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3-3 气温(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3-3 气温(含解析)

3-3 气温知识系统考点精讲一、气温的日变化(一)大气受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1.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出后,太阳辐射变强,地面增温,大气温度升高)2.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12时;3.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1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3:00)左右4.大气温度(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二)气温日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1.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海陆位置:沿海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地区。

原因: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

这里可以适当迁移水汽较充足,湿度较大地区日较差会较小。

3.天气状况: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原因:阴天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间保温作用比较强,气温不会太低。

4.地形因素:(接触面积大,气温日较差大)①大尺度山地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小。

②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5.注意低纬度的高原,其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大。

原因: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

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

二、气温的年变化(一)海、陆气温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太阳辐射最强是6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是7月份;北半球海洋气温最高是8月份。

(辐射最弱为12月,陆地气温最低为1月份,海洋气温最低为2月份)(二)气温年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1.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海陆位置。

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陆地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3.海拔因素。

(1)同一纬度,海拔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小。

(2)凹地年较差大,凸地年较差小。

【凹地>平原>凸地】(2018·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无锡惠山头茅峰下的一片茶园中竖立着若干根高高的风扇,读“某一时刻等温线的空间分布图”,回答第1题。

1.图示时刻多出现在A.初春清晨B.初春午后C.初秋清晨D.初秋午后【答案】1.A【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出现了逆温现象,初春清晨地面气温较低,上空相对气温较高,从而出现逆温现象。

而地面降温迅速可能有霜冻,逆温最容易出现在初春清晨,B正确。

(2019·东北育才学校高三月考)由于日出时间随纬度、经度及季节不同,因而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也存在着差异。

a图为我国某地某年日最高气温各月平均出现时间变化图,b 图为该地该年日最低气温月平均出现时间变化图,其中b图与该地多年平均情况更为相符。

据此完成2-4题。

ab2.该地日最高、最低气温季节变化特征是()A.春季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较晚B.冬季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较晚C.夏季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较晚D.冬季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较早3.日最低气温有时也会出现异常,如果当地日最低气温出现在9时,可推测日出前后()A.出现微风或静风环境B.有暖锋到达C.有强对流天气D.有浓云覆盖4.该地可能位于()A.河南省中部B.黑龙江省东部C.西藏自治区西部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答案】2.A 3.D 4.A【解析】考查区位日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地方时、区时计算。

2.读图可知,春季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大多在15时以后,出现时间较晚,A正确;冬季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大多在14时以后,出现时间较早,B错误;夏季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在早上5点多,出现时间较早,C错误;冬季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早上6点多,出现时间较晚,D错误。

故选A。

3.读图可知,当地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上7时之前,如果当地日最低气温出现在9时,可推测早上地面升温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故日出前后有浓云覆盖,D正确。

故选D。

4.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接近日出时间,材料中介绍右图与该地多年平均情况更为相符该地,读右图“该地该年日最低气温月平均出现时间变化图”可知,该地3月21日与9月23日日出北京时间为5:55和6:05,非常接近6时,由于日出时间随纬度、经度及季节不同,春秋分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说明该地与北京经纬度相差不大,结合选项可知,A项河南省中部最接近,故选A。

(2018·湖南高考模拟)读下图,回答第5题。

5.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图示地区A.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小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C.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D.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答案】5.D【解析】5.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是青藏高原区,属于高寒气候,气温年较差小。

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图示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日较差大,D对。

A、B、C错。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一)从地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分析:1.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1)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2)地势高低: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3)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气温高,光照强。

(4)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2.下垫面。

(1)反射率:反射率大,吸热少。

(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2)比热容:比热容大,吸热慢,白天气温低。

(水域>砂石)3.大气保温作用。

(1)天气状况:阴天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晴天晚上气温低。

(2)天气状况:①大气密度:海拔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②大气成分:大气中含水汽、二氧化碳多,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二)与外界热量交换1.海洋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调节,沿海地区冬季比内陆地区气温高,夏季低,(年、日)温差小。

(2)寒、暖流流经:暖流增温;寒流降温2.冷空气影响:冷锋、寒潮过境,气温降低。

3.地形阻挡:①阻挡暖空气:使气温降低;②阻挡冷空气:使气温升高。

(三)人类活动。

1.全球性:全球气候变暖2.区域性:城市热岛效应四、气温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判断1.纬度因素——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2.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3.地形因素——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

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盆地的等温线是闭合的,越往中心数值越大:夏季为炎热中心,冬季为温暖中心。

山地的等温线也呈现闭合,中心数值小,夏季凉爽,冬季低温。

4.洋流因素——分别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岸的两地。

阅读左图世界某区域略图和右图某地气温与降水年变化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地气温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降水D.太阳高度2.科隆群岛地处赤道,但是栖息着大量的企鹅,关于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B.受秘鲁寒流影响C.此地海拔高,气候较冷D.企鹅是热带生物【答案】1.D 2.B【解析】1.读右图可知,该地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存在两个峰值,分别是3月和10月,说明该地地处赤道附近,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因此,该地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得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

故选D。

2.赤道地区不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A错误;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但受秘鲁寒流降温影响,适合喜寒冷环境的企鹅生长,B正确;群岛中部海拔高,周边海拔低,气温受海拔影响稍微下降,但下降气温不足以满足企鹅的要求,C错误;企鹅是寒带生物,D错误。

下图是位于21°N 附近某地的年内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完成第3题。

3.该地5 月份气温最高,而6 月份气温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5 月该地气旋活动多B.5 月该地副高控制C.6 月该地干热风控制D.6 月该地进入雨季【答案】3.D【解析】3.读图可知,该地5月份是旱季末,升温快,气温最高,6月该地进入雨季,降水能使气温有所下降。

故选D。

(2018·山东高考模拟)林线、雪线的高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和外围地区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

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完成下面4-6题。

4.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A.T甲>T乙B.T甲<T乙C.T甲=T乙D.无法判断5.图乙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多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6.下列有关研究团队考察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由西向东林线高度呈先升后降趋势B.由西向东雪线高度呈先降后升趋势C.随海拔升高山坡两侧水汽交换减弱D.随海拔升高植被多样性呈增强趋势【答案】4.A 5.B 6.D【解析】4.读图a可知,10°C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高度相同,所处位置不同,甲位于落基山内部,相同海拔气温较高,故选A。

5.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气温高于乙地,甲地海拔高度较乙高,且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甲气温高于乙,故选B。

6.读图可知,自西向东由于气温呈波状变化,所以林线并非先升后降,A错。

雪线受降水的影响,西侧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多,雪线降低,而东侧同海拔的气温较低,雪线较低,B错。

受海拔影响,海拔低处的气流交换较弱,C错。

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增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多,D 对。

故选D。

(2019·四川高三)从10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在变暖。

下图示意某地7月7°C 等温线近百年来空间分布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7-9题。

7.图示季节,①地的气候特征是A.温和多雨B.温和少雨C.炎热干燥D.高温多雨8.②地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洋流D.海陆位置9.全球变暖对①地造成的影响可能是A.制冷能耗减少B.草原变成荒漠C.作物熟制改变D.海岸线向东移【答案】7.A 8.C 9.D【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的分布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7.从10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在变暖,7月7℃等温线向高纬移动,故图示地区为南半球,①地位于30°-40°S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7月为南半球的冬季,温和多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