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在诗艺方面的探索有开疆裂土之功。
在其两百多首诗中,被人一唱三叹的正是大量的清新淡泊、情真意挚的抒情之作,情之真、境之美、艺之精震撼着人的感情,净化了灵魂。
他成长的传统文化环境,五四前后活跃的思想氛围,从小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形成了其中国诗歌情结。
本论文拟在此语境中分析徐志摩诗歌的中国诗歌情结。
一、徐志摩幼时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
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名。
是一处“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水乡闹市,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地方商贾,为人正派,是有正义感的乡绅,曾任硖石商会的会长。
正因为家庭富裕,徐志摩又是独生子,父亲自然对其寄予厚望。
1900年,入家塾读书,师从当地秀才孙荫轩读“四书五经”。
1901年,5岁。
读家塾,跟随查桐珍学习传统文化。
1907年,11岁。
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
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
尽管徐志摩非常活泼好动,还经常搞些恶作剧,但是他表现出天资的聪颖,还是得到老师们的肯定。
在童年、少年时代,徐志摩除接受私塾和正规教育外,还受家乡自然风物的浸染和启发,为硖石的民俗风情所感怀。
屡次从师,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从而奠定坚固的古文基础,这都可以从他与梁启超等人的书信往来可窥一斑。
从创作论来看,正因为幼时受到中国文化的教育,从而在徐志摩的意识里烙下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正如朱光潜在《山水诗与自然美》所说的:“传统的影响是特别顽固的,一种体裁或风格既已奠定,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传统。
尽管时过境迁,还本着习惯势力,长久地维持它的统治地位,山水诗就是如此。
”徐志摩与古典文化的深厚渊源,决定了他会契和于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传统,有意无意地受其影响。
另外,“穷情写物”的山水诗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于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社会规范礼教之外的人生理想,凭借自然去解放情感。
如开山建幢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因此徐志摩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自觉得在内心世界对中国文学艺术进行艺术摹仿,并一直调整、改变、变异,到成人时已成为自己特有风格。
也就是“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的发生,徐志摩出生在富裕家庭,生活优越,家乡人文气氛浓厚,使他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乐观的、好奇的心态,使他对文学充满幻想与追求。
在与自然和人文的对话中,使自己被丰富被改造,使他的身心得到升华,进一步充实自身的本质力量。
二、徐志摩的诗歌借助中国诗歌意象表达情感徐志摩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集》(1932)。
毫无疑问这些诗集都闪耀着五四时期光辉的人文理想,首首诗充满了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真挚感情。
探讨徐志摩的诗歌的意象构造,就需从业已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诗词中,他经常会运用的韵律以及意象系统中寻找启发点。
徐志摩一生在诗艺探索上是个有心人,在创作中不断地创格、创新,追求诗美。
在1921年,他的“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而诗情爆发,开始创作新诗。
他前期的诗在艺术上还处在试笔阶段,诗体变化多而且快,据他的朋友陈西滢替他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的体制做过一个统计:计有“散文诗”、“自由诗”、“无韵体诗”、“骈句韵体”、“奇偶韵体”等。
例如:《情死》、《地中海》是散文诗,《私语》、《马赛》采用自由体,《康桥再会吧》、《地中海梦埃及魂入梦》属新格律体,虽然有的格律并不十分完整统一。
然而格律与古代诗词格律有明显的联系,因与内在的诗情契合,增加了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吸取了古代诗词格律的迷人之处,体现了徐志摩在新诗的韵律问题上的初步探索。
宗白华以为:“直接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神秘,听自然的音调,观自然的图画。
风声水声松声涛声都是诗声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的颜色,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
”[1],作诗的浓烈情绪来源之一便是自然,他认为作诗要靠感兴;感兴就是诗人的心灵和自然的神秘接触的时候感应而成的,自然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是一切真诗好诗的陶炼厂。
而自然系统的本身可以分成许多子系统,如植物、动物等生态系统;星球、海洋、沙漠、陆地等天文化地理系统,纵观徐志摩的诗歌的特点则是无比热爱自然界的动、植物。
在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风、云、松树、莲花、雪花等中国传统诗学运用的意象。
作为徐志摩个人,为什么会热衷于自然意象?主要还是受到传统诗学的潜在影响。
不管中国传统诗学是以“诗言志”还是“诗缘情”为主,不可否认诗人们普遍都是通过寄托特定含义的物象来传达其“志”或其“情”。
物象常常有四时之分和新旧之分,如春花、秋月、黄昏、朝露等。
大部分的中国古诗对时间留恋无比,表达了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在徐志摩的意识中就发展变异成对情感的留恋。
徐志摩饱读传统诗书,在这一点上即使没有有意发现,凭着他出色的感悟能力,他也一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徐个人来说,在他的笔下自然意象纷呈的时候,正是他被私人感情折磨得无法宣泄,如他与陆小曼相爱,但不被亲人朋友所接受时,就奋笔写下《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希望找到一个新的世界与心爱的人远走他方。
或是他的精神欲求得到满足时如河水奔涌而出,如与张幼仪的婚姻解除后,像是在经受了长久时间的捆绑后被松解,感到无比轻松和兴奋。
他为他获得新生而感到激动,诗兴大发,立即写就一首快意之歌《笑解烦恼结——送幼仪》。
总之为了摆脱内心不可告人无法言说的失落感,或是情感激扬的兴奋,都在诗中倾泻情感。
于是,他的内心就虚构了一个没有凡人而只有自然之物的新鲜宇宙,在另一个情感的时空中安放诗人追求而激荡冲突的心。
为何徐志摩的诗歌里会有我国传统的意象,或者说用靠近中国传统意象去表达内心情感?诗人需要借助物象来表达情感,而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更能表达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情感,尤其是徐志摩的短暂的一生经历过中国现代的剧变,军阀割据,内战频繁,人民生活苦痛,都在诗人的心中烙下苦闷的印记。
因此,在他的思想中,有为中国的衰落而愤慨、对底层社会平民艰难遭遇的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
由此可见,他作为诗人,是具有一颗济世之心,这能从他最初出国的目的可以证明:他曾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读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的感想:“读梁先生之意大利三杰传,而志摩血气之勇始见,三杰之行状固极快之致,而先生之章亦夭矫若神龙之盘空……”他曾立志:“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m(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民主政治家、曾任财政部长)因此,徐志摩就要从中国传统里吸取营养,力求表达诗人对政治的观点、追求。
当然,徐志摩的诗歌中大部分是抒发私人情感,并藉此成名。
因此,这些诗歌的意象就决定了徐志摩的诗歌的艺术成就。
雪花、小草、莲花等意象跟中国传统的山水诗最为接近,虽然所表达的思想因时间、空间的错位而有所不同,但是遍观徐志摩的诗歌中景物描写,可以感到强烈的自我存在。
成就内心山水境界中心的山水诗,是同“我乐自知鱼似我,何缘惠子会庄周”相契合。
所以,由此可知徐志摩的潜意识是有极深的中国传统诗歌情结,他在写诗时,难免会在意识里出现山风、雪花等意象,再由西方自由体的形式来表达。
三、徐志摩的诗歌的中国诗歌思想倾向意象系统所说明只是徐志摩有中国诗歌情结的倾向,要细致的、深入分析徐的中国情结就只能从诗歌的文本出发,以寻求更理想的突破口。
作为中国新诗写作的代表人物,徐志摩深受英国湖畔诗人的影响。
在他的创作实践与大力推荐的诗人中,都有着湖畔诗人的踪迹。
无可否认,徐志摩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确与中国的传统诗歌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现代白话诗,平仄押韵的限制的减少,情感抒发较为直接等等,叶维廉曾经说过:“徐志摩对于精神的力量有无限的信赖,对爱的力量尤其膺服,他说有了爱,可以克服万难,可以改变世界,它对生命的肯定……是童稚的那样的信心,反映在他的诗中,是一种离开地面的、梦样沉醉的‘云游’飞扬,轻飘,明亮,恍惚,游离,向远方投望,语调也是充满着顿呼,为了肯定爱的力量,用重复的语句来表示情感情绪无阻拦的冲出……”并且,联系到徐志摩曾在美国留学,后为追随思想家罗素而远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皇家学院以特别生资格随意选课听讲。
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徐志摩独特的人生观。
“这一人生理想即是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与信仰,凝结成一个理想的人生形式,便是与一个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的自由结合。
这一人生理想的确立便是徐志摩‘康桥觉醒’的主要内涵。
”[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徐志摩的思想有西化的倾向,其“三美”思想,更是反映出徐志摩觉醒后努力向西方的自由、个性主义发展。
那么,在中西方文化的浸染中成长起来的徐志摩,是否是彻底地效仿西方诗歌创作的经验?在他的诗歌的深层里,创作的思维模式上,也是照搬西方的吗?答案只能从徐志摩的诗歌的文本找出。
现以有代表性的诗歌《落叶小唱》来分析。
落叶小唱一阵声响转上了阶沿(我正挨近着梦乡边;)这回准是她的脚步了,我想——在这深夜!一声剥啄在我的窗上(我紧靠着睡乡旁;)这准是她来闹着玩——你看,我偏不张望!一个声息贴近我的床,我说(一半是睡梦,一半是迷惘:)——“你总不能明白我,你又何苦多叫我心伤!”一个谓息在我的忱边,(我已在梦乡里留恋;)“我负了你!”你说——你的热泪烫着我的脸!这音响恼着我的梦魂(落叶在庭前舞,一阵,又一阵;)梦完了,呵,回复清醒;恼人的——却只是秋声!通观全诗,韵律回旋,浓情蜜意尽现,其深情婉约、蕴藉的情感打动了读者。
相对来说爱情是青年的财富,他们往往以此来挑战世俗的权威,表达内心真挚的追求。
徐志摩是一位情感极之丰富的诗人,这首《落叶小唱》正如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所表现出对不可实现的恋情的深沉情感,有对美好往事的怅惘回顾,也有对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神恋爱的执着。
为什么说《落叶小唱》与中国古代诗有契合之处呢?首先,是诗歌的情感的相通。
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温文尔雅,讲究婉约,不喜欢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外国人则是热情、激烈地表达内心的感受,由此国人与外国人的思想方式就可窥一斑。
既然是在传统环境中长大,而且深受中国文化内核影响的历代文人表达恋情感受时,就无不例外地在作品中营造一个低沉、哀婉、执着、无怨无悔的世界。
而《落叶小唱》的基本格调也在于此,情人来到“我”的梦中,我对她既爱又充满怨艾,情人用她的眼泪向我道歉,“我”也不由得百感交集,但醒来后却发现一切都只是一场梦,一种无助的心绪立上心头。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很明显,就是爱情的得失感以及苦痛,但是所表达的方式却很传统,有一种很深挚的感人力量,而这点并不是外国诗歌所能做到的,或者说是外国诗人所不能理解的。
其次,梦的意象再现古代诗歌的光辉。
《落叶小唱》艺术感染力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跟梦的意象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全诗的情感基调因梦而显出婉约,情感才能得以升华,从而受到读者,特别是中国读者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