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min时血乳酸>100mg.dl-1(儿童≥80mg.dl-1、老年人>
60 mg.dl-1);⑷参与运动的肌肉必须占有全身肌肉块的 50-60%。 特点:数据可靠,重复性好,但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
运动生理学
33
2、间接推算法
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吸氧量与心率成线性关系,通过测
定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或功率来推算最大吸氧量。 (1)Astrand-Ryhming列线图法 ①台阶试验 ②自行车功量计运动测验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
运动是人体的行为之一
从系统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行为
(behavior)是大脑功能活动的表现,是人 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演化的外部活动, 是维持个体、种系生存繁衍所作的全部反 应。 简言之,人的行为是大脑的功能,是内部 生理、心理需要导致的外现活动,更是对 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2)电脑自行车测功计(Monark839E)测验
(3) Fox台阶测验
运动生理学
34
运动生理学
35
(三)决定最大吸氧的机制
人体供 氧能力
中央机制
心泵功能 心输 出量
最高心率
最大搏出量
(氧脉搏)
循环血量和血红蛋白总量与氧的运载量 线粒体数量、密 肌肉的摄氧能力 度、内膜的表面 积和氧化酶活性
最大吸 氧量运动生理学 Nhomakorabea16
上世纪20年代初,希尔(Hill;AV)提出了氧债的概念。 梅耶霍夫(1931)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认为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就是用于偿还运动过程中 的氧亏,因此把它称之为氧债。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乳酸氧债(75 %) ATP--PCr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运动生理学
3
运动是人体的行为之一
个体的行为经一定的需要与动机引发后,即
循着一定的目标,表现出一连串的活动,导 向目标的实现。 人类的行为既受本能活动的支配(生物学), 同时还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和支配(社会学)。
运动生理学
4
整合模型
保证既定目标 的实现、避免 内环境稳定性 过度失衡和器 官组织的损伤
运动生理学
56
最大吸氧量、爆发力、无氧阈 与跑步成绩的相关
n 最大吸氧量 100m n=11 0.35 400m n=9 0.51 1000m n=14 0.47 3000m n=11 0.48 越野跑4.2km n=8 0.77
爆 发 力
无 氧 阈
0.55
0.50
0.61
0.86
0.59
0.90
13
运动生理学
14
第一节 运动时和运动后的氧动力学
一、需氧量、吸氧量
1、需氧量:是指人体每分钟所需的氧量。
成人 安静时约为250ml· min-1 或3.5ml.kg-1∙min-1 运动时需氧量与运动强度呈正相关。
2、吸氧量:人体单位时间内(1min)从肺泡气中获取
的氧量或全身各组织器官从毛细血管中抽取的氧量称为吸 氧量(VO2)或每分吸氧量。
安静时人体的需氧量等于吸氧量,但运动时需氧量大于吸氧量。
运动生理学
15
二、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
1、氧亏(O2 deficit)
概念:生理学把需氧量与吸氧量之差称为氧亏。 原因:氧运输系统(呼吸和循环)功能惰性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结合的氧气、组织液及血液中溶 解的氧气、储存的ATP及CP 、糖酵解
氧债=运动恢复期的总耗氧量-同一时间安静时的耗氧量
运动生理学
24
有氧练习
极量强度的有氧练习: 有氧供能占60-70%,如1500-3000m跑。 近极量强度的有氧练习: 有氧供能占90%,如5000-10000m跑。 亚极量强度的有氧练习: 有氧供能占90%以上,如30km及以上跑。 中等强度的有氧练习: 几乎全部都为有氧供能,如50km竞走。 小强度的有氧练习: 全部都为有氧供能,如日常走路。
运动生理学
18
运动生理学
19
运动后过量氧耗 (EPOC)
恢复PC
消除乳酸
体温升高
某些激素如儿 茶本分胺升高
血红蛋白、肌红 蛋白重新饱和O2
心率升高 呼吸频率加快
影响EPOC的因素示意图
运动生理学
20
三、运动能力分类
1、有氧工作能力:指依靠氧运输系统(心肺
功能)可以提供充足的氧,由细胞的线粒体的氧化 磷酸化,使ADP再合成ATP供能的运动能力。
运动生理学
39
肺通气

肺活量、时间肺活量、 最大通气量是评定肺 通气功能的三个常用 指标
运动生理学
40
肺换气
原理:物理扩散 动力:气体分压差 影响因素:扩散速率、呼吸膜 面积、通气/血流、温度 气体交换时间:0.3s 血流时间:0.75-0.4s

运动生理学
41
血液的运氧功能

人群 越野运动员 长跑运动员 常人(青年) 常人(中年)
男 84 83 45 35
女 72 62 38 30
运动生理学
55
(四)最大吸氧量的应用
1.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的综合指标
(与耐力运动成绩高度相关)。
2.确定运动强度。
常用%VO2max作为运 动强度或定量负荷的指标。
3.作为运动选材的生理指标。
健康青年约为50~60 %VO2max,运动员可达70 ~80 %VO2max
58
(二)无氧阈的测定方法
1、乳酸阈的测定
2、通气阈的测定
3、跑速-心率无氧阈的测定
运动生理学
59
乳酸阈的测定
运动生理学
60
乳酸阈值的判定
7 6 5 4 3 2 1 0 0
血 乳 酸 浓 度 mmol· L-1
运动生理学
22
第一类练习又可分为周期性练习和非周期
性练习。 周期性练习又可分为无氧练习和有氧练习。
运动生理学
23
无氧练习
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
无氧供能占90-100%,如100m跑。 近极量强度的无氧(混合的无氧强度)练习: 无氧供能占75-85%,如200-400m跑。 亚极量强度的无氧(有氧无氧强度)练习: 无氧供能占60-70%,如800m跑。
0.42
0.89
0.28
0.71
运动生理学
57
无氧阈(AT)
(一)无氧阈(AT)概述 1、概念
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人体的供能全部 由有氧代谢供能转为由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共同供能的转折 点,即称为“无氧阈”。
乳酸无氧阈(乳酸阈) 通气无氧阈(通气阈)
2、表示方法
运动生理学
最大吸氧量百分比 %VO2max
2、表示方法及正常值
绝对值:我国青年学生约为3.0-3.5L∙min-1。 相对值:我国男大学生相对值为40-45ml∙kg-1∙min-1,女 大学生的绝对值约比男低28-33%左右,相对值则低18-20% 左右。
运动生理学
28
(二)最大吸氧量的测定
1、直接测定法
运动生理学
29
运动生理学
30
运动生理学
44
心泵功能
运动训练可引起心血管产生良好的适应,
表现于:运动性心动徐缓、心搏量增加、 心脏增大、调节机能改善(动员快、节省 化、恢复快)。
运动生理学
45
血液重新分配
血量重新分配 心输出量的重新分配(通 过改变各器官中血管的半 径来实现)

运动生理学
46
组织换气

组织换气的能力受血液与组织液间的氧分压差、 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毛细血管膜的厚度等因 素的影响。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外周机制) 动静脉氧差 其它
供给肌肉的血量
遗传、年龄和性别、训练
运动生理学
36
有氧耐力
最大摄氧量 其它 呼吸 循环 代谢
稳定性 协调性 中枢 神经 系统
Hb

心脏
有氧耐力机理示意图
运动生理学
37
氧 运 输 系 统 的 组 成
运动生理学
38
肺通气



动力:呼吸运动(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阻力:弹性阻力(肺、胸廓) 非弹性阻力(粘滞性阻力和气道阻力) 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效
运动生理学
8
协调、经济性
环境
运动能力
力量 能量来源 心理因素
无氧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能力
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因素图解
运动生理学
9
ATP再合成
运动生理学
10
人体内的三个能量系统
磷酸原系统(ATP-CP) 乳酸能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
运动生理学
11
运动生理学
12
人体内的三个能量系统的特点
运动生理学
氧气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物理溶解 (1.5%)、化学结合(98.5%)
运动生理学
42
提高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措施
补充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和叶酸 EPO 高原训练
血液回输
雄性激素
训练
运动生理学
43
心泵功能



评定心泵功能的常用指标:心搏量、 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心 力贮备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当运动强度达40%VO2max时心搏出 量达最大值,此时的心率值称为心 搏峰。男大学生约为125次/分,女 为120次/分。 心率在40-180次/分之间,心输出量 随心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120180次/分之间心输出量保持在较高 水平,称为最佳心率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