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迷茫的现状【摘要】:在社会步伐加快,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遇到巨大挑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是当前的焦点问题。
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迷茫”现象越来越凸出。
“迷茫”中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无法做出一个与自身契合的规划方案。
本文针对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迷茫”的现象做了探析,着重分析了该现象的原因,并做出了一些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迷茫“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规划谁都能实现梦想”生涯规划的意义就在于拉近个人与理想的距离,分析力自己,分析了目标,规划搭起了个人通向理想目标的桥梁,它让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了。
然而,综合我们的调查资料,访谈资料和文献资料,网络资源及社会现象显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并不深并且其中存在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现象。
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并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我们小组在调查和采访的基础上整理数据,发现了如下一些现状: 1、部分大学生没有做过生涯规划,占到调查人数的41%。
2、部分大学生仅把职业生涯规划做为作业来完成。
3、大学生有迫切的愿望做一个真正切合自身实际的规划,虽然也努力去探索制定,但在其中遇到很多问题,不知如何权衡选择,存在一定的忧虑心理。
4、规划的方向不具合理性。
很大一部分同学考虑国企、政府、外企等稳定高薪的职业以及一些热门职业,而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考虑得少。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迷茫”的原因探析(一)、自我认识不足。
要谈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
在性格、爱好、自己的能力等方面真正了解自己,才可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由调查问卷显示,约1/4的人认真剖析过自己,对自己的性格、爱好、自己的优秀品质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3/4的人剖析过,但对自己还是不了解,或是根本没有认真剖析过自己。
同时,做过生涯规划的明显比没有做过生涯规划的同学更了解自己。
对自己方向的清晰度也明显高。
对自己不了解,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为什么选这个而不选择那个?在这方面你又有哪些优势?这些问题都搞不清,那规划又从何谈起?只有“如果”,没有“那么”——要不抱憾人生。
唯有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认真地“规划自己”,才能“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很好地“经营自己”。
正确清晰地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生涯规划中的迷惘是产生于此。
前面我们阐述到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主体与客体契合的过程。
你必须对自己—主体,客体—职业定位,都完全了解,才有可能达到‘无缝’的契合。
就像中国古代建筑中卯与隼的关系。
当今大学生缺乏自我反思,自我认识的理念。
社会风气愈浮躁,大学生的心理愈不宁静。
沉湎于网游的群体并不鲜见。
他们缺少的正是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二)、大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知度较低。
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专业方面的问题,当问及对自己的专业是否了解或喜欢时,约65%的同学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的也占相当的一部分。
在问到影响决定自己专业的要素时,排名靠前的有:专业的热门程度、父母的意愿、自己的意愿。
从侧面可以反映的问题:我国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信心不强。
专业的选择是关系到个人的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有主观上的基础——自己的兴趣爱好。
而当今更对的是“跟风潮”“随大流”。
学生缺少的是自主思考选择、规划的意识,少了这些那么专业选择职业的规划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少了发展的空间和动力,没有了自主意识,归结起来就是一种自信、责任感。
举一个例子。
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一次去欧洲参加比赛,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在演奏评委指定的乐谱时,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有不和谐的地方。
开始他觉得是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重新演奏一遍,还是觉得不自然。
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小泽征尔还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他会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
无论是专业的选择还是生涯的规划,主体都是自己。
也只有自己知道该选择怎样的路,该怎样去走。
“一个年轻人,如果三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想法,他的一生就基本就这个样子了,没有多大的改变了。
”正是如此。
没有自信,没有责任感,没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便无法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无法看清目前专业的形势,职业生涯规划更无从谈起。
专业、职业本就紧密地连在一起,认不清自己的专业,不了解专业的前景、专业所需的优秀品质,通过何种途径锻炼自己,让自己在专业中取得优势,这是不是自己想学的专业等问题。
那么“职业规划中的迷茫”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三)、信息来源少。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在调查中显示,在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人群中,几乎没有人会关注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
而做过生涯规划的人群中,关注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的比例要稍高一些,但70%以上的人反映,这方面的信息来源不足,指导不够。
虽然全国多数学校也开设了这门课程,有的甚至作为了一门必修课,但实际的效果甚微。
很多同学的意识中已经很重视职业生涯的规划,但课程对同学们实际的帮助有少的可怜。
部分大学生就处于一个“夹缝”中,要很清晰的做好生涯规划,其难度可想而知。
对职业信息了解少,又缺乏相应的指导,学生在规划过程中的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迷茫现象也就变得合理化了。
但这方面的原因归结一下,除了自身的主动挖掘意识差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
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
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 "大学期间"占15.9%, "高中期间"占3.12%。
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2、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机构缺失。
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
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那份数据显示大多数没做职业生涯规划的希望接受一对一的指导)。
3、专业教师匮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不良的职业观。
调查中显示,70%的人会选择政府、国企、外资企业这些稳定待遇优厚的部门工作,很少一部分的人会选择私企、创业及其他岗位的工作。
同时,在问及“影响选择职业时主要的因素时”排在前三位的是发展前景、薪水、稳定及舒适程度。
另一方面,大学生大量涌向东部发达的地区,而在西部很多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匮乏,就业结构严重失衡。
而东部的激烈竞争又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处于劣势地位,无法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受到妨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理性与现实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太过功利的价值取向。
激烈竞争的现实然大学生们变得“小心翼翼”,现实、理性与理想的一次次碰撞中,理想的东西变得少了,功利的的东西变得多了。
不良的职业观的形成,社会与之脱不了干系。
如今的社会一切向“钱”看,大学生挤破头到国企,考公务员。
大学生一步一步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社会的风气也就决定了大学生职业方向。
而他们在改变的过程中为了找到一份自己认为的好工作,自己爱好、兴趣、特长甚至是自己原来所喜爱的职业也就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在一定的阶段,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迷惘也就随之产生。
正确的职业选择是应该兼顾兴趣、未来发展空间的,依据职业发展理论,选择一份符合自己天赋与兴趣的职业,不仅能带来人生的快乐,而且能让个人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
因此,要避免规划中的迷茫,职业方向的确定要考虑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社会需要的各个因素。
忽略其中一方面,都会走向极端。
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以及对“迷茫”大学生的建议(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②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
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3、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
要想在,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
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二)、对大学生的一些建议。
首先要清晰地认识自己,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对自己的一个大体的定位,还可通过身边的人比如老师、同学去进一步了解自己,再次基础上在考虑职业规划的细节。
其次,认识自己的专业,预想职业。
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自我意识,培养自己的自信心,通过网络文献通他人的交流,自己的实践等各种途径把自己的专业方向特点预想职业特点前景摸清楚。
专业的咨询机构。
当然最后要做好规划,通过实践不断修正规划,并让自己向规划的方向积极靠拢。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的九点具体建议:1、无论你现在或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对职业要负责这一点切切不可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