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纠纷行政调解现状分析
[提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现行行政调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并提供中顾法律网专业律师进行免费法律解答...
【行政调解制度】消费纠纷行政调解现状分析
1、现存消费纠纷化解方式:和解、民间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诉讼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源于消费而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针对消费纠纷的解决方式主要是当事人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行政机关调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消费纠纷调解,是指由消费争议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为促使争议的解决,对消费纠纷双方当事人所进行的劝说和协调活动。
消费纠纷调解是消费者维权最简单也是最愿意的首选,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消费者在遭遇消费纠纷,与经营者协商无果的情况下,一般首先会选择在有关部门的调解下解决争议。
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的主持下,以当事人双方自愿为基础,以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为依据,通过对争议双方的说服与劝导,促使双方当事人互让互谅、平等协商、以解决有关争议而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
目前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是消费者当事人,消费者协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行政机关。
2、现存消费纠纷行政调解的优势:快捷、低廉、意思自治
消费行政调解以其快捷、低廉、尊重意思自治的方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冲突。
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纠纷调解制度确实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争端处理方式。
(1)快捷:相比于法院诉讼,行政调解不需要烦琐及冗长的立案、审理、执行程序,时间短,即时性也很强,无论是达成协议还是达不成协议而转到诉讼程序,都比诉讼效率高。
(2)、低廉:相比于法院的诉讼程序,行政调解作为政府服务职能的一种体现,行政调解目前基本是免费,不需要像法院诉讼一样交纳诉讼费用,一般也不需要支付律师代理费,从成本与收益上考虑,当事人自然更愿意选择成本低廉的行政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3)意思自治:行政调解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调解之前、过程中以及调解协议的达成等各个环节,完全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之下进行,任何一方不同意,调解即告结束。
3、现存消费纠纷行政调解的不足:缺乏依据、程序模糊、效力低弱、效率低下
(1)缺少立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2 条第4 款虽明确规定了消费者协会可以对消费者投诉进行调解,但此条款表达颇为原则,既没有具体规定消费调解的性质、适用程序,也没有确定调解的效力,只有一些笼统的框架性的规定,缺少更多的明确的具体的法律适用规则。
(2)程序模糊: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制约,整个调解过程会有很大的随意性,重要的刚性环节的缺失,也使得整个调解过程缺乏说服力。
(3)效力低弱:目前针对消费纠纷全国很多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在推行这种调解机制,但是单纯的消费纠纷行政调解因其调解的法律效力较低,所达成的调解协议也不具有可执行的效力,随意性较强,缺乏国家司法力量的介入总是收效甚微。
(4)效率低下:由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纠纷调解制度规定过于笼统,致使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权相互交叉,因此处理纠纷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