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说课稿《桥之美》

初中语文说课稿《桥之美》

初中语文说课稿《桥之美》初中语文说课稿《桥之美》初中语文说课稿《桥之美》1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本文作者是画家吴冠中,他以美术工作者独到的视角,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生活中的普通事物。

文章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同时,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与规范的说明文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让学生对说明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审美技巧,启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明白说明的多样性,应尝试不同的说明语言说明结构等。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方法本班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国石拱桥〉,对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因此我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自行熟悉文章的说明重点及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环节更为紧凑,同时也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有直观印象,我收集了许多相关图片,特别是本地的一些桥梁图片,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它们展示出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针对学生已经开始注重外在形象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正确评价自我形象,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和课堂练习则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说明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简介一、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二、导入新课学习投影显示以下语句1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2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俗语3桥,多么美!------吴冠中桥,简单实用,无处不在。

桥,姿态万千,各具风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们的无限魅力。

板书课题《桥之美》三、创设情境投影显示相关图片,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些桥美在何处?四、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指定学生读一读自己所画的相关语句,师生一起修正,并投影显示2、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按课文顺序一一标出。

教师投影显示相关内容及图片。

五、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择两个例子,运用作者的观点,讨论分析这些桥究竟美在何处?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中作者的阐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做评价。

并总结板书。

六、能力迁移,拓展延伸1、再次展示与桥相关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座桥,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重新评价它们,并模仿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备交流。

2、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说说它们是否具有独到的美。

七、布置作业1、以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写一则语文练笔。

2、预习思考课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交流语文练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确对待自己的外在形象。

二、对比阅读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

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进行总结。

同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异语言风格不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文语言平实,准确简洁。

结合练习二,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堂练习------发放讲义,学生当堂完成。

三、布置作业以家乡的桥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

初中语文说课稿《桥之美》2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⑵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初中语文说课稿《桥之美》3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1、比较阅读法《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⑴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⑵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⑶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具体操作如下:⑴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

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⑵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⑶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3、分组讨论法三、提高能力说学法“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笛卡尔)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⑴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⑵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比较阅读语境解读讨论品评迁移拓展具体做法如下:1、导课:⑴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⑵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⑶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2、解读⑴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⑵展示板书。

桥之美小桥流水、人家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江南石桥细柳拂丝长桥卧龙湖水苍茫风雨桥飞泉瀑布画中桥街头市集桥环境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⑴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⑵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选题完成作业,要求1与2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1、⑴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⑵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⑶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2、⑴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⑵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五、展开想象说板书在导入部分与解读部分各设计一幅板书导入部分:桥之美中国石拱桥吴冠中—画家茅以升—桥梁专家构历史长图形式美美结构巧施工妙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说明:这一幅板书将两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做了一个比较,使学生对两文的区别一目了然,自然导入课文。

解读部分:桥之美小桥流水、人家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江南石桥细柳拂丝长桥卧龙湖水苍茫风雨桥飞泉瀑布画中桥街头市集桥环境说明:这个板书提纲挈领,归纳出文章脉络,列出了文中桥所处的不同环境;形似拱桥,形象生动,使学生直观化感受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1/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