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现代化模式的现状与转型_王文章

我国现代化模式的现状与转型_王文章

《理论探索》2010年第2期(总第182期)我国现代化模式的现状与转型〔摘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面对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艰巨任务,以及在政治集权的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下,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

该模式在给我国现代化发展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因此,在保持政府调控能力的同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对政府的有效监督,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关键词〕现代化模式,现状,转型〔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0)02-0016-03〔收稿日期〕2010-01-12〔作者简介〕王文章(1963-),男,四川开江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法学博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令国际社会对其发展模式刮目相看。

国际学术界在盛赞之余,开始研究中国成功之谜,并将我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归纳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等等。

这些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进行的。

本文主要从政府与现代化的关系入手,分析我国现代化模式的现状与转型。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在顺利推进改革和促进现代化建设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自上而下地主导、设计了各项渐进性改革措施,强力推动了现代化建设,决定了社会转型的目标和制度变迁过程。

可以说,我国的现代化模式是坚持社会主义目标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该模式的形成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经验教训,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国情,深刻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种战略选择。

首先,我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身面临许多不确定性。

与先发现代化国家相比,我国要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由传统农业经济形态向现代工业经济形态、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过渡等一系列任务,这种迅速的工业化和社会转型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压力和不稳定因素,造成复杂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富差距扩大等等。

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我国还存在着一些特有的不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如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地区发展差异大等等。

也就是说,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需要一个权威的政府来协调、解决矛盾,需要政府来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培育现代化所需的社会动力,一言以蔽之,需要采取政治上适当集中的发展模式。

诚如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所言:“如果一个欠发达国家要想获得经济高增长率,它不得不接受一个致力于发展的权威主义政府。

”〔1〕(P343)其次,与其他大部分后发现代化国家相比,我国还面临着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独特任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如何搞现代化建设,如何运作现代市场经济,如何把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如何在旧体制遭到破坏的同时及时建立起新体制以避免社会陷入无序状态等方面,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因此,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不断解决问题的艰难探索过程,政府在体制创新方面就必然要担负起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为此,政府必须强化自身的权威,通过制定政策或直王文章(北京大学,北京10087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6··《理论探索》2010年第2期(总第182期)接的行政干预,来发挥其培育市场和保持经济秩序的重要作用,以弥补经验不足的缺陷,有序地推进现代化进程。

最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现代化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秩序、纪律,强调社会的利益与稳定优先于个人的自由,重视群体生活和人伦关系,主张集中决策。

这种政治文化传统使得中央集权制政体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受传统政治文化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新的政治结构也是高度集权的,政府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的中国人信任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公正性和动员力,期盼政府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所以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仍然是维持国家凝聚力和进行大规模社会动员的主导力量,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推动者和执行者。

出于以上历史与现实条件的考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

该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可以说,这个模式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将自身优势与全球化趋势进行有机结合后,所走出的一条有别于他国现代化路径的独特发展道路。

二改革开放后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使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既超越了改革开放前社会发展缓慢的严重困境,又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苏东剧变过程中所出现的政府功能缺失困境,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不过,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政府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政府本身现代化与否关系到现代化发展的绩效。

客观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政府在执政理念、服务质量、依法行政程度、政府职能转变、政务公开、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形成了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

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改革进程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相比,我们的政府改革还相对滞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状况也越来越突出,并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方面的不协调,产生了一些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相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

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而又管不好的事情,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能管到或没有管好,包括为经济发展确立公正、合理的市场规范,为市场自然高效运转提供服务和保障,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道德、教育、文化、治安、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等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还带来了政府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臃肿、权力界限不明确、办事效率低下、行政成本不断上升、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功能没有充分分化等问题。

第二,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

公共服务是对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它是发挥政府作用、履行政府职能的核心问题。

由于中国行政管理中“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重管制轻服务现象比较明显,加之一些部门单纯追求GDP增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理解成唯经济建设为中心,将掌握的资源主要运用在经济领域,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融资主体的角色,从而制约了公共服务的供给,制约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的进程。

公共服务事业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况,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一些地方政府的科学发展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有些地方政府在先生产后生活、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观念主导下,集中一切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项目拉动、投资拉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成了政府的主导思维。

这种政府强势主导的片面经济增长,常常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带来了经济周期性过热、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福利偏低等一系列粗放式发展问题,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腐败的蔓延和利益分配的失衡。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性分权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大,不仅使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利益,而且使权力与市场交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与制约下,腐败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的突出问题。

同时,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部门竞争机会和市场环境不平等,导致发展与改革的不均衡性和收入不平等,出现社会利益分化,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三以上问题既表明,我国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7··《理论探索》2010年第2期(总第182期)面临着转型挑战和调整要求,又表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2〕。

中国模式虽然在实践中已见成效,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模式,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

为此,我们要继续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全能主义的政治发展模式,勇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来破解我们当前面临的各种发展难题。

目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政府管理要创新,政府体制要改革,也就是政府要进行转型,其方向是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治理型政府。

具体而言,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政府转型和发展体制创新。

第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发展理念的创新,符合世界发展的新潮流。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进行转型,淡化单一对GDP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追求,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唯有如此,才能在工作中缩小各方面的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各方面的平衡。

第二,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

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它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政府要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把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以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第三,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即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各级政府建设成为高效、精干、廉洁、诚信和服务型的政府。

具体来说,政府要在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提供法制环境、市场基础建设、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政府要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建设上强化职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政府要在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四,要不断完善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一是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使政府权力被限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政府要坚持行政公开或民主行政,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三是要完善政府行政的横向监督机制,不仅要加强权力机关、行政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专门监督机关的职能监督,而且要依靠群众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监督和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形成包括群众组织、新闻媒体以及公民个人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以防止政府臃肿低效、高成本产出以及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