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中级会计师考试 中级会计实务 个人学习笔记【呕心沥血整理】

2017中级会计师考试 中级会计实务 个人学习笔记【呕心沥血整理】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财务报告目标一、财务报告的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1、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2、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二、会计基本假设:1、会计主体;2、持续经营;3、会计分期;4、货币计量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持续经营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范围。

注意两个时间范围的区分货币计量:货币计量应以币值稳定为假设三、会计基础企业会计的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即应依据权责关系,而不是现金的收付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的期间。

注意:预算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记账基础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如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具体要求: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平衡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3.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二、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模糊不清、不能晦涩难懂,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具体要求:1.纵向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

2.横向比较: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

(会计政策)五、实质重于形式(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企业集团)●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大多数的业务交易,其法律形式反映了经济实质;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法律形式没有反映经济实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按照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账务处理。

六、重要性(性质和金额(净利润为1))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完整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和事项,要求将所有重要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完整、全面的计量、报告。

重要性的判断取决于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相同的金额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重要性理解。

七、谨慎性(加速折旧和计提减值、存货采用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费用和损失。

八、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及时性要求体现在会计信息收集、加工、披露、报告等各个环节。

●及时性对相关性和可靠性起着制约作用。

第三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一、会计要素概念和分类●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

我国会计准则分为六部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前三项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后三项为利润表要素。

二、资产:过去形成、拥有或者控制、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

(也叫特征)(霉变变质的存货是资产吗?)确认条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成本或价值能可靠计量三、负债:过去形成、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现时义务(特征)(预计负债是负债吗?)确认条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成本或价值能可靠计量四、所有者权益来源:(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所有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

资本(股本)、溢价(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3)留存收益。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注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其金额也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金额。

五、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征)确认条件:很可能流入企业、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流入额可靠计量(是3个)●内容: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以及建造合同收入等。

六、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特征:(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2)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3)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确认条件:很可能流出企业、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流出额可靠计量(七、利润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注意: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八、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现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

(1)日常核算,首选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基本的、首要的、首选的计量属性。

体现可靠性要求。

(2)重置成本(盘赢的资产),是指在当前的情况,重新购买资产、承担债务的成本。

(3)可变现净值,是指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销售的费用,减去预计税费后的净值。

(4)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金额。

(5)公允价值,是指当前情况下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注意:我国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计量属性,实质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资产或负债当前的价值;属于狭义的公允价值。

第二章存货第一节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1、概念: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注:工程物资不属于存货。

2、确认条件:(1)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3、初始计量:按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购成本:买价(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相关税费(关税、消费税、资源税、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运输费、装修费、保险费以及其他(购过程中的仓储费、合理损耗、入库前挑选费)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加工成本:直接人工、按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其他成本:除上述外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如:酒类的储藏费用)注:非正常损耗不计入采购成本。

暂作为待处理财产损溢进行核算,查明原因后再作处理。

在实务中,企业也可以将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先进行归集,期末,按照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

对于已销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

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

4、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存货:需要交消费税的的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直接销售的,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按规定准予抵扣的,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的借方。

(贷:银行存款等)消费税=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消费税税率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材料实际成本+加工费+消费税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材料实际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注:计划成本的要调为实际成本,这里没有运输费)5、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用存货投资设立企业的,按享有的份额计入实收资本,剩下的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6、通过提供劳务取得的存货:企业提供劳务取得存货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于该存货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7、不计入存货成本的相关费用:(1)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2)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仓储费用);(3)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总结】下列项目,是否应计入企业存货成本?第二节存货的期末计量一、存货期末计量原则资产负债表日,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二、存货期末计量方法(一)存货减值迹象的判断(二)可变现净值的确定1.考虑因素: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2、不同情况下可变现净值的确定:第一步:存货的持有目的:A..如果是对外销售的就2个指标相减即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相关税费B.如果是需要加工的就3个指标相减即可变现净值=产成品的估计售价-产品的加工成本-产品的相关税费第二步:估计售价的确定A.有合同的按照合同价格B.无合同的按照市场价格注意:一个存货既有合同价格也有无合同价格可以看成2个题计算即可.第三部:比较可变现净值与存货的成本,是否发生了减值。

注:有合同和无合同的,分开计算是否减值,没减值的部分按成本计,减值部分按可变现净值计入。

(三)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与转回1、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①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②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③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④存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通常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

(1)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2)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3)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2.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当有迹象表明存货发生减值时,企业应于期末计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确认是否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同一类存货,其中一部分是有合同,另一部分不存在合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区分有合同和没有合同的存货,分别确定其期末可变现净值,并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从而分别确定是否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应在每一资产负债表日,比较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算出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再与已提数进行比较,若应提数大于已提数,应予补提。

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借:存货跌价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4.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货已经销售,则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时,应同时结转对其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