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
摘要:数据统计工作对我国企业和国家的统计机构都是非常重要的,其质量的好坏对企业和国家统计机关的决策和管理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
本文在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定义后,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有效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几个对策。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对策研究;现状;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统计数据质量面临着新的考验。
近几年来,我国的统计工作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但是,我国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干扰因素很多,导致数据统计的工作不能够完全客观地实施。
所以,从前所设立的统计数据的系统和体制都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对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狠抓数据统计工作,从而将质量提高上去。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
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它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程度来决定的,所统计的数据还应该体现其适用性和经济性,并且要能够具有参照性。
数据的统计工作主要是,将行业相关的已经发生的数据进行记录和统计,以便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可以拿来作为参照,从而做出最为明智的决策,下面对统计数据的几大特征的含义进行简单介绍。
准确性不仅仅是统计数据所要求的真实客观的一大体现,它也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
统计数据要有一个时间上的及时性,只有这样,统计信息才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提供给决策人有用的信息。
对于统计而言,其数据的完整性是极为重要的,残缺的信息内容无法完整地反映出全部的内容,一旦所统计的项目不全,统计数据的质量则是相应地大打折扣。
统计信息价值的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适用性,如果所统计的数据根本无法适用于相似的项目中,它便失去了其价值所在,统计数据应该在简明扼要的基础上,将要表达的内容都表达得清楚明了。
可比性主要是为了日后项目的参照,经济性则是经济效益上的要求,毕竟对企业而言,其经济效益是运营和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及问题
(一)统计数据的虚假
在数据统计工作中,虚假现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一问题对数据的质量有着严重的危害,这些数据完全脱离了事实,根本毫无依据可言,是一种人为杜撰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完全不具备统计数据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虚假的统计数据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然而归根究底都是和利益相关,一些企业单位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想方设法在财务报表上做工作,各种捏造数据,使得财务报表
上所体现的并非是该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
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应该缴纳的税收,也不惜在财务会计方面大做文章,故而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收获更大的利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经营状况不是那么良好,为了成功地获得银行的贷款,将账面做得很漂亮,给人一种高盈利的假象,从而树立了企业自身的形象。
总而言之,在利益的最大化的驱使下,导致了各大经济实体在财务数据上的造假,使得统计数据出现了虚假问题。
(二)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统计工作是繁重的,而且是要根据所要求的指标去进行的,如果在众多的数据中,没有目标性地去做统计工作,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挑战。
数据统计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理解所下达的指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生对指标了解有所偏差,从而导致统计工作的质量问题。
如果没有准确地理解指标的内涵,会造成所统计的数据并非是真正需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做了无用功,这种指标上的偏差就会产生计算数据的随意性,导致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有效地保证。
(三)现行统计调查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现今的统计报表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所以所对应的指标也是各种各样,同一个指标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专业或者是相同的专业中,一些指标的设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缺乏科学合理性,不能够适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有的专业报表无法和基层企业的财务核算进行时间上的衔接,时间的紧迫造成统计与会计核算的脱节现象,从而导致了统计数据与实际数据的不一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各项组成成分变得更为复杂,经济主体和结构也更加多元化,在做数据的抽样调查过程中,明显受到了挑战。
在随机抽样的情况下,抽样调查的调查样本难以保证,所以,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也难以得到最好的保证。
(四)数据统计手段发展不平衡
数据处理手段出现从基层的手工操作到省、国家一级政府统计数据处理的高度信息化,就地域而言,占全国70%以上的地方统计数据处理是手工操作或半手工操作,速度慢、效率底,可靠性差,这与统计的及时性要求不相符合。
统计所反映的当前经济现象的真实性难以确定。
(五)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分析评估能力弱
目前基层统计人员,尤其是私营企业、镇村统计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只有高中文化程度,有的尽管达到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但是实际能力仍然很差。
文化程度低,必然造成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出现偏差,其业务处理能力就存在困难,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就谈不上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分析和评估。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一)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对于那些严重的造假行为,绝对不能姑息,一旦发现,要严惩,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加大该项工作的执法力度,才能够让相关的统计工作人员认识到违法杜撰的严重性。
而且要适当地增加处罚金额,毕竟一些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弄虚作假主要是受利益的驱使,所以大量的罚款金额能够比较好地遏制财务数据的造假,从而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为了更好地建立统计诚信体系,仅仅靠部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大相关的部门相辅相成,共同合作,纪检司法等有关部门应该密切配合,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共同为统计数据工作的诚信体系而不断努力。
(二)树立新的统计数据质量观理念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但是在不同时期对统计数据质量有不同的标准,明确新时期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和概念,树立全新的统计数据质量理念,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对数据质量评估判断标准的思维须从狭义转向广义,要从过去单纯注重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扩展到提高数据的时效性、科学性多维的质量内涵,要从过去工作重点是收集上报搞准统计数据的工作思维中解脱出来,不仅仅要抓住数据的准确性,又要做好解读统计数据,开发统计分析研究成果。
以新理念来确立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开拓新局面。
(三)加强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力度
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到实处,为统计人员及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落实,把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特别是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员安排到统计岗位上,对兼职过多的统计人员给予适当减负,对落后的设备予以更新;要确保统计工作任务的落实,规范各项统计工作,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积极性、能动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是专业型、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统计工作涉及的面较广,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统计人员既要精通统计科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坚持原则、尊重科学、严谨求实、遵守纪律、忠诚统计、不出假数。
高素质的统计人员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只有精通统计专业知识,才能更科学地、更准确地对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计算,才能提供准确的数据,写出符合实际的统计分析,把全面的统计信息传递出去,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为统计数据的准确提供了保证。
(五)丰富统计调查的方法和手段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全面统计报表依赖的基础已经解体。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该丰富统计调查方法、手段,大力推广和强化采用不同调查方法,开展灵活多样的非全面调查,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量。
以调查方法的科学性,保证对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六)加强统计法制工作,依法统计
保障统计数据客观真实性的法律基础,就是使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统计机构必须在行政上应保持其独立的地位,依照法律独立设置的。
对于重要统计数据,国家统计机构要有一套严格的发布政策,要使统计数据不受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的干扰,确保国家统计数据为国家及社会提供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信息。
健全统计法制建设,实施强有力的法律机制,真正杜绝虚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加大普法力度,广泛宣传统计法制观念,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七)建立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
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确保统计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所有统计工作人员的准则和追求。
四、结语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所在,它对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做出决策和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目前,我国的统计数据工作质量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是,数据统计工作者只要牢牢把握统计数据的基本特性,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就一定能够实现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处课题组. 统计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法研究(上)[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02).
[2] 赵学刚、王学斌、刘康兵. 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 经济评论,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