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理论复习:
1.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1)生物因素:一种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的因素
(2)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举例:①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影响
因素是空气)②沙漠里植物植株矮小(影响因素是水分)③极
地狐和大耳狐的关系(影响因素是温度)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3.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微生物都易于繁殖与传播,其中
空气湿度在45%--55% 病菌死亡较快,是人类适宜的空气湿度
测空气湿度会用到干湿表和计时器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举例:①北极熊、青蛙的保护色②竹节虫的拟态③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观察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非洲沙漠的大耳狐,它们耳朵的大小不同,这与它们生活地区的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A.水B.空气C.温度D.气候
2.把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地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然生长正常,这种现象属于()A.合作B.捕食C.竞争D.寄生
3.在大自然中,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
4.某同学做了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活动,下列根据测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最可能是草地一天湿度变化曲线图的是()
5. 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6.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有效地防止海浪对海岸海堤的侵蚀。
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7.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
8.下列是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是()
①蚯蚓在土壤中活动,改良土壤疏松②沙漠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③在沙漠生长的植物根系发达④毒蛇的颜色鲜艳⑤枫树在秋天落叶
A.①②B.④⑤C.①③D.②④
9.雅鲁藏布大峡谷中下游两侧的雪山,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的分布情况一般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对此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光照B.温度C.水D.土壤
10.白蚁以木头为食,但它自身不能消化木纤维,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为果糖,果糖既供白蚁利用,又是鞭毛虫的食物,白蚁和它肠内鞭毛虫的关系是()
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11.如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土壤的干湿程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设计错误的是()A.设计甲(湿润土壤)、乙(干燥土壤)对照实验
B.在甲、乙两容器中各放人1条蚯蚓
C.甲、乙两容器中放人大小及生活状况均相同的蚯蚓各5条
D.甲、乙两容器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
12.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B.所有变量都不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D.所有变量都相同
二、简答题
13.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肥沃,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事例中最能够体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何种关系?
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仙人掌的叶变为刺,茎肉质化,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水泥地面的温度比公园草地上的要高几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某学习小组的设计方案是: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另一侧放人干燥的土,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他们研究的变量是__________。
在进行设计时,不仅保证了实验变量的唯一,还考虑设置______________。
(2)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
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16.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问存在着多种关系。
请将下列表示生物之间关系的序号填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
17的地上部分。
为了探索“马钤薯块茎着生部位是否受光照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器材:透明玻璃缸(15—20L)一只.支架.装有沃土的花盆几只.经过休眠期和光下催 芽的马铃薯块茎几只.黑布.无土栽培的完全营养液等。
实验步骤:
①将马铃薯块茎按芽的位置切成均等的四块栽于花盆中,放在阳光充足处培养,出苗后适当浇水。
②当苗长到15—20cm 时,从花盆中取出苗,用清水冲洗干净,用黑布进行遮光处理,并进行无土培养。
③经4—5周的适宜培养,撤去黑布,观察实验结果。
(1)本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土培养时必须控制培养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
(3)同一株马铃薯的地上部分,遮光可长出变态茎;不遮光只能长出常态茎。
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的性状表现受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4)进一步实验表明:马铃薯的地上部分无论是主干还是侧枝,只要有尖端分生组织,在遮 光的条件下均可发育成变态茎;而对已形成的常态茎遮光,则不能转变为变态茎。
这一现象说明细胞分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三、综合分析题
27.右图是某市郊农田近几年两栖动物青蛙的数量统计表请
思考下列问题:
(1)从1998年到2000年,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农田
青蛙减少了一半,请你分析这些环境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减少杀虫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利用青蛙消
灭害虫,请你帮助农民制定保护青蛙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据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面积荒漠化。
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亿元。
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时,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活动。
(1)从非生物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植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部地区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
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若有困难仍需使用杀虫剂,则也应该研制新型杀虫剂,它通常应该具有哪些优点(例举3 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