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贷款诈骗罪

论贷款诈骗罪

目录一、贷款诈骗罪的概念和特点 (4)(一)贷款诈骗罪的概念 (4)(二)贷款诈骗罪的特点 (4)二、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5)(一)贷款诈骗罪侵害的直接客体是金融机构对贷款所有权 (5)(二)贷款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五种情形 (6)(三)贷款诈骗罪的主体限于一般主体即自然人 (7)(四)贷款诈骗罪的主观上是直接故意,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 (7)三、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和应注意的问题 (8)(一)罪与非罪的界限 (8)(二)主观上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8)(三)有真实担保的贷款行为能否构成贷款诈骗罪? (11)四、遏制贷款诈骗罪的对策和意义 (12)(一)在立法上对贷款诈骗法律规制作进一步完善 (12)(二)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健全完善金融规章制度 (14)(三)严格执法,严惩贷款诈骗犯罪 (15)文章摘要贷款诈骗等金融犯罪态势日趋严峻,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且犯罪分子贷款诈骗的手段多种多样,从动向上看侵犯的领域不断扩大、手段也有翻新,要求建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

本文从贷款诈骗罪的概念、立法演变、法律特征及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处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上进行阐述,并从立法完善、规范金融体制、严惩犯罪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范对策,以求实现刑法保护信贷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目的。

论贷款诈骗罪一、论贷款诈骗罪的概念和特点(一)贷款诈骗罪的概念1997年刑法第193条对贷款诈骗罪进行了规定。

那么,什么是贷款诈骗罪呢?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贷款诈骗罪的特点贷款诈骗罪隶属于诈骗罪,是随着现代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从诈骗罪中分化出的一种新型经济欺诈罪。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货款的所有权,还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货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3、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期,金融领域的犯罪犹如其他经济领域的犯罪一样,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就信贷业而言,有的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有的不具非法占有目的但在取得贷款的过程中使用了欺骗手段;有的持续取得贷款,用“后贷”还“前贷”,“拆东墙补西墙”,不断循环;有的取得贷款后拒不还贷;还有的明知资不抵债而买通贷款经办人员获取贷款;等等。

对这些行为,司法实际部门有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有的以违反合同纠纷处理,有的则以违反金融法规行为处理等,造成执法上的不确定性,给一些不法分子规避法律、钻法律漏洞或空子以可乘之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助长了这类犯罪的严重化。

这类犯罪不仅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还给不少单位和公民个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安定。

为维护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促使刑事执法的统一规范,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及时、有效地遏制这类犯罪的滋生蔓延,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单行刑法的形式于1995年6月30 日颁布实施《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普通诈骗罪的罪状、罪种及其量刑原则等作了较大的修改、补充,并在第10条中专门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1997年刑法吸收了《决定》的立法精神,在刑法第 193条明确规定了贷款诈骗罪的罪状和法定刑。

二、论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一)贷款诈骗罪侵害的直接客体是金融机构对贷款所有权贷款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是贷款。

这里的贷款包括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及集体性质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等的贷款,其款项性质有国有的、股份所有的、混合经济所有的以及集体所有的等等。

同时,从犯罪目的上分析,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其犯罪对象不一定都是贷款,尽管大部分是贷款本身,如某些骗局中,行为人骗取贷款合同只是整个骗局中的一个环节,其至以不提取贷款为诱饵,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松警惕,进而用骗取的贷款合同到处招摇撞骗。

因此,贷款诈骗罪尽管最终还是非法占有金融机构的财产,但是此罪的犯罪对象除贷款本身外,还可能包括银行信用。

可见,贷款诈骗罪侵害的直接客体是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间接客体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而非金融管理秩序。

(二)贷款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五种情形其实质上可归结为行为人采用虚假的理由、证明文件或手段取得贷款。

一是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所谓编造,即捏造,无中生有。

行为人以假引资或者编造效益良好的投资项目等虚假理由骗取贷款。

诚然,这里的虚假理由,除了假引资、假项目外,还有其他类似于引资、立项之类的如假冒某集团扩大经营所需资金等虚假理由。

二是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骗取贷款。

这里的经济合同即涵盖了我国经济合同法所规定的全部合同种类。

按照该法规定,所谓虚假的经济合同主要是指伪造(仿照真合同而制造出的假合同)、变造(篡改原合同的标的或数量或价款等主要条款而成的经济合同)、无效(以欺诈或胁迫等手段签订的合同)等合同。

三是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骗取贷款。

这里的虚假证明文件,一般包括伪造、变造或无效的存款证明、公司或者企业乃至金融机构的担保函、划款证明等各种申请贷款时所需的证明材料。

四是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而骗取贷款。

这里的虚假产权证明是指伪造、变造或无效的由有关产权部门作出的能够证明行为人对房屋、地产等不动产或汽车、货币、可即时兑付的票据等动产而享有所有权的书面文件。

五是以其他方法骗取贷款。

这里的其他方法主要指上述 4 种情形以外的诸如伪造单位公章、印鉴或者借款后故意转移财产或拒不归还或者以假货币做抵押或者取得贷款后随即以破产诈骗、保险诈骗、兼并等方式转移债务,逃避还款义务等方法。

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1)贷款后携带贷款潜逃的;(2)未将贷款按用途使用而是挥霍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3)使用贷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4)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5)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改变贷款用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6)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的,等等情形。

贷款诈骗罪的客观方面,除了上述表现形式外,还要求骗取贷款的数款达到较大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

一般地说,根据当前的司法实践,以1 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的起点②。

(三)贷款诈骗罪的主体限于一般主体即自然人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贷款诈骗罪行为,均可构成此罪。

从司法实践角度讲,实施贷款诈骗罪犯罪主要有4种人:一是真实的贷款申请人,主要通过虚构有关事实骗取贷款,如提供虚假的资信证明,申请远远超出实际偿还能力的超额贷款;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外部假冒某企业法人名义申请贷款的人;三是虚构根本不存在的企业法人申请贷款的人;四是银行内部收受贿赂,与行为人相勾结申请贷款的人;等等。

(四)贷款诈骗罪的主观上是直接故意,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贷款诈骗罪作为一种故意犯罪,其主观上的诈骗故意不能离开非法占有之目的而存在,并且这种诈骗故意只能是直接故意,也即只有明知自己的贷款诈骗行为会发生侵害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这样一种社会危害性,而希望骗取并占有贷款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

间接故意和过失均不能构成此罪。

三、论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和应注意的问题《刑法》中规定了常见的贷款诈骗的五种行为方式和后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住了一段时期以来较为猖獗的贷款诈骗犯罪。

然而,由于当时立法技术有限和一些客观原因,造成法条规定中本身的缺陷,在刑法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务中,对贷款诈骗的争议也日益见多。

司法实践中认定贷款诈骗罪时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无论动机如何,构成本罪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即使在申请贷款时使用了欺骗的手段,只要贷款到期后能够偿还,就不构成本罪。

第二,行为人是否采用了诈骗的手段来取得贷款的。

第三,构成本罪必须是诈骗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如果行为人虽然是以非法占有贷款为目的,但是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不大的,不作为犯罪处理,可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二)主观上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在贷款诈骗罪中,主观上“非法占有目的”是其必要构成要件③。

何谓“非法占有”?“非法占有”是指通过非法占有达到对财物的实际控制,从而使公私财物的原所有者或合法持有者无法对财物行使所有权④。

因此对于“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在实践办案中,就不能先入为主,一开始就片面地认为“非法占有”就是“非法据为己有”,必须有证据证实涉案财物是放到犯罪嫌疑人口袋中,犯罪嫌疑人自己占有了才行,否则不构成本罪。

事实上,这种理解是极其狭隘而且有害的,“非法占有”不仅包括犯罪嫌疑人“非法据为己有”,而且包括将涉案财物转归第三人占有,甚至交给单位支配和使用。

行为人将非法取得的财物据为己有或者转归人占有,这实际上是一个对非法取得的财物的处分问题,不影响“非法占有目的”的性质认定。

在贷款诈骗罪中,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呢?在司法实践中,用来反映犯罪嫌疑人“非法占有目的”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途径是“口供”,即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这在实践中是很难获得的,任何一个稍有一点头脑的犯罪嫌疑人决不会自己主动承认自己有“非法占有目的”。

同时,即便犯罪嫌疑人承认自己有“非法占有目的”,光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形成锁链来佐证,也是不能定罪量刑的。

反映犯罪嫌疑人“非法占有目的”的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司法推定”,即根据犯罪嫌疑人一系列的客观行为,通过侦查部门收集的属于刑事诉讼法法定范围的其他六类证据来综合衡量犯罪嫌疑人主观上“非法占有目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侦查人员、检察官、法官自由心证的问题。

因为法律规定的不明确以及执法者素质高低有别和所尊崇的学术派别的不同,从而导致对贷款诈骗犯罪从刑事立案到刑拘、批捕、移诉,每一个环节上关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据认定,意见分歧较大。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消贷款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这一主观上的必要构成要件;另一种则是适应贷款诈骗犯罪形势的发展,犯罪手段的翻新,以明确具体的司法解释对可以认定为贷款诈骗罪中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的犯罪手段作出明确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