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篇一:有关语言文字学的专著训诂书?黄侃认为:一切文词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25种书可以囊括一切,是治各门学问的根柢,这25种书为:经学十五书(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面讲的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它们解释字义的大原则虽然一致,方法却不尽相同。

训诂专书是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做总括性的训解,因此它的训释趋于一般,不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一句子、篇章乃至整部书里的有个性的用法;而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所以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文章解释得比较深入细致。

一、训诂学专书训诂专书指的是纂集训诂资料而形成的训诂著作,具有工具书性质(1)字书字书是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典。

字书的主要内容是释义,所以也属于训诂著作。

著名的字书主要有《说文解字》、《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

此书共十四篇,加序共十五篇,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

提出了“六书说”。

?《说文解字》的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都是统一的。

如:“束,缚也。

从口木。

”前句是解释字义,后者是解释字形。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名四大家和五部书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2)韵书与类书1.韵书的主要内容也是解释字义,只不过是按字音编排的,实际上是同音字典,古代重要的韵书有《切韵》、《广韵》、《集韵》等1、《集韵》2.类书:类书就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

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3)一般辞书:1、《经籍纂诂》(清)阮元主编内容所收资料为唐以前的古籍,是纯客观的训诂资料汇集,没有编者的自己的解释。

训释材料的收录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唐以前经史子集注疏中的训诂资料第二、古籍正文中的训诂资料第三、训诂专书的训诂资料2、《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这是一部对虚词进行精深研究的专著。

专为补充或纠正前人对西汉以前典籍中虚词注释的不足或错误而作。

共收西汉以前典籍中难释的虚词160个,以中古三十六字母顺序排列,分成十卷。

该书的释词方法有举同文以互证、举两文以比例、因互文而知其同训、即别本以见例、因古注以互推、采后人所引以相证等六种。

?二、注释书?(一)五经正义:“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被儒家奉为经典。

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命孔颖达对前代繁杂的经说进行统一整理,融合各派经学的见解,编出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的意思)?关于“传、注、笺、疏”的解释:?传:是传述之意,用以解经。

?注:本义是灌注。

在解释字义的同时,又传述经意的内容。

?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古代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心得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

后来成为注解的一种。

?疏:又叫“义疏”,是疏通义理的意思。

它既解释经意、疏通经意,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称为注疏。

?(二)孟子章句、楚辞章句?章句:古人解经,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对文意进行串讲,甚或指出中心思想,这叫章句。

如: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三)前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yè)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对《史记》的注释历来被人们所重视,著名的《史记》三家注是人们公认的《史记》旧注的代表作,它们是:刘宋裴的《史记集解》(是最早的《史记》旧注)、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最早给《三国志》作注的是南朝宋的裴松之。

?(四)文选注:文选是梁·召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骈文的总集。

唐代的李善写成现在流传的《文选注》。

?(五)清人的新注、新解:?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等。

?三、笔记、札记(略)影响中国的一百本书:第九十五《尔雅》第九十六《广雅》第九十七《说文解字》第九十八《广韵》第九十九《方言》第一百《释名》一、《尔雅》(一)总说:《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引申为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即“雅言”。

“尔雅”就是“近正”,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1]的语言。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汉书·艺文志》将《尔雅》列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

唐朝时,是学馆生徒必读书之一。

(二)成书《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

《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狻麑(suānní,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三)体例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从内容的类别来看,可以分为六类:一专门解释字义词义的,有《释诂》、《释言》、《释训》;二有关人事和生活用器名称,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a)》;三有关天文的,《释天》;四有关地理的,《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五有关动物的《释鸟》、《释兽》、《释畜》、《释虫》、《释鱼》;六有关植物的《释草》、《释木》。

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

“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

“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

尽管作为语文词典来说,它的注释过于笼统,许多条目仅仅是同义词表,但是远在公元前2世纪就能产生出这样的著作,就是在世界词书编纂历史上也堪称第一了。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

在汉代,儿童在完成识字阶段的教育后,要读《论语》、《孝经》和《尔雅》这3部书。

尽管用如今的标准来看,《尔雅》的知识容量相当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经非常可观了。

所以有人说,《尔雅》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五)注本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

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

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原来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

郭璞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

[4]《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

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不下2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

二、《方言》总说:悬诸日月而不刊”语出汉代扬雄《答刘歆书》。

扬雄在这封信里,引用张伯松赞美他的《方言》稿本的话:“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刊,这里是掉下的意思。

所谓“輶轩”就是古代使臣所乘坐的轻便的车子,在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

”这即是说:周秦时代,每年八月在五谷入仓之时,就由最高统治者派遣一些使者坐乘轻便的车子,到各地采集诗歌、童谣和异语方言等,并以这些材料考查风俗民情,供执政者作参考。

到了西汉的扬雄,就把这些采集来的材料加以分类编纂,成为一集,这就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后因这个书名太繁,所以人们都简称之为《方言》。

《方言》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是一部开辟语言研究的新领域,独创个人实际调查的语言研究的新方法的经典性著作。

《尔雅》、《方言》、《说文解字》构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辞书系统。

(一)作者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故后世有“扬马”之称。

字子云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体例何九盈先生怀疑最后2卷可能原来是分作4卷的(扬雄自己说全书是15卷),且扬雄生前并没有把《方言》写完,现在的后2卷原本只是写作提纲。

后扬雄因病去世,没有来得及把这2卷中有关方言的对比写进各条之下,以致成了未最后完成的书稿。

13卷的《方言》所收的词条计有675条(据周祖谟《方言校笺》统计),每一条下,作者往往先提出一个或几个同义词作为条目,然后或用一个词来解释它们,或分别说明各个词的使用地域,所以实际词目远远超过了条数。

例如:①跌:蹷[jué]也。

(卷13)同“蹶”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②焬、烈:暴也。

(同上)焬yì古同“焲”,火光。

焬xī干貌。

③怃、怜、牟:爱也。

韩郑曰怃;晋卫曰;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或曰怜。

怜,通语也。

(卷一)④嫁、逝、徂、适:往也。

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

逝,秦晋语也。

徂,齐语也。

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

(卷1)例①、②这种释词方式见于卷12、13,缺少了方言词的比较和通行区域的说明。

例③、④大体是全书的通例。

所谓“通语”、“凡语”,指的是当时没有区域限制的通行语;某地语或某某之间语指某地区或某两地区方言而言,最后两种情况也有通行区域广狭之分。

在记录方言词汇时,扬雄已敏税地觉察到,某些方言同的区别,是方音不同造成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转语”或“语之转”。

例如:⑤庸谓之倯,转语也。

(卷3)[sōng]释义:1.懒。

2.愚蠢。

⑥鼅鼄:??或谓之蠾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