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观、景观生态学的定义景观的定义: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位镶嵌组成,具有异制性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③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④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⑤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2.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不仅有外延上的从属关系,而且景观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土地概念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的是土地的肥力,土地的产权关系、土地的经济价值等,景观概念则更强调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做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景观具有更大的内涵。
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既可以实体形式存在,也可以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则是指构成我们周围环境的实体部分,二者不可混淆。
3.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之间的差异①景观是作为一个异质性系统来定义并进行研究的,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维持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之一;生态系统生态学是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同质性系统来定义并加以研究的。
②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兴趣是在与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而生态系统研究则强调垂直格局,即能量、水分、养分在生态系统垂直断面上的运动与分配。
③景观生态学考虑整个景观中的所有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能量和物种在景观斑块见的交换。
④景观生态学除了研究自然系统外,还更多的考虑经营管理状态下的系统,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⑤只有在景观生态学中,一些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才能得到合理的研究。
⑥景观生态学重视地貌过程、干扰以及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着重研究地貌过程和干扰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的作用。
4.异质性的定义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5.系统方法论的基本步骤系统地提出问题;明确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逻辑和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目标,分析系统的特点和研究采用的具体方法;根据要求选择最佳方案;确立系统结构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6.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面积越大,生物多样性越大,物种灭绝率越小。
因此物种丰富度亦越大;隔离程度越高,物种迁入率越低,物种丰富度越低;面积大而隔离度又低的岛屿具有较高的平衡物种丰富度的功能;面积小或隔离度低的生物具有较高的周转率。
7.景观结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它们的时空配置形成的镶嵌格局即为景观结构。
8.人类活动从哪几方面影响景观结构改变了景观中植物的优势度和多样性,特别是森林优势树种;扩大或缩小了一些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改变的同时,也为杂草入侵提供了机会;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状况;人类定居和土地利用改变了景观镶嵌格局。
9.斑块根据起源可以分为哪几类?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进斑块;10.廊道的分类:线状廊道、带状(窄带)廊道、河流(宽带)廊道11.基质的判定标准:相对面积;连通性;控制程度;三个标准结合12.孔隙度的定义:是指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是景观斑块密度的量度,与斑块大小无关。
13.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方式:一是网络结构:包括由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廊道网络,和由同质性和(或)异质性景观斑块通过廊道的空间联系形成的斑块网络;另一种是生态交错带,由异性质斑块空间领接形成,它的显著特点具有边缘效应。
14.生态交错带的定义、特征:①生物交错带是一个生态应力带②生态交错带具有边缘效应③生物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15.景观结构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母质组成和坡度等,将影响到局部空气流动、地表温度、养分丰缺或其他物质在景观中的分布状况;②景观结构将影响景观中生物迁徙、扩散、物质和能量在景观中的流动;③景观格局同样影响由非地貌因子引起的干扰在空间上的分布、扩散与发生频率;④景观结构变化将改变各种生态过程的演变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16.干扰的性质:干扰具有多重性;干扰具有较大的相对性;干扰具有明显的尺度性;干扰可以看做是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干扰是不协调的,常常是在一个较大的景观中形成一个不协调的异质斑块,新形成的斑块往往具有一定的大小、形状;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
17.景观中动物运动的三种方式:巢域范围内的运动;疏散运动;迁徙运动18.景观中植物运动的方式:①风播植物:以风力作用作为传播的主动力;②水播植物:以水流作为传播动力的植物类型;③动物传播植物:主要靠动物食用植物的果实或携带植物的种子至其他方法达到传播的目的19.景观结构对植物物种迁移和传播的影响:①景观结构导致传播植物物种的动力机制发生变化;②景观结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小气候,导致局域环境对植物的适应性发生变化。
20.景观中水分和养分的运动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21.生态交错带的特征:①生物交错带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②生物交错带对相邻斑块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③生物交错带是比较敏感的地区,很容易受到干扰的影响和破坏;④生物交错带往往是生态风险较大的地区22.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一类是自然驱动因子。
一类为人为驱动因子。
23.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①大气质量下降②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③湿地减少④水资源短缺⑤非点源污染24.景观变化动态可分哪几种:一种是景观空间变化动态,一种是景观过程变化动态25.景观变化模拟的步骤:数据的来源;景观分类系统的建立;空间数据基础;数据分析26.土地分类的方法:发生法、景观法、景观生态法27.具体区域的景观生态分类步骤:①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形图和其他图形文字资料,加上野外调查成果,选取并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分类的主导要素和依据,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及类型,构建初步的分类体系②详细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③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由判别分析,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附属,作为功能性分类结果。
28.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2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表现:为提供保存生物进化所需要的丰富的物种与遗传资源,太阳能,二氧化碳的固定,有机质的合成,区域气候调节,维持水及营养物质的循环,土壤的形成于保护,污染物的吸收与降解及创造物种赖以生存与繁殖的条件,维持整个大气化学组分的平衡与稳定,以及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及其具有的美学、文化、科学、教育的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四个层次: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和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
30.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四条基本原则:①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性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评价的主体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们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
③自然作为进化的整体,是生产服务性功益的源泉。
④自然生态系统的多种性能的转换器。
31.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①直接利用价值,主要指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
可以用产品的市场价格来估计②间接利用价值,主要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③选择价值,它们是人们为了将来能够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
32.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要点: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要点②生态系统健康的监测指标③生态系统健康的度量33.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定义: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34.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①涉及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政策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②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程及其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③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④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互补与协调,同时考虑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而不是建立封闭的景观生态系统;⑤它侧重于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⑥它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文化和社会经济过程。
35.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36.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景观生态调查;景观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景观功能区划分;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37.景观生态设计原理:共生原理;多重利用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局部控制、整体调节;因地制宜、近远结合38.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9.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分类:直接利用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40.景观多样性的定义:就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质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41.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划分: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4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以物种为中心的传统保护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景观保护途径43.自然保护区景观的稳定性包含哪几方面:①抗性②恢复性③持久性④恒定性44.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①典型性或代表性②稀有性③脆弱性④多样性⑤面积因素⑥天然性⑦感染力⑧潜在的保护价值⑨科研的潜力45.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①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②栖息地是同质的保护区,一般应尽可能少地分成不相连的碎片③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④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等距排列,这意味着每一个保护区的物种可以在保护区之间迁移和再定居;⑤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廊道把它们连接起来,也许会明显地改进保护功能;⑥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散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