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税贷醌构建和谐社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坚持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扎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治本之策。
然而,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均衡、分配制度的不完整、社会公德中存在的不诚信等因素,使构建和谐社会工程进展缓慢,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任重而道远。
那么,我们将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呢?笔者根据对耳闻目睹的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现象分析,提出以下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见和建议。
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当今的中国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地区之间的发展的不和谐、城乡之间的发展的不和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和谐等等。
诸多的不和谐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今天中国的发展。
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实现中国社会快速、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动员全党全社会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时候,就曾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运动的基础上的,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而不可能为历史的具体演进提供先验的模式、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的细节。
但是,他们的设想无疑又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推论基础上的,具有令人折服的巨大逻辑力量,显示出无可辩驳的科学性、真理性。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美好理想的鼓舞和指引下,取得执政地位的各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现在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在我们伟大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上不存在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和集团,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有着共同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这些都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还不高,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特别是要看到,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只有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正确应对待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明确提出构建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当前,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
一是争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使教育成本持续攀升的问题。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最大愿望,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注定了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不平衡。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又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才,于是,只要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每个家长都不惜血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条件好的学校读书,这就形成了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而不顾成本的潮流。
例如在水富县境内的云天化中学,全市的家长都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全然不顾云天化中学高额的费用。
条件好的学校收费收费的不合理性,导致了教育成本的提高。
二是还不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央提出了让人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策。
于是,在免交农业税、享受城乡低保、实行扶贫开发、推行新农合和新农保等一系列惠农措施的助推下,我市广大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由于我市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缓慢,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使我们广袤农村的贫困面依然很大,特别是部分地方还真实的存在一日三餐靠土豆生活、一年四季烟熏火燎等情况,使“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犯愁”这句话变得苍白无力。
另外,无一技之长的下岗工人、为一日三餐操劳的小摊贩、在农村工作的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人员的窘迫生活,也让“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决策成为一种理论上的美好愿望。
三是居民住房分配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
本来,同在一片蓝天下,就应该享受到均等的住房分配。
但是,在住房开始商品化后,在县城或者县城以上工作的干部职工,他们只要花几千元就可以购得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屋,而在乡村工作的干部职工就不能享受到这一福利,需要全额出钱购买住房。
为了实现住房分配的相对公平性,省里于1991年出台了住房补贴的相关政策,但如今已经过去了20年了,这住房补贴依然如天上的星星,只是看得见摸不着。
并且,从有关知情人士透露,就是兑现了住房补贴,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那点微不足道的住房补贴也是下“毛毛雨”,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农村工作的干部职工和90后参加工作的干部职工,依然摆脱不了最悲惨的“房奴”命运。
四是不少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在如此高居不下的物价面前,除了无一技之长的下岗职工、为一日三餐奔波的小摊贩,许多在农村工作的一个月领1000多元的干部职工也很不协调的跨进了低收入人群队伍。
在物价相对稳定的时期,他们那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的确吸引了很多平头百姓羡慕的眼光。
但是,在今天这个物价爆涨的时期,他们在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农民面前再也昂不起“高贵的头”。
特别是那些老婆没有工作的农村教师,退休后的生活非常“萧条”,基本上没有人问及他们的生活,他们已经被人们遗忘。
于是,他们也把自己遗忘了,有些的衣着和乞丐差不多,一点也看不出他们曾经是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
这些问题如不抓紧解决,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就是千方百计抓发展,因为发展是我们的党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社会和谐之根基。
发展与和谐是互为因果的,即因为和谐而发展,又因为发展而和谐。
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重要原因是经济不发达、社会不进步,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采取发展的办法。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开始在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开始踏上了发展经济奔小康的征程。
如水富县,在十一五期间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为助推,农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全县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质量逐步提升、总量不断扩大,连续3年被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在十一五期末,水富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62亿元,比十五末的14.49亿元增加11.13亿元,年均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年均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53亿元,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84亿元,年均增长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