30分)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简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4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四、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原理来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