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根据我们自己所设计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的问卷,将调查获得的数据、谈话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苗族民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我们在“关于苗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苗族语言非常熟练,并且经常使用”的人达84%;“能够听懂,也会使用简单的对话”者为2%;“基本上能够听得懂,但不会使用”者为2%;“完全不会,知道较少,基本不使用”者为12%。
苗语是苗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苗族无自己的民族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
[2]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在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内部的日常交往都使用苗语。
边远村寨的苗族学龄前儿童、中老年妇女只会使用苗语,少使用双语。
大部分中青年人既能够使用苗语,也会讲汉语,还有的会讲侗语或水语。
知识分子家庭、与汉族通婚的家庭,少讲苗语,多讲汉语。
因此,我们认为苗语的传统地位比较牢固,短期内不会消失,传承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2、对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族服饰“会自己做,并经常穿戴”的人为14%;“自己会做,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活动才穿戴”的人为33%;“自己不会做,只有在民族重要活动时才穿戴”的人为41%;“自己不会做,也不穿戴”的人为12%。
改革开放后,苗族同胞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作为苗族族徽的民族服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穿戴苗族服饰的苗族越来越少。
年轻人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服饰和西装,市场上各种时髦款式的服饰在苗族社区都能见到,老年人也很少在平时穿戴民族服饰了。
苗族同胞在节日期间,往往有一部分人穿戴民族服饰,但是节日一过,传统民族服饰也就收藏起来了。
因此,我们认为:苗族服饰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但存在着消失的危险。
过去的服饰是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歧视越厉害,族徽的作用就越大。
如今民族敌对情绪已经消失。
服饰上的族徽作用渐渐淡化。
对服装的穿着不是那么严格,服饰的流变速度就会加快 (3)3、对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了解中,被调查者对于“知道苗族的各种节日,并经常参加各种节日活动”的人占85%;“知道苗族的各种节日,但不是经常参加”的人为10%;“知道少数几种节日”的人占3%;“不知道苗族的各种节日,也不参加各种节日活动”的人占2%。
通过调查发现:苗族在婚姻、丧葬文化中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民俗文化。
婚、丧仪式虽然较之过去简约了些,但保留得比较完整。
但是,成年礼仪式、求雨仪式、祭龙仪式、驱火星仪式、驱鬼仪式等日常生活中较少举行,有的仪式甚至已经完全绝迹了。
相反,汉族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国家的法定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十一国庆节等在许多苗族村寨过得很热闹。
苗族节日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沿袭下来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节日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集苗族风俗、苗族歌舞、苗族民间工艺、民间贸易于一处,是天然的大舞台,是制度化了的苗族民间艺术节;苗族节日还是生产、生活、饮食、服饰、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表现,因此,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群众性、艺术性等特征,也是民族文化博览会。
以黄平九月芦笙会为例:“谷陇大寨集会的主要活动有斗牛、吹笙、踩鼓、赛马、斗雀、对歌、访亲友等;近年来还增加篮球、拔河、挑花、刺绣、书画、棋类等。
”“据1981年统计,参加谷陇芦笙会的马有三百匹,牛四十六头,芦笙四十一泼,鸟八十五笼。
”“谷陇大寨会期三天,最多可达五万人。
”[4] 现在的规模大不如前。
因此,我们认为:苗族的民俗文化内容如果不立即加以抢救,就有完全消失的危险。
4、对苗族传统手工技术的认知情况苗族传统手工技术包括纺纱、织布、刺绣、蜡染制作、铁器制造、鸟笼编制、银饰制造、土法造纸等。
在“对苗族手工技艺的认知情况”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带有徒弟”的人占5%;“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且自己会做”的人为28%;“知道苗族手工技艺,但自己不会”的人为49%;“不知道,不会做,也不想去知道和去学习”的人为18%。
在传统的苗族社会,纺织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由家庭中的女子承担。
苗族女孩从6岁开始跟随母亲或姐姐学习纺线、织布、刺绣。
苗族服饰不仅能御寒,还能起到族徽的作用,甚至可以根据服饰的不同色彩,不同图案,不同的制作方法来区别不同的宗支。
苗族服饰是苗家人一代又一代的创造成果。
它具有深沉的民族文化意蕴:“迁徙历史和狩猎农耕文化的再现”、“巫术—宗教观念的体现”、“各种审美心理的包容”等,苗族服饰正是以内容的博大精深和造型的优美独特精巧别致而享誉世界的。
但苗族服饰太费时耗工,姑娘一般从四五岁至二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时期,主要精力用于纺织、挑花、刺绣之中。
苗族男子的传统手工业是竹篾编制,成品有鸟笼、马席、背篓、箩筐等生产和生活用具;苗族的铁匠主要打造镰刀、锄头、菜刀等。
20世纪七十年代前,各苗族村寨几乎都有一二个铁匠铺和竹篾作坊,现在保留得很少了。
所以,苗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现状堪忧。
“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且还带有徒弟”的人仅为5%,而67%的苗族同胞不会,有的甚至根本不愿意学习自己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
“熟悉苗族手工技艺,并自己也会做”的人为28%。
这组数据遗憾地告诉我们,苗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工业化的大批量、标准化的大生产冲击下即将消失。
5、对苗族原生宗教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原生宗教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原生宗教“很了解,并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23%;“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为11%;“不了解,但是有时会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为48%;“不了解,也不参加原生宗教活动”的人为18%。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生宗教。
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灵魂的敬畏,甚至恐惧,相信“阴安阳乐”的巫术逻辑。
苗族崇尚万物有灵,不但人有灵魂,各种家畜、家禽有灵魂,甚至屋后的菜园、寨旁的水井都有灵魂,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巫师所唱的礼魂歌《焚巾曲》也是有灵魂的。
巫师把亡灵送到月宫后,还要“捆歌”,“拴住男儿的灵魂,/拴住姑娘的灵魂,/不让随妈走,/跟随妈妈上天去。
”“捆歌搁了吧,/……不许歌随妈妈走,/不让歌跟妈妈去,/留下歌来我们唱。
”[5]苗族的宗教信仰除了祖先崇拜而外,还有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
在举行巫术仪式时,通过对巫词的唱念,劝神赐福、劝鬼为善,主张真善美,斥责假恶丑。
巫词的内容是弃恶扬善、弃邪存正,在民众中起教化作用,对病人有安慰作用,对恶人有劝戒作用,提倡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黔东南有少部分苗寨有信仰基督教的现象,说明苗族的原生宗教信仰在少部分苗族同胞中发生了变化。
有的抛弃了本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而改信西方宗教;有的是抛而不弃,两者都信,各有各的用处。
上面的调查数据告诉我们:苗族同胞目前“很了解,并经常参加原生宗教活动”的人为23%;“不了解,但有时会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为48%。
因此我们认为:苗族同胞中尽管有18%的人对原生宗教不了解,也不参加原生宗教活动,但大多数人是相信的,所以,苗族的原生宗教信仰在短期内不会消亡。
6、对苗族传统道德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传统道德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传统道德内容“非常了解,并且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20%;“了解一部分,但有时会参加活动”的人为31%;“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为3%;“不了解,但是有时会参加活动”的人为46%。
“不了解,又不参加活动”的为1%。
苗族群体意识中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爱乡传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敢于适应并改造恶劣环境和民族精神和正直、诚实、刚毅、奉公的品质;乐于履行公共义务、互相帮助、尊老爱幼、崇尚礼仪、嫉恶如仇的道德品质和倡善弃恶、趋利避害的道德主张等等。
以上的传统道德对于苗族同胞来说,未必都能说得出,但在苗族社区却都能做得到,走出苗族社区之后就不一定做得到了。
以上所得出的比例数字,对于苗族传统道德内容“非常了解,并且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20%,这20%都生活在农村;“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的人为3%,“不了解,又不参加活动”的人为1%,这4%均生活在城市,而且年纪较轻。
7、对苗族传统经济生活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传统经济生活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传统经济生活“非常了解,并且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为13%;“了解一部分,但有时会参加活动”的人为8%;“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的占42%;“不了解,但是有时会参加活动”的人为5%;“不了解,也不参加活动”的人为32%。
苗族传统经济生活,最早是采集、狩猎、捕鱼。
后发展到从事农耕生活,苗族是最早从事农耕生活的民族之一。
解放前,苗族的农耕生产可分为山地生产和水田生产。
山地生产主要是种植包谷、花生、黄豆、巴山豆和杂豆,也种植瓜类、薯类和蔬菜。
水田生产主要是种植水稻,并在稻田中养鱼。
苗族农耕生产活动还包括林业和畜牧业。
苗族视山林资源为可开发利用的社会财富。
他们一边采伐利用天然林,一边人工造林。
苗族聚居的黔东南,被誉为“杉木之乡”,“苗杉”畅销全国。
畜牧业的重要性仅次于农业。
苗族区域“山青林茂,杂草丛生,适宜畜牧。
苗人则享天然条件,勤饲马、牛、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也。
其中以畜牛猪最为普遍。
百户之中,占八九十者。
鸡犬羊次之,鸭鹅马更次之。
”[5]P90 苗族饲养家畜家禽,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提高食品以及为巫祭和各种仪式的需要。
水田山地生产都需要拉力,故饲养耕牛就更得到重视和加强。
“猪收益快,利厚”[6]P91,几乎家家都养,“犬之畜以守屋、狩猎者。
苗乡偏僻养犬防盗,时或可赶山捕兽,作用于人不小。
”[6]P91解放前,苗族的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一种不脱离农业的副业生产。
主要有打铁、铸造、银匠、纺织、木工、石工、编织、酿酒、粮油加工等。
除了经济落后外,苗族地区人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
解放前,苗族处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封建与半封建并存的多层次形态中,发展极不平衡。
除农牧渔业外,其它行业被视为旁门左道,并以商业活动为耻。
[7]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苗族的传统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对苗族传统经济生活,“了解一部分,但是不参加活动”,“不了解,也不参加活动”的人已达74%,这说明苗族传统的经济生活形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8、对苗族民间文学与艺术的认知情况在“对苗族民间文学、艺术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间文学、艺术“非常熟悉,并且会创作和讲述(唱歌、跳舞)”的人为3%;“不熟悉,但是会讲述一部分故事(会唱一部分歌瑶、跳一部分舞蹈)”的人为27%;“了解一部分,但是不会创作和讲述(不会唱苗歌,也不会跳苗舞)”的人达23%;“不了解,什么也不会”的占38%;另外还有9%的人表示“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