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酒行业数据分析

白酒行业数据分析


白酒的消费税
白酒(包括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的消费税有两种计税方式: 1.从价定率(税率为20%); 2.从量定额(每斤0.5元)。采取混合计算方法(只有卷烟、粮食白酒、薯类白酒采用混合 计算方法,其他消费品只取其一),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税销售数量X定额税率+应 税销售额 * 比例税率。 最低计税价参考《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
年营业收入额排
五粮液(204亿) 贵州茅台(184亿) 洋河股份(127亿) 泸州老窖(84亿) 山西汾酒(45亿) 古井贡酒(33亿) 金种子酒(18亿) 水井坊(15亿) 老白干酒(14亿) 伊力特(12亿) 酒鬼酒(10亿) 青青稞酒(8亿) 沱牌舍得(5亿) ST皇台(1亿)
白酒行业的市盈率和市净率
替代威胁:“弱” 白酒具有深厚的消费文 化基础,但部分市场和 消费群体逐渐接受洋酒 和葡萄酒。
- 进入壁垒:对于一线高端白酒来说,进入壁垒是比较高的,因为需要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名酒的品牌形象,需要的不仅仅是酒本身
的品质,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历史层面的积淀,这并不是通过短期快速的营销就可以达到的。但对于二三线白酒来说,进入壁垒并不高。 - 上下游溢价能力:对于高端白酒来说,上下游的溢价能力基本上是等于零的,特别是下游的高端白酒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很弱。 二线白酒稍强些,但相对其他行业来说也比较弱。 - 替代威胁:洋酒和葡萄酒对白酒有一定的替代性,但整体来看并不会威胁到白酒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至少品牌白酒的地位是 难以被撼动的。 - 行业竞争:在高端领域,虽有竞争,但毕竟产品是供不应求,所以并不会对企业的销量造成影响。就中端全国性品牌而言,竞争的 压力大一些。
目前我国白酒人均消费量为5升左右(数据来自瑞银研究报告),人均7~8升是可预见的高位。所以 从总量的角度来看,未来提升的空间有限,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还是在于价格的提升和产业自身 的整合。
主要代表:汾酒,洋河,郎酒,稻花香,四特等
白酒企业分级
第三阶层,省级强势企业:
在本省根据地市场地位稳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在省外市场 竞争力不强。
主要代表:老白干,牛栏山,西凤,河套,宋河等
白酒企业分级
第四阶层,地方割据企业:
在省内市场有所斩获,属于省内第二集团军品牌,数量最为庞大。 代表:高炉家,扳倒井,杜康等
白酒行业产量及销售收入
补充:2009年707万吨,2010年891万吨,2011年1025万吨
白酒分类
- 按酒曲分类: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混曲法酒 - 按香型分类: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凤香,兼香,其他香型 - 按度数分类:40度以下,40~50度,50度以上,60度以上(极少)
白酒企业分级
上游溢价力:“弱” 上游原料为种植业, 农户种植分散,没有 议价力;包装行业供 应商众多,同样不具 备溢价力。
行业竞争力:“中” 行业整体需求扩张旺盛,全国化高档酒品牌数量 小,供不应求;中低端酒有地域文化基础,各自 有板块市场,直接竞争不激烈。
下游溢价力:“弱” 白酒以社交性消费 为主,消费者价格 敏感性较弱,产品 越高端溢价力越强。
2010年后白酒企业布局规模
白酒销售渠道分类
- 餐饮终端渠道
即“盘中盘”模式,通过餐饮酒店作为销售渠道
- 团购渠道
党政,军,企业等单位的批量采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商超渠道
通过卖场和超市进行销售
- 品牌连锁专卖渠道
即专卖点,酒行等
- 直销渠道
企业自建直营店进行销售
白酒行业利润率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白酒行业
进入壁垒:“中” 普通酒生产环节壁垒较 低,但品牌和渠道的壁 垒较高,尤其是中高端 品牌。
白酒的消费主体结构
消费主体主要分三大类:政府,企业和居民。 对于中高端白酒来说,从现阶段来看政府和企业消费占比应该更大(特别是政府消费, “三公消费”的控制就中国国情而言,要想有根本性的突破并不是一件短期能够实现 的事),但未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中高端白酒的比例会提升。
白酒人均消费量数据
第一阶层,全国强势企业:
名酒,拥有与生俱来的高贵血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品牌优势,进行全
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和运作,占领高档白酒市场。
主要代表: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
白酒企业分级
第二阶层,全国强势区域企业:
具有一定的传统名酒品牌优势,在本省具有非常稳固的基础,同时 借助渠道创新和品牌传播强攻区域外中高档市场。
白酒行业资料
深沪两市白酒企业
总市值排名
贵州茅台(2212亿) 洋河股份(1415亿) 五粮液(1318亿) 泸州老窖(586亿) 山西汾酒(303亿) 古井贡酒(227亿) 金种子酒(119亿) 水井坊(115亿) 酒鬼酒(103亿) 沱牌舍得(103亿) 青青稞酒(101亿) 伊力特(59亿) 老白干酒(41亿) ST皇台(23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