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苔丝和贞贞女性形象比较

苔丝和贞贞女性形象比较

苔丝和贞贞的女性形象比较摘要: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杰出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贞贞是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于194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女主人公。

本文比较分析了两位女主人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理解她们的悲剧根源,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出作品中人物深层意义上的差异及中西意识形态的不同。

关键词:苔丝贞贞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

主人公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她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尔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

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了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中国女作家丁玲于1941年创作的一部曾备受争议的短篇小说。

书中的“我”是一个女革命者,因休养身体在霞村住了十几天,其间认识了一个“特殊”的女人——被鬼子掠去一年多后又回来的贞贞。

贞贞的父亲曾打算把她许配给三十多岁的米铺老板填房,贞贞已有情人自己不愿意,所以赌气跑到天主教堂去了,落在了出门扫荡的鬼子手里。

后来虽有机会出来,又被自己人派过去以获取情报。

一年多之后,贞贞回到霞村,尽管一些年轻人和当地干部视她为英雄,但大部分的村民却嫌弃鄙视她。

最后,她决定离开霞村奔赴延安开始新的生活。

一苔丝和贞贞的相似点1 都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为了改变家里贫穷的状况,苔丝的父母让她去到德伯维尔的有钱亲戚家认亲。

在那儿她见到了亚雷,他给苔丝找了份活儿干,并趁机诱奸了她。

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被认为是堕落的女人,尽管她是一个受害者。

之后苔丝去一个农场当了挤奶工,并在那里遇到了克莱尔并爱上了他。

后来当克莱尔要苔丝嫁给他时,苔丝却拒绝了,她觉得克莱尔应该娶别的女孩,因为任何一个女孩都比她要好得多。

但最终出于对其强烈的爱,苔丝还是和克莱尔结婚了。

新婚之夜,他们互相坦白过去的罪孽,苔丝原谅了克莱尔的过去,但当苔丝对克莱尔讲述她痛苦的往事时,克莱尔马上从一个温柔热情又充满耐心的人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自私的人。

他没有原谅苔丝,最终决定离开她。

苔丝认为都是自己的错,她想尽一切办法让克莱尔回到自己身边,完全成了男权社会的俘虏。

同样,贞贞,十八岁的农村姑娘,在男权社会也受尽苦头。

她与同村的夏大宝相恋,尽管夏大宝很穷,贞贞的家人也强烈反对这门亲事,但贞贞依然真诚热烈地爱着夏大宝。

后来贞贞父亲让她嫁给一个家境殷实的米铺老板,她死活不同意,竟跑到天主教堂去做尼姑。

不幸的是,在那儿贞贞遇到了日寇,他们侮辱了她又把她带到军营做了军妓。

从此,贞贞开始了地狱般的生活。

即使在民主政权已经建立的解放区,男权文化的影响也依然没有减弱,过时的贞操观仍然禁锢着女性。

贞贞本人也没能摆脱传统贞操观的束缚,她认为自己不配嫁给夏大宝只因为她不纯洁的过去。

她潜意识里有一种羞耻感:“我觉得我已经是一个有病的人了,我的确被很多鬼子糟蹋过,到底是多少,我也记不清了。

总之,是一个不干净的人了。

既然已经有了缺憾,就不想再有福气。

”(丁玲,2006:151-152)在男权社会,女性被称作“二等公民”,如果一个女人在婚前失贞,别人就会称她是堕落的女人。

婚前失贞是造成女性悲剧的主要原因,而苔丝和贞贞就要面对作为女人的这一悲剧。

她们都失去了贞操,身心受创,然而,虽然是受害者,却受到了别人的孤立和蔑视,而不是同情。

苔丝被亚雷诱奸回家后,成了村里人议论的焦点,后来她父亲突然去世,她们一家也陷入了失去房子的凄惨境地。

贞贞也因为失去贞操而遭人鄙视,她回到霞村后,很多人都把她看作坏女人而躲着她。

在村民眼中,贞贞是放荡和罪恶的象征:“他们嫌厌她,鄙视她……尤其那些妇女们,因为有了她才发生对自己的崇敬,才看出自己的圣洁来,因为自己没有被敌人强奸而骄傲了。

”(丁玲,2006:146)总之,苔丝和贞贞都失去了贞操,在男权社会中,她们没能完全摆脱传统道德观念的枷锁。

作为被害者,人们对她们没有给予同情,而是鄙视和唾弃。

2 都是男权社会的反抗者苔丝凭着独立坚强的意志,一直不断地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维多利亚道德观和宗教观顽强抗争。

被亚雷诱奸后,苔丝并没有甘愿从此做他的情妇,而选择了偷偷离开。

她断然拒绝了亚雷提出的对她的物质援助,没有屈服于亚雷的压力。

在燧石山农场,当亚雷再次对苔丝施压时,苔丝生气地拿起皮手套朝他的脸打去,“他的脸被打出深深的血印,血从他的嘴里流了出来。

”(哈代,2007:162)这些都表明了苔丝的勇敢和独立。

小说结尾,苔丝杀死了亚雷,这一举动是对维多利亚法律的巨大挑战,充分显示出苔丝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同样,贞贞也有着对男权社会的强烈反抗精神。

当她知道不能与自己的爱人结婚而要嫁给一个陌生人时,她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当尼姑。

抱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贞贞宁愿失去爱也不接受安排好的婚事,这无疑显示出她对封建婚姻的反抗,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她的女权主义意识。

做了军妓后,一旦和游击队有了联系,她就不顾病痛冒险为游击队送情报。

回到霞村后,面对村民的风言风语,她没有畏缩。

她还拒绝了夏大宝的求婚,尽管她的父母一再要求她嫁给夏大宝。

这是贞贞拒绝夏大宝求婚时的样子:“贞贞把脸藏在一头纷乱的长发里,望得见两颗狰狰的眼睛从里边望着众人……她像一个被困的野兽,她像一个复仇的女神,她憎恨着谁呢,为什么要做出那么一副残酷的样子?”(丁玲,2006:148)事实上,这里的问题是作者丁玲用来强调贞贞可贵的反抗精神的,既显示了贞贞对男女平等权利的呐喊,又显示出她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没有向封建主义低头,而是勇敢地离开家乡,去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总之,两位女主人公尽管都失去了贞操和名誉,遭人鄙视,但她们却超越了传统贞操观,体悟到生命的价值,两人身上都体现出对男权社会的反抗精神。

二苔丝和贞贞的差异性1 不同的个性苔丝和贞贞都纯洁、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但我们能够看到苔丝有时表现出懦弱、屈服和冲动。

苔丝的懦弱很大程度上通过她的家庭责任感表现出来。

作为大女儿,她认为她必须为这个贫穷的家做点什么。

后来家里的老马死了,苔丝认为自己是杀死家里惟一生计的凶手,因此,当父母要她去认亲时,尽管她很不情愿,但还是去了。

然而,她的离开却是其悲剧命运的开始,她被亚雷诱奸,亚雷又利用了苔丝的善良,在苔丝一家陷入绝境时,慷慨地帮助他们,使苔丝产生负债感,尽管对亚雷恨之入骨,却不得不做了他的情妇。

苔丝总是认为她的悲惨处境是命运的安排,她自身有一种宿命感。

通过她对克莱尔的爱情,能够看到她的屈服。

在苔丝心中,“克莱尔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还是思想家。

她从克莱尔的外表和内在以及灵魂中找到了完美。

”(哈代,2007:101)她甚至学习克莱尔的一言一行,用他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作为妻子,苔丝完全服从于自己的丈夫,依靠丈夫给自己带来幸福。

再次成为亚雷的情妇后,因为怒气和冲动,苔丝杀死了亚雷,她认为只有这样克莱尔才会原谅她,但这却造成了她最终的悲剧下场。

贞贞不同于苔丝,她自始至终都是坚强、坚韧不屈的。

贞贞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尽管身心受重创,失去青春,失去尊严,却投身于革命事业,为游击队送情报。

经历了艰难困苦,回到霞村后,贞贞也没有屈服于村民的嘲笑和蔑视,相反,她勇敢地面对现实。

贞贞在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时,“我”和阿桂都忍不住要掉眼泪,但“她并不含一点夸张,也使人感觉不到她有什么牢骚,或是悲凉的意味。

”(丁玲,2006:144)她的不幸从没有使她屈服,“一点有病的样子也没有,她的脸色红润,声音清晰。

”(丁玲,2006:148)在困境中,贞贞一直是坚强不屈的,她对自己的未来也深信不疑:“我还可以再重新作一个人,人不一定就只是爹娘的,或自己的。

”(丁玲,2006:152)2 不同的命运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出于对克莱尔的爱,苔丝最终杀死了亚雷,成了杀人犯。

在和丈夫度过了几天甜蜜快乐的日子后,苔丝被捕并被施绞刑。

她从来没想伤害任何人,但却被社会认为是一个坏女人,她确实是传统社会道德和制度的牺牲品。

但贞贞的命运不同,她的命运深深地打上了战争的烙印。

她被日寇掠走,身心受到重创,但她没有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参加了革命,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情报,用自己的方式向日寇复仇。

回到家乡后,流言和诽谤也没有使贞贞失去勇气,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理解,她决定去延安开始新生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苔丝和贞贞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苔丝最终因为杀死亚雷而被绞死,而贞贞离开了霞村去延安开始新生活。

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财产,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贞操也属于自己的丈夫。

因此,苔丝认为自己是不纯洁的女人,一直有一种负罪感。

一方面,她勇敢地与命运和传统道德观抗争;另一方面,她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道德观的枷锁,她认为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付出应有的代价。

最终,苔丝成了社会和家人的牺牲品。

但贞贞却是幸运的,她生活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革命赋予了当时的中国女性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

贞贞投身了革命,得到了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做斗争的机会。

虽然在当时的革命根据地,传统的封建贞操观仍然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但贞贞还是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三结语综上所述,两位女主人公都美丽、纯洁,有着很强的反抗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

为了寻求自己的幸福,两人都敢于同传统封建道德抗争。

虽然是受害者,却都在男权社会中受人鄙视。

《德伯家的苔丝》中,我们看到苔丝有时表现出懦弱、屈服和冲动,但贞贞却始终坚强不屈。

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因此,她们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维多利亚社会和当时的男权文化决定了苔丝的悲惨命运,然而贞贞比苔丝幸运得多,她可以有机会去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即使在革命根据地,封建思想的残余势力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

因此,尽管两位女主人公处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她们却都承受了相似的压迫和歧视,不管是在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还是在抗战时期的即将迎来解放的中国,女性都没有摆脱男权文化对她们的压迫,以及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歪曲和消解,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还需要人们彻底消除对女性的传统观念、传统贞操观及男性中心主义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1] ackerman,robert.thomas hardy’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2] feuerwerker,yi-tsi mei.din ling’s fiction:ideology and narrative in modern chineseliterature[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3] gatrell,simon.thomas hardy and 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m].hong kong:macmillan.1993.[4] 宾恩海:《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研究综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