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
第六章 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
【执行程序】
•申诉不停止执行;
•罚款决定与收缴分离 ; •当场收缴程序 ;
•强制执行程序。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六条
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
款的机构分离。 除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的罚款外,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 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当事人应当自 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 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银 行应当收受 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
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合并适用,不 能以罚代刑; 但两种处罚相类似时,可 以刑罚折抵行政处罚;以刑折罚,比如, 处于罚金即不再处以罚款,判处徒刑则 不再处以拘留。 《行政处罚法》第28条:“违法行为 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 徒刑,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 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罚。违法行 为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 行政机关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 相应的罚金。”
本人送达和宣布)
(二)行政处罚的设定
1、法律——设定任何种类; 2、行政法规——除限制人身自由处罚 外的其他种类; 3、地方性法规——除限制人身自由处 罚、吊销营业执照外的其他行政处罚; 4、行政规章——法律、法规未作规定 的,只可设立警告、一定数量罚款这两 种行政处罚。
某县人民政府为确保其辖区白水乡的水利修复 工程如期竣工,根据上级口头指示,作出如下 决定:白水乡凡有劳动能力者除在校学生外, 都必须上堤参加水利修复工程。违者每一劳动 力缺工一天,罚款50元。罚款达200元者,可 以强行收缴,并拘留10天。该乡以此决定为依 据,对农民张某作出罚款300元,当场收缴, 并拘留10天的行政处罚决定。张某不服,遂向 该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请评价本案中县人民政府决定的合法性。
第六章 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
行政许可 行政强制 行政征收 行政裁决 行政仲裁
第一节 行政处罚
1. 行政处罚的涵义(what) 2. 行政处罚的种类与形式(why)
3. 行政处罚的原则(why)
4.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与管辖(who)
5. 行政处罚的程序(why)
6. 行政处罚违法的责任追究
案例:2001年11月20日,某市某区公安分局查 证了刘某在1999年2月3日盗窃他人一辆自行车 的违法行为,证据确凿,刘某也供认不讳。2001 年11月22日,某市某区公安分局根据《治安管 理处罚条例》第23条第1项的规定,依法定程序 做出对刘某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决定。 问题:西市区公安分局的处罚决定是否有效。
甲与邻居乙发生争执,将乙打伤,当时鉴定为轻微伤。 市公安局决定对甲处以行政拘留10天。6个月后,乙以 鉴定结论有误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追究甲故意 伤害的刑事责任。经重新鉴定,乙的伤情构成轻伤。 某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甲拘役一个月。关于甲 刑罚的执行,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甲被行政拘留的期间,应当折抵刑期 B、行政拘留决定是公安机关作出的,而拘役的判决是 人民法院作出的,故甲被行政拘留的时间不能折抵刑 期 C、行政拘留是行政处罚措施,拘役是刑罚,二者性质 不同,不能相互折抵 D、甲的行政拘留时间,能否折抵刑期、应由人民法院 酌定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
(一) 行政处罚的种类
1.人身自由罚:短期剥夺或限制自由的处罚。
如:行政拘留(1-15天):公安、安全机关 实施
2.行为罚(能力罚):限制或剥夺某种行为能 力或资格。 如:吊销证照、责令停产停业等 3.财产罚:使被处罚人的财产权利和利益受到 损害。如:没收、罚款等
4.声誉罚:使违法者的名誉、荣誉、信誉或精 神上的利益受到损害。如:警告(书面裁决、并向
返
五、行政处罚的程序
行政处罚有许多种类,对行政相对 人的利益影响也程度不一,因此,就像 行政立法程序一样,应该适用不同的程 序。
【简易程序】
(1)适用范围:违法事实确凿;有法定 依据;对公民处50元以下罚款,对法人 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 (2)基本步骤:表明身份——确认违法 事实、告知处罚事由和依据——听取陈 述和申辩——填写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 场交付——备案
行政机关在执法时,应当直接将作出行政 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当事人依法享 有的权利告知当事人或者经其授权的委托代理 人。技术监督局在对张某实施行政处罚前进行 的告知工作,因为张某没有到场听取告知,事 后技术监督局也未再另行告知张某,应当认定 技术监督局对张某实施的行政处罚违反法定程 序。因此技术监督局针对张某作出的行政处罚 决定,不论实体处理是否正确,该行政处罚决 定都不能成立,依法应当予以撤销。
行政处罚法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 定,该县仅依据上级口头指示所作出的决定中是不能设 置行政拘留这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方式的。因此, 该乡对张某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无效的。 返回
三、行政处罚的适用原则
导入案例
1.行政处罚与纠正违法并行 原则 2.公开公正原则 3.一事不再罚原则 4.行政处罚折抵刑罚原则 5.行政处罚追诉限时原则 行政处罚适用的具体情形
分析:《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行为处罚时效为 6 个月,即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发生后6个月内未被发现的, 以后何时何地再发现,均不再予以处罚。本案中某市某区 公安分局对刘某的处罚显然已超过6个月的处罚时效,因 此是违法无效的。
思考题:2000年9月15日,张某经人介绍购进 一批盗版影碟在某出售,截止9月20日全部售 完。2002年9月17日被他人告发,工商机关经 过调查核实,于次日作出对其处以500元罚款 的处罚决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该处罚决定是对该违法行为的追究,应予 以支持 B、该处罚决定是工商机关滥用职权的表现 C、该处罚决定是工商机关越权的表现 D、作出该处罚决定违反了法定程序
返
案例
2001年8月,刘某驾驶一辆超载货车运送 一车煤从A省开往C省。刘某在A省被路政管理 人员依照法定程序罚款200元;行驶到在C省H 县时,同样被路政管理人员拦住,虽然刘某出 示了在A省的罚单,但仍然被依照法定程序罚 款200元。于是,刘某不服,与路政管理人员 争吵,激怒了路政管理人员王五,随即把开出 的罚单200元改为400元。随后,刘某因超载过 重导致发生交通事故。 问题:H县路政管理人员对刘某的罚款行 为违反了行政处罚的哪些原则?
行政处罚的诉讼时效
《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 违法行为在二
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追罚时效为6个 月; 《海关法》规定追究走私行为的处罚时效为3 年。 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 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 ,从行为终了之 日起计算。
一、行政处罚的涵义
行政处罚是指法定行政机关或法律 法规授权的组织基于行政职权对违反 行政法规范,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 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实施的制裁行为。
1、构成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基本条件
该行为已实际实施; 相对方实施了违反行政法规范但尚未构成 犯罪并达到了行政处罚的程度的行为 ; 对象是外部行政的相对方 ; 该行为的实施者具有责任能力的相对人;
【一般程序】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立案
(2)调查取证(第37条) (3)决定(第38条) (4)拟制行政处罚决定书 (5)说明理由并告知权利 (6)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 (7)正式决定
(8)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
案例 张某系长虹摩托车配件商店业主,因涉嫌造假 被技术监督局查处。2000年3月24日上午,该局告知 张某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内容,但因张某未到场, 而其母亲到场,故由张某母亲代为领取处罚告知书, 并于不久后作出行政处罚。张某不服,向法院提起 行政诉讼,提出被告在进行行政处罚前没有依法告 知处罚的内容和依据,被告的告知程序不合法;请 求法院撤销被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技术监督局 认为自己在进行行政处罚过程中,进行了告知程序, 故程序合法。因为进行告知程序的当天,张某的母 亲到场,实际代表张某听取告知。事后张某又写了 认识材料和申请减免报告,说明张某明确知道技术 监督局告知的行政处罚内容,同时技术监督局也听 取了张某的申辩意见,并减轻了对张某的处罚,因 此技术监督局进行的行政处罚程序合法,请求法院 依法维持该行政处罚决定。 问题:本案中技术监督局针对张某作出的行政 处罚决定是否成立。
案件分析
《行政处罚法》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 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 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本案技术监督局在对张某实施行政处罚前, 虽然进行了告知程序,但是未通知行政相对人 亲自到场听取告知。张某母亲虽然到场听取了 告知内容,但她不是行政相对人,也不是张某 在行政处罚案件中的委托代理人,同时技术监 督局没有证据证明张某授权其母前去处理行政 处罚相关事宜,因此技术监督局不能依此认为 张某母亲到场就代表张某接受告知。技术监督 局以此为由坚持张某母亲的行为,属于代理张 某的行为,证据不足,不能采信。
行政处罚适用的具体情况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 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 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 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 现的;(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不予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 条
第四十七条 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当场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有下列情形之 一的,执法 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罚款的; (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第四十八条 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 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照本法第 三十三条、 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 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 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