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喻的应用

隐喻的应用

隐喻的应用
作者:王昱之
来源:《祖国》2017年第09期
摘要:隐喻是一种常用的语言现象。

本文对隐喻进行了举例、研讨和分析。

主要包括隐喻的概述和研究历史、生活中的隐喻使用和隐喻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隐喻应用产生原因
语言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曾说,人们时刻都在运用隐喻,不使用隐喻,就不可能流畅连贯地说上三句话。

由此可见,隐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甚至许多时候人们在运用时都不自知。

同时,隐喻作为当下语言学最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也体现了不同民族所具备的不同文化,包含了认知上的区别,对于隐喻的研究有利于开发第二语言教学。

本文就隐喻的使用方面做了阐述,并提出了可能的产生原因。

一、隐喻的概述与研究历史
隐喻的英文单词为“metaphor”,它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意义为从此到彼,以一个事物来说另外一个事物。

汉语修辞中,分别将两个事物称为“喻体”和“本体”;还有其他人称它们为“载体”和“话题”等等。

隐喻的研究起源于西方,从古至今,人们对隐喻的探究已经从纯粹的诗文层面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语言方面,从将隐喻看成单纯的修辞层次到思维运转的层次。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处处可见的隐喻
隐喻并不单单仅限于文学,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整个生活中,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占领了我们的语言。

(一)文学
人们最早认识的隐喻就是文学领域中的隐喻。

好的隐喻会让人眼前一亮,使得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或是让情感更甚,深富感染力,比如:
1.上海。

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2.上了白漆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REVUE似地,把擦满了粉的大腿交叉地伸出来的姑娘们……(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3. On any person who desires such queer prizes, New York will bestow the gift of loneliness and the gift of privacy.( Here is New York, by E.B.White)
4.莫扎特的肖像画从正面墙壁上如同胆怯的猫似的瞪着我,仿佛在怨恨我什么。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5.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

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第一句中,天堂和地域本身就是隐喻,而将上海比作地狱上面的天堂,则暗示了上海的堕落和繁华,而第二句里各式各样的“腿”也让读者记忆犹新。

第三个英文句子中,作者将孤独等同礼物,不禁引人注目。

在第四个例句中,事实上,莫扎特的肖像画和猫咪相差甚远,但作者却将他们串成一线,后一句里的怨恨倒是道尽了什么,作者是在以此来表达“我”的感受。

第五句中,纵然卡夫卡不甘心被父亲的诅咒束缚,可再怎么努力,再怎么逃离,还是以失败告终,陷入了命运的沙尘暴。

读者领会到了一种命中注定的无可奈何的悲哀感。

村上的比喻最大的特点就是明显的陌生化倾向,他甚至能将全身胖嘟嘟的肉喻为雪,将贴着胖女人的感觉喻作午后睡在春日原野。

最初的感觉自然是奇怪的,之后如果能领悟,却又能感觉到那份贴切和鲜明。

(二)专业领域
在经济方面,比如股票的“上涨”和“下跌”就是一种隐喻。

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我们原本是用于形容水位变化的,后来人们将此用于股票身上,来形容是赚还是亏。

十九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泡沫(bubble)经济,从2000年至今,中国还有房地产泡沫经济的情况,2007年以美国为主的次贷危机也是泡沫经济的一个典例。

“泡沫”这一词的出现是因为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

“泡沫经济”,指经济运行状态像泡沫一样,随着商品价格不正常的大起大落,虽然表面繁华,但依然会衰退的现象。

再比如牛市(bull market)、熊市(bear market)、面值(face value)等等,都蕴含着隐喻。

在计算机领域之中,含有隐喻的名称也非常多。

最简单的就是“桌面”(desktop)。

虽然没有真实的桌面,我们却可以将整个屏幕比作一个大的桌面,在上面放上各种东西。

如果我们想删除什么,我们可以将对象放入“回收站”(recycle bin),或者直接将其“粉碎”(crush)。

懒得写同样的文字,我们能剪切(cut)和粘贴(paste),完全不需要剪刀和双面胶。

计算机算法中,人们用“树”(tree)是表示结点之间的分枝关系的一种非线性的结构。

这个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关系和数据结构。

除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防火墙”(fire wall)、“病毒”(virus)等等。

(三)日常生活
就拿网络用语来讲。

说话叫“冒泡”,不说话就是“潜水”,在贴吧里总说没意义的话叫“水贴”,明显将说话的网络环境当成了一个大的水池。

这几年,当大家看到一个让人很无语的或者很震惊的画面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也是醉了”,仿佛被灌下了一大瓶高浓度酒。

年龄越大,越发现周围的人成双成对,单身的人们不禁自嘲自己为“单身狗”。

“狗”带着一丝贬低的意味,又因为如今狗给人们的印象还是依赖人的,怕孤独的。

对中国人来说,我们已经习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就代表了一种正面的,值得赞扬的方向,而“低”与之相反。

于是,还出现了情感上的“狗眼看人低”“情绪高昂”,再反讽一下,又出现了“高高在上”。

换在英文里就出现了“up”和“down”和其余表示高低的词:在表达我现在情绪高昂可以说“I’m feeling up”;提起精神可以是“my spirits rose”;精神振奋可以是“in high spirit”;看不起是“look down upon”等等。

更熟悉的还有“走后门”、“一窝蜂”、“摆架子”、“XX是一把双刃剑”、“挖空心思”、“风凉话”……;英文里的恍然大悟(smoke like a chimney)、错失良机(miss the boat)……;日语中的用“鮨詰め”(沙丁鱼罐头)来描述拥挤不堪、用“芋洗い”(下饺子)来说明游泳池或者公共浴池里人很多……不管在什么语言里,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域的人们,都把隐喻融入了日常生活,并且乐此不疲地使用最终甚至忘记了它们的本义。

三、隐喻产生的原因
(一)用隐喻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关于时间及其相关表达,在汉语中有很多说法,比如“时间过去了”,同时我们也会说“这只狗跑过去了”。

“狗跑过去”,是一个客观的,我们可以直接用最简单的言语表达的现象。

但是时间是抽象的,我们无力亲眼目睹,所以我们借用了物质移动的“过去”来描述时间,以此说明时间的“流逝”。

除此以外,“2015年来了”这样的话,也是在表示时间的运动,我们一直在无意识地使用“移动的时间”这个概念隐喻。

而我们习以为常的“节约时间”和“浪费时间”更是使用了“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甚至包括“还有多少时间”,我们也是在将时间比喻成了一种客观实在的物质。

(二)表达施喻者独特的内心
存在即合理,隐喻存在说明其被需要,这种需要就是表达需要。

隐喻是我们个体以不同的方式观察、认知世界后独特的表达方式之一。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不可分的。

其中,语言无疑是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

而思维的构建,受到了身体机能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世界观、对社会规则的掌握等都受到了文化环境的影响,它们也成为了我们思维的一部分。

不同的社会体验不光使得文化偏好相差巨大的人创造出不同的隐喻,还会影响到每一个个体。

不同的个体,其内心的思想、情感、判断等等均有差异。

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就会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独特的内心。

外在的事物,通过大脑的处理,在施喻者内心产生独特的抽象形象。

换一种说法,即是隐喻内蕴含着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心理映射。

以上两点,不仅可以作为隐喻产生的部分原因,也可以作为隐喻使用的意义。

四、结语
通过上文,不难发现,隐喻的确无处不见。

人类离不开隐喻,语言表达更离不开隐喻,思考思维也同样离不开隐喻。

隐喻已经成为了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隐喻的研究的继续和深入,将会进一步揭示语言的本质以及人类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在更实用的角度上看,隐喻的研究还有利于发现人类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别、进行第二外语教学、翻译……相信随着其研究的深入,还能发现更多隐喻对于语言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丹青.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束定芳.隐喻与转喻的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叶子南.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赵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02).
[6]孙启耀,伊英莉.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2,(03).
[7]李安.现代汉语时间隐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8]王莹.试论村上春树小说比喻的陌生化倾向[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17).
[9]冯志伟.术语命名中的隐喻[J].科技术语研究,2006,(02).
(作者单位: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