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理论期末复习大纲

组织理论期末复习大纲

《组织理论》课程期末复习大纲

1、什么是“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指为谋求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观而对社会变革进程的管理。

2、什么是“行政人”

行政人是指依法代表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具体个人。在我国主要是公务员和一些受到行政机关委托的个人。

3、什么是泰勒的“最好的方法”

泰勒基于工人都是一群懒惰的恶棍的假设下,分解工人的工作要素并对此进行计时,由此制定出各项工作的规范操作,并因此而得到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利润。西方学者将泰勒称为管理学之父。“最好的管理是一种真正的科学,它建立在明确的法则、规章和原理纸上。”

4、什么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法”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法”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方式进行修改,通过一连串连续的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5、什么是雷德福特的“民主道德”

雷德福特认为“民主道德”取决于三个问题:1、民主道德假设人(个人)是任性价值的基本测量标准;2、它承认所有的人都有权得到社会体系的关注;3、它假设个人的要求可以通过参与决策过程得到表达,参与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对我们目标的实现有帮助,并且对公民民主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6、什么是“代表性官僚”,什么是“治理”

“代表性官僚”是唐纳德.金斯雷明确提出的,他认为官僚机构作出的决定可以更接近公众的意愿,如果这些机构的职员能反映一般人的人口统计特性。他希望,一个官僚组织的构建能够充分考虑种族、性别和民族背景等差异。

7、简述韦伯对理想型官僚制的分析

韦伯认为虽然科学能告诉我们“是什么”,但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这些问题必须必须通过不同的讨论加以澄清。同时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行为进行阐释性理解并进行因果解释的科学”,这样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互动的行为主体如何建构一种意义结构体系,并以此知道他们的行动。韦伯的理想型官僚组织是指每一个权威体系都必须建立并取得一种对其合法性的信任,这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在声称的合法性类型、谋求服从的行使、行政人员支持权威的方式以及权威的执行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表现行使。具体的合法性权威有三种: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超凡魅力型权威。

8、简述弗洛伊德对群体心理行为的分析

弗洛伊德后期更深入地研究了精神分析对于理解社会团体乃至整个文化系统的意义。“群体的潜意识活动”即隐蔽在群体表面之下,以一种直接和通常无法说明的方式影响群体活动和工作的形式或关系。群体行为时常与人们设想的理性成年人的行为不同,既荒诞又鲁莽,既紊乱又糊涂。群体成员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人帮助他们,以成功地实现他们的欲望,领导者都被看作是能够使群体的“妄想”变为现实的人。但是由于领导者和群体都在不可控制的环境中活动,领导者往往无法满足群体期望,或者领导的想法和群体愿望无法一致。群体就会因为失望而开始迁怒、愤恨领导者。

9、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原因

公共组织的变革是指公共组织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方法、文化等,以取得更好的组织绩效的过程。

组织变革的动力及原因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两个部分。

1.外部环境因素:

(1)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科技进步的影响。

(3)资源变化的影响

(4)竞争观念的改变

2.内部环境因素

(1)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

(2)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

(3)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4)快速决策的要求。

(5)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10、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

公共组织的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对公共组织进行适时的调整是组织发展的必要任务。当公共组织出现绩效下降、病症显著、士气低落等征兆时,就需要对公共组织进行变革。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为:1、变革有利于组织发展,能有效提高组织绩效;2、变革有利于组织自我完善;3、变革有利于组织克服自身流弊;4、变革有利于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素质、能力和觉悟,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

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表现为:组织惯性、心里影响、利益分配、成本投入。

11、简述一般社会环境与具体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

组织环境是指所有潜在影响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或力量,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讲,以组织界线(系统边界)来划分,可以把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或称为工作(具体)环境和社会(一般)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等。物理环境对于员工的工作安全、工作心理和行为以及工作效率都有极大的影响;心理环境制约着组织成员的士气和合作程度的高低,影响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进而决定了组织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目标的达成。组织文化环境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的制度文化,二是组织的精神文化。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一般外部环境包括的因素有:社会人口、文化、经济、政治、法律、技术、资源等。一般外部环境的这些因素,对组织的影响是间接的,长远的。当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导致组织发展的重大变革。

12、简述非政府组织的内涵与特征

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对非政府组织及其概念、性质、特征、作用、功能等都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界定,其称谓国外有的称为“第三部门”,有的称为“非营利组织”等。如果一定要给非政府组织作一个界定的话,那么我认为它是指那些非政府的、非赢利的、自愿组成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

非政府组织的特征:1、志愿性 2、自组织性 3、独立性 4、自治性 5、公益性 6、专业性或专门性 7、灵活性和适应性 8、活动和行为方式的人性化和民主性 9、客观公正性 10、多重的法律地位和属性

13、简述塞尔兹尼克的组织分析方法

塞尔兹尼克的组织思想对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旧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的代表性人物,塞尔兹尼克反对将组织视为简单工具的错误认识,认为组织具有自身的社会属性和权力结构,并对组织管理产生深刻影响。米歇尔斯在书中指出:所有的政党、组织都有三个难以克服难题:1,组织发展趋势都是取遭遇最小抵抗方向;2,组织的价值观都不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3,新的利益动机形成的组织核心歪曲既定的目标。而塞尔兹尼克的研究则想从技术上来解决这些难题,他采用结构-功能的分析方法,认为只要通过公共组织合理的行动就能克服米歇尔斯所说的这些困境,甚至还能颠覆米歇尔斯的好朋友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官僚制组织具有非人性的特征的结论。

14、简述达尔(Robert A. Dahl)对效率和人类行为非理性特征的分析

罗伯特•A•达尔:效率和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

1、对科学的实证主义解释意味着社会科学能够也应该保持中立,但是公共行政领域的研究实际上却是在价值偏好的基础上展开的:效率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

2、在与其他价值观(个人责任、民主道德等)的竞争中,效率并非总能占上风:

—行政学者的研究涉及了手段,也涉及了目的;

—当效率与民主、尤其是民主道德相关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就是最严重的价值冲突。

公共行政研究必须以人类行为研究为基础:

资本主义驱使试图“以理性的方式组织生产过程”;

人类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甚至人类最有效率的行为也并不总是在理性结构环境中产生的;

“我们不能通过造就一个程式化的‘行政人’(它是18世纪理性人的现代子孙)来构建行政科学,这种‘行政人’只存在于公共行政的书本上,其活动严格遵从行政学的一般规律。”

15、简述戈尔姆比斯基对公共部门组织发展的分析

a.立论起点:

—传统的组织理论忽略个人自由问题,显示其对个体工人的道德状况不够敏感;

—“道德的敏感度与令人满意的工作产出和工人的满意度相关”

—与经济生活有关的五种源于犹太—基督教共有的伦理道德

b.在“个人自由与管理控制”问题探讨上存在的不足

c.在构建公共组织理论上的贡献:

—寻求对事实和价值的整合

—对组织的分权的探讨,引出两个新的研究方向:

它暗示必须从道德和政治而不是管理技巧的角度解决个人与组织(或社会)的关系问题;

提出了如何改革组织、在保持提高生产力所带来的物质好处的同时,扩大分权的道德效益的问题。

16、简述奥斯本和盖布勒提供的“十大原则”,即新公共管理的核心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3、竞争性的政府: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服务的提供中来;4、热舞驱动的政府:改革按章办事的组织;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产出而不是按投入拨款;6、顾客驱动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的需要;7、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收益而不是浪费;8、有预见性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9、分权的政府:从层级制到参与和团队合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杠杆进行改革。

17、绘制您所在部门的组织结构图,并根据组织理论进行分析评述

18、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组织的影响

推行电子政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政务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支持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可阻挡地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电子政务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构成部分。政府作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必须积极顺应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发展潮流,把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与政府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论公共行政中的集权与分权

集权制和分权制是权利纵向分配的反映。集权:政令统一、力量集中、权力完整、执行效率高; 环节多

传递慢、僵化不易改变、忽视差异 易形式主义、忽视积极性 低效能。 分权:独立自主、 积极性高、

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不利于形成统一意志、不利于集中资源、易形成地方主义。

20、怎么理解群体心理行为及其影响

书P25

21、论“政治-行政二分法”

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本内涵与理论价值

政治行政二分原则作为公共行政学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现代公共行政的逻辑起点,开创了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先河。

政治与行政二分的理论意义在于将行政管理研究独立于政治领域,从而使得行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可能;行政管理活动也从一种统治视角逐步地转变到一种管理视角。至此,政治行政二分法也就实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政治行政二分法的“二分”前提是政治和行政机构分设、职能分离,而在具体的行政事务部门和公共事务上政治和行政不可能完全地分离,所以,价值中立是有限度的。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政治与行政二分使政府管理系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制度空间,并由此建立了一个高效合理的政府管理模式。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内涵

(一)背景

17—18 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公民社会发展地相当成熟,整个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分化现象。到了 19 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变得日益复杂,各种冲突不断增加,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使得政府不得不进行积极干预社会公共事务,所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渐扩大,公务人员的数量急速增加。此时,也迫切需要一门科学理论来指导政府的管理活动。于是,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便应运而生。一种理论的产生也离不开政治土壤。多党制便是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产生的政治前提和基础。多党政治是竞争性的政治,政党通过竞争性选举来获得掌权的机会。于是,在政治领域中的这些竞争往往会促使社会分化为不同的利益对立集团。这种矛盾对立与斗争又通常会走向非理性化,因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甚至使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不安。因此,政治与行政相分离是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

(二)演进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历程是很难准确追溯到其源头的。在某种意义上,整个近代社会政治的发展都是朝着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方向前进的。

首先是德国学者斯坦因是最早关于政治与行政分离观点的萌芽者,他对宪政与行政的关系进行了解说:“国家在一定社会秩序条件下是个人人格主体,具有心理学上的意志和活动,分别表现为宪政和行政。宪政是主体有组织的意志,行政则是主体依据意志的活动。宪政规定行政活动的轮廓,但行政的内容却不是来自于宪政。”

随后政治学家J·K·布隆赤里明确提出应当对政治与行政加以区分。他认为,一个国家具有两种基本活动,即政治活动和行政活动。这两种活动的区别在于“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政治活动和行政活动存在着严格的区分界限,二者虽然彼此关联但更有区别,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政治与行政二分的问题被正式提出来则是由威尔逊作出的。1887年,威尔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开山之作——《行政研究》,他认为:第一,传统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政治过程方面,而对如何实施法律则注意不够,所以应当把研究的重点放到行动的政府方面,即放到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第二,要发挥和实现政治的功能,就必须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加强执行,提高行政效率;第三,国家的权利主要是掌握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