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罗繁明符永寿[提要]经过31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但是,我们发现效率优先给中国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下的分配格局,造成社会问题急剧膨胀。

当今群众最为关心并期待改善的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建设问题。

本文作者认为,前者需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解决;后者则需要通过政策与制度创新,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来解决。

其中,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组织创新模式应是社会建设中需要优先突出解决的问题,这因为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就此本文提出如下解决方案:一是要从国家治理向公民治理转型的制度环境下发挥社会工作组织在缓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二是社会工作组织创新要处理好与政府、社区、居民的关系;三是组织经费来源要从“输血”方式向“造血”方式转移的市场化路径寻求出路;四是组织模式创新要借助知识管理思想引导学习创新、知识创新和组织创新,以此提升社会工作效率。

关键词:社会工作模式创新市场化知识管理一、引言从现代文明的进程来看,社会工作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是社会需求所产生的社会分工。

一个国家的社会工作服务水准的高低标志着这个国家提供的社会服务公共产品的发达程度,反映了全社会民众的生活质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准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对社会福祉的追寻有了更高的需求。

但是,相对经济增长速度而言,社会保障服务相对滞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始从执政党层面提出加强社会建设问题,社会服务纳入政府的制度安排。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多数注重“输血”功能,忽略“造血”功能,使许多已经上马的项目因缺政府资金的持续支持而难以维继,而仅凭目前大多数的地方政府财力还无法包揽社会所需服务的全部内容。

从社会工作服务面看,仅局限于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定位也不利于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持续参与,不利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风气和社会大家庭集体心智模式的培养或聚合,不利于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群众路线在当今历史发展阶段的模式创新。

显然,从过去战争年代供给制下或计划经济时期分配制度下创立的群众工作及服务功能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群众工作已经不能完全代替社会工作的功能。

原来的群众组织的职能也不能代替现今社会工作的职能。

但是,从国外引进的社会工作模式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营造一个由政府宏观规划管理指导及资助服务,为社会工作组织提供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生态环境,这是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假设这个理论模型成立,接下来主要是应该解决如何架构或创新社会工作组织的管理模式的问题。

二、把握社会工作理论前沿是模式创新的前提(一)社会工作思想和实践溯源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西方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一百多年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服务业的发达最先出现了专门培养和训练帮助人们解决心理、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问题的职业,而随后出现专门帮助各种弱势或边缘群体解决困难或问题的组织,至今,发展为面向社会各领域对象服务的行业或社会工作组织。

回溯西方早期的社会工作重要实践,以及对社会工作的界定,我们能够从中找到社会工作的思想本质。

1601年英国是第一个以国家名誉颁布关于社会工作法律的国家。

伊丽莎白女皇1601年颁布的法案“Poor Law”(史称旧济贫法)正式承认政府对济贫负有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的开端。

同时,与产业革命相适应的社会工作职业也在英国萌生。

1869年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相继出现的“睦邻组织运动”也被视为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早期实践。

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各国用于修复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干预社会福利事务的重要工具。

40多年前威特默在他所著的《社会工作——一种社会制度分析》一书中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有组织的机构或社团为解决个人所遭遇的困难而提供有一种援助,为协助个人调整其社会关系而提供的各种服务。

”联合国出版的《国家社会服务计划的发展》报告给社会工作的定义是运用个人潜能与社会资源,以协助个人调适环境的一种方法和技术,社会工作是一种活动,用以帮助个人与其社会环境获得更好的相互调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改变,现在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更确切一点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①。

社会工作的价值实现是从利他主义出发,通过主观上助人的价值追求达到客观上利己主义的生存目的。

他与慈善事业和义工事业的分工不同。

现在所讲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实际属于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的舶来品,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在社会上兼职做些社会性公益活动”或慈善活动、义工活动等的社会工作有本质区别。

可见,社会工作不仅是一种助人的活动,一种专业,一种职业,从国家管理层面来看,更是一种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制度安排,是帮助修复社会细胞维持健康状态不可缺的统治手段。

简而言之,所谓社会工作,是社会需求所产生的社会分工的一门专业,是通过帮助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或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个体矛盾,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的一门职业;是以利他主义为目标,实现服务价值交换的职业人格化存在的目的。

(二)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探索前沿在中国,真正意义的社会工作组织一方面来自近年来由社会学研究分支组成的专门研究社会工作的理论专业团队;另一方面由XX市政府开了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实践先河。

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动力的社会工作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在一线城市成立。

观察目前国际上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前沿,中国社会工作要适应时代需求的转型应对如下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并回答,正确应对这些变化是扫清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障碍的前提。

1、社会工作内涵的外延扩展趋势。

社会工作的内涵从主要为弱势群体服务向社会有需求就有提供服务的机会方向扩展。

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外延在扩大,服务的方式从个案服务扩展到社区服务,从助人自助的个人行为、小组行为、服务站点行为扩展到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的加入。

服务项目从找上门来,向网络化推送到家喻户晓。

2、社会工作认识论的多元化。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才刚刚兴起,认识上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从哲学角度上看,社会工作实践正从实证为主转向实证与预防相结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教师在认识上从重技术引导转向主动寻求政策与制度的支持;政府主管部门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借助社会工作中介力量实施管理方向发展;从实践路径来看,从客体要求服务为主转向主体主动上门服务为主;从道义与制度层面看,社会工作从现在的慈善和义工助人活动救助弱势群体为主要目标向惠及社会全体居民的宏景目标发展,争取社会对社会工作职业分工的认同。

3、社会工作经费的来源。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工作,做为一个专门的职业现在除有限的政府的财力资助外,却没有一个固定的职业经费来源。

当前首先应从政府层面上解决社会工作组织经营的合法性。

如各种服务的经费来源?上门服务的资质问题?非营利性项目的不收费与收费问题的界定等。

4、社会工作的服务X围界定。

现在社会上一般人将慈善活动、义工活动、老年、妇女、青少年活动、社区活动等都归于社会工作X围,或等同于社会工作,这对真正意义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

这些专业服务分工应由政府引导社会工作组织专家与权威部门给予界定,为社会工作的分工、准入、上岗培训、职称评定等专业化职业化规X化铺平道路。

5、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目前我们的社工队伍还不能承接人们给社会工作划为第三部门的职能。

主要是组织队伍分散,还形不成气候。

社会需求与满足服务的矛盾十分突出,客体找谁服务与主体为谁服务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社会工作的开展。

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平台作为第三方提供交互信息的平台将来会成为协调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导航。

6、专业关系的重构。

随着社会需求对社会工作X围的外延,许多单一专业性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客体的需求。

对专业服务的技术结构、知识结构、组织结构进行重构已经是势在必行。

7、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反省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利用国际化理论还是本土化理论?采用实证先行还是理论政策先行?XX大学蔡禾教授提出在实践中要对政策进行反省,并上升对理论进行反省的创新思路对重构社会工作理论具有指导意义。

三、社会工作组织本质界定是模式创新的方向(一)社会工作组织的定义目前,中国将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的各类机构组织统称为社会工作组织。

在价值取向上有市场化的行为,有政府行为,还有制度规定从事非营利性服务的社会工作团体行为。

一般认为,社会工作组织,为社会有需要的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提供专业服务,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问题,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社会工作组织作为传递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载体,所开展的各种服务不仅要顺应社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实施政府的相关社会政策,解决当时所面临的某些突出的社会问题②。

所谓社会工作组织从广义来说,通常是指由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举办的以专业助人为原起点达到社会认同的合法存在的非营利性机构。

从狭义来说,主要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专业服务机构。

该类组织的特质旨在协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预防或解决社会问题、调整其社会关系、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改善和促进人们生活、增进人们福利的作用。

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一系列社会“弱势群体”;除此外还应包括因各种原因而使生活或心理陷入困境的人群。

社会工作组织的本质是传递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技术集合化、有组织从事专门性社会工作服务并以此为职业谋生手段的平台。

(二)社会工作组织的类型特征至目前为止,社会工作组织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司法社会工作组织,其主要职能是通过社团的管理、服务功能来实现有效预防XX犯罪的工作目标。

(2)由原来的政府管理部门转化而来的社会工作组织。

如为街面上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救助工作的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

(3)街道层面建立的社会工作站。

如街道社会工作站。

(4)民间社会工作组织。

这类社会工作组织在业务管理和经费来源上主要靠自筹或政府资助或购买服务。

在上述四种社会工作组织中,前三种是列入政府编制财政资助的,后者是民间自发组建的,但它们都与政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政府购买服务。

具体来讲,就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会工作组织提供经费,而社会工作组织按照政府的要求提供各种服务,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评估,利用高质量的服务来争取下一年的拨款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