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图片

美丽的西双版纳图片

美丽的西双版纳图片篇一:美丽的西双版纳《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语文第二次作业【设计思想】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① 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⒊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⒋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4、总结过渡: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我们已领略西双版纳“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的优美自然景观,也领略了“竹楼映蓝天”、“妩媚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你们对这颗明珠还有多少了解呢?请告诉我,好吗?(三)拓展————表现美1、展示收集到的资料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四结束课文么?五作业板书设计:神心高高望天树自然奇驰竹楼映蓝天“美“————秀神悠悠野象谷人文丽往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教学反思:与死”的人文景观美,而实际上,西双版纳的美又何止这些呢?她的神奇、美丽、富饶,使她在世人2、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次走进乐曲,闭目神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西双版纳大家或多或少也到一些风景名胜走走看看过,回去翻翻旧相片,选择你喜欢的风景,写成导游词,下节用多媒体画面增加了学生对西双版纳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大象表演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事先设置好的画面也限制了学生的解说,如何物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物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以导游的形式讲述文中所记景观,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具体授课中讲到“笑对生与死”时,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作了发挥,对傣族人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另一角度作了诠释,我也给予了肯定,肯定了她知识面丰富和她的创造精神。

对学生思想的火花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赞赏的语言。

体会语言美时采用老师先示范讲,然后学生按例分组讨论交流。

在学中逐步掌握分析语言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觉得语文的学习也是有章可循的,而不是无可抓处。

学生觉得语文难学的难点也在这。

体会语言所蕴含的感情也从最容易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和形容词入手,然后让学生朗读体会。

写作训练也选择仿写,作文差的同学往往觉得无从下笔,不妨从仿写入手。

当然对于写作好的同学就不必拘于形式,可任由发挥。

总之,通过本课试图消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神秘感,消除畏难情绪,让他们知道语文是生动的,是可触可摸可感的。

篇二:美丽的西双版纳一、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美丽富饶,有壮美的长江黄河,有秀美的西湖桂林,有雄伟的长城故宫,有巍峨的泰山昆仑。

今天,我将带同学们踏入另一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还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它就是西双版纳。

幻灯片展示:课题、作者,西双版纳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字词注音。

(见幻灯)三、整体感知,感受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

这一节里作者不但用歌词来开篇点题,给全文抹上了浓浓的诗情画意,而且用词很讲究,请同学们来点评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学生讨论后明确:“神奇秀丽”,概括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心驰神往” 写出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观、涉、登、拍、留”一连串的动词传神的写出了自己在西双版纳的游览经历;“一张张”、“一串串”分别状拍下的珍贵图片和留下的彩色记忆之多。

2、西双版纳的美景不胜枚举,但作者驭繁就简,抓住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五个标题,即是五幅美丽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的西双版纳。

生齐读小标题。

思考标题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作用:从五个方面,突出总标题中的“美丽”。

)思考: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质朴淳厚的风俗民情(人文景观)。

2思考:哪几幅属于自然景观,哪几幅属于人文景观?(“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属自然景观,“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属人文景观。

)四、再读课文,表现美:(先看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介绍。

)西双版纳因为其美,成为大家旅游度假的首选。

要求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联想,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

要求:1、从课文中收集信息组织语言,力求流畅;2、语气亲切自然。

(同学们认真聆听,然后作出评价。

)过渡:神游西双版纳之后,我们同学发现,西双版纳不仅景美,其实人也很美,接下来我们要走进“旅游天地”直播室,谈一谈美丽的傣族人民。

(角色分配:一位当主持人,两位当嘉宾,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展现傣家人的美。

)过渡:我们跟随李舵领略到了西双版纳的美,这主要还要归功于他那美丽的语言。

五、研读课文,品味美:《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不仅做到景美,人美,语言也美。

作者用对照的手法,富有感情的语言,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成功的表达了出来,下面我们来共同品味。

1、对照手法的运用: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

后教师总结归纳:“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与大象表演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嬉戏”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生”与“死”的对照。

2、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语言: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总结。

例如:“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树上”,这个生动的比喻,既写出了藤状植物的形状,又写出了它们对大树的依赖性、绞杀性。

“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敬的感情。

描绘竹楼的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水之间”,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又点名了小标题,突出了竹楼“映蓝天”的特征。

标题中的“高高”、“映蓝天”“悠悠”“妩媚”“笑对”无不洋溢着作者的情感。

六、总结: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播放美丽图片。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整个一节课我们共同穿梭于美丽的热带雨林,感受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家都陶醉在美丽的氛围之中,在老师的眼中同学们个个都显得很美。

如果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言行,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七、置疑:学了本文之后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八、布置作业:3我们美丽的巢湖也有很多风景名胜,大家能否选择几处景点,仿照本文的写法,以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向大家作介绍?附板书设计: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景美)妩媚傣寨水竹楼映蓝天笑对生与死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人美)篇三:美丽的西双版纳美丽的西双版纳(八年级语文)泗洪县天岗湖中学钱金兰223913教材简析:《美丽的西双版纳》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且是一篇自读课文。

本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编写者的编辑意图和设计理念,所以对于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能脱离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

该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多娇”,意在引领学生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激发学生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

在学习本单元后,学生应达成以下目标:能结合文本,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能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景物。

结合单元课文特点,本文适宜承担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向游人介绍景物,品味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另外,运用对照手法与用小标题构建文章也是本文的特点,应引领学生明白其作用。

目标预设:1.能领略到西双版纳风光的神奇秀丽。

2.能结合文本,用导游式的语言向他人介绍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

3.能依托文本,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含感情色彩的特点。

4.能了解本文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妙处,能找出运用对照手法的语段并在教师引领下分析其作用。

5.培养学生对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1.能结合文本,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含感情色彩的特点。

2.能依托文本,用导游式的语言向他人介绍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

难点:能了解本文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与运用对照手法的妙处。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遵循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沟通课内外学习的通道。

设计思路:教学时先展示西双版纳风光图片,让学生猜美景所属地,激发兴趣,自然导入课文教学。

导入后,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文字领略西双版纳的风景与风情,了解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整体把握景观特征。

再次选读文本,分小组选择景观向同学进行解说,学习如何当导游。

结合学生导游中语言形象生动的例子,自然过渡到对本文语言的品味。

景美,得益于作者的语言美。

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三,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语段,明白运用小标题与对照手法的妙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