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习感受
一学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就要结束了。
总的来说,收获颇多。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把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梳理清楚了。
对鲁迅,矛盾,沈从文,钱钟书,郭沫若,余光中等作家的作品,我在课本,课外阅读中看过一些。
我了解的都是作家和作品本身的特点,内容。
而对于作家的流派,思想渊源,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很少,就像英国诗人约翰说的那样,他们都是一座座孤岛,无法相连。
学习完现当代文学后,我知道了五四文学,30,4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80.90年代文学,现代小说,散文,戏剧等等。
在时间上,流派上把这些作家放在了属于他们的位置上,算是大概理清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
把一座座孤岛连成了一片大陆。
我比较喜欢历史,上高中的时候看历史书,就感觉很多地方没有说到,比如南北朝,比如五代十国等内容,完全被省略了。
后来看了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才把这一块历史空白填补上。
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梳理清楚了一段时间的文学发展历史。
其次,是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几本书。
忘记了哪位大家说过:文学课就应该多读一些文学的书。
讲到现代散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购物车正好有几本散文的书,就买了周国平《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山川岁月长》,还有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前
两本已经读完。
我非常喜欢他们这种淡然却又富有激情的生活态度。
后来又简单回看了一遍台湾作家袁哲生的《寂寞的游戏》,书中对生与死的界限,自我存在的意义等进行了思考,我深受启发。
还有,是老师课上留出的思考时间我觉得很有用。
不仅可以用来思考讨论的问题,和大家互相讨论自己的观点。
在不断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还可以用来复习上传的教学课件,找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进行初步的记忆,节省了我们课下的复习时间。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习完立刻复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从长远来看,对通过期末考试也是有利的。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最后是我的一点想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理论性太强,单纯的学习时间,流派,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内容会感到很枯燥他们距离我们的生活还是太远了。
课上讲过的不少作品我们是没有阅读过的,依靠课件的几行文字很难能体会到作品的精髓。
不少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已经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可以选取比较符合原著,受到大众认可的版本,在课上播放。
时间有限,可以播放片段。
相对于文字,视频更加直观,便于我们去理解作品中的意蕴和丰富内涵。
视频片段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补充资料使用。
这些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想法。
每一次的学习经历都是宝贵的,我希望它能陪伴我继续前行。
在以后的学习旅程中越走越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