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汉族民俗

第一章 汉族民俗


• 川菜,又名四川菜系。中国汉族传统的 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取 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 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并 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 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 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 誉中外。
• 鄂菜,又名荆楚菜,由武汉、荆州、黄 州等地菜肴发展而来,与湘菜同为长江 中游的主要菜系。
• 民间神:自然神和社会神 • 自然神是由自然现象、自然物、自然力的
神化而来的神灵。
• 社会神是由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的神化而 来的神灵。
汉族世俗信仰的崇拜 • 鬼灵崇拜
• 祖先崇拜
• 圣贤崇拜
对于信仰的对象建庙、塑像,进行祈祷、 祭祀,具有鲜明的偶像崇拜特点。
二、汉族民俗概要
(一)汉族的服饰
•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 启:大禹的儿子 • 夏氏族原姓姒,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
为姓
• 中国首个世袭制政权,从启到桀,传14世, 17君,历时471年,于公元前17世纪末、 16世纪初灭亡。
•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 灭夏后在亳(b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 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 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 朝又称为“殷”或“殷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 延续600年左右。
1.传统服饰 • 等级区分 • 常服和礼服之分 • 服装样式宽大松缓、褒衣博带、袖长腿宽
2.现代服饰
• 追求时髦 • 张扬个性
(二)汉族的饮食特点
• 汉族长期以农业为主,因此汉族传统的饮 食结构以植物性植物即五谷为主食,以蔬 菜及少量鱼、肉、蛋、奶、果品为副食。
• 秦岭、淮河以南和部分北方种植稻米的地 区以大米为主食
• 沪菜,又称上海菜系,它吸取了四川、 广东、湖南、江苏、浙江、北京等地 菜肴的风味特色,并受到西方菜肴的 一些影响发展而来,是独具一格的一 种江南菜系。
汉族传统饮料主要有:茶和酒
茶又称“茗”,不论自饮还是待客,都是 最盛行的日常饮料 • 饮茶讲究茶好、水好、火候恰到好处。 • 夏饮绿茶、冬饮红茶、春秋饮花茶 • 中国十大名绿茶 • 中国著名红茶
• 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 人们还要吃重阳糕,重阳糕是秋粮收获后 的一种尝新食品,所以重阳节实际上也是 农民喜庆丰收的节日
• 近代以来,一些外国民俗节日传入中国, 这些节日日渐流行,呈现出了融入汉族节 日民俗的趋势。
本章小结
1.华夏的族民是何时出现的?汉族是何时形成统一 民族的?“汉人”这个族称是何时出现的?
•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 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汉族 的前身。
2.汉族的形成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 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 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 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 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 民族。
•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 统王朝,共29位皇帝,享国405年。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 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
• 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 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 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 转化。
•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 、舜。
• 势力范围 东达泰山,控制东夷集团的部落;南入江 汉,迫使南蛮集团向南退缩;西入羌戎,左右一些 羌戎部落。
炎黄酋邦势力扩张,稳定发展,与许多渊源不同 的氏族和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 同体。后来对外自称诸华、诸夏,或华夏,所以 被称为华夏族。
公元前21世纪,原始公社制衰落解体, 阶级社会开始出现:
2.汉族有哪些宗教信仰? 3.汉族世俗信仰的特点是什么? 4.汉族人的饮食结构,南方和北方的区别? 5.汉族有哪些菜系? 6.汉族的称谓有哪些?分别在什么场合使用? 7.汉族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各节日的主要活动是什
么?
食节。
• 清明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祖先及其他亡亲 之墓。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 插柳、寒食等风俗。
4.端午节(夏季最重要的节日) •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
“初”的意思,所谓“端午”就是“ 初 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 名“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重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 又称“蒲节”。
• 职业称谓:对某些务称谓:由对方所任职务而来的称谓。 如:部长、厅长、军长、师长、董事长。
• 亲属称谓: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称 呼。
尊称是对交际对象特别表示尊重的称谓。
• 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如:大哥、大爷 • 在对方姓氏后边加一老字。如周老 • 用加有“令”“尊”等字的特点词语来尊
道德中的全体精神。 • 宴席是社会交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
(三)汉族的社交礼仪
1.姓名和称谓 • 汉族人的姓名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 • 姓一般随父系 • 汉族人名绝不能与父亲等长辈相同 • 汉族人大多有小名和大名。 • 从礼仪角度来看,称谓分为:通称、尊称、
谦称三大类
通称是普通称谓
• 一般称谓:姓名、“先生、太太、小姐、 女士”、同志。
(二)汉族的人口分布和语言文字
1.人口分布
分布特点: • 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
大河巨川流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和城市集 中分布 • 在边疆与当地各民族交错杂居。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 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 •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 汉族不仅是中古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
(四)汉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 • 春季是辞旧迎新、庆贺祝福为主题的综合
性大节。 • 汉族人过此节的时间较长,其序幕在节前
的腊月下旬即已拉开。
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 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 正月初一 最重要的活动是拜年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
隋唐进入鼎盛时期 • 以开迷觉悟、脱俗离欲、厌现实、超冥界、
达涅槃、成佛渡世为宗旨 • 禅宗、净土宗
2.世俗信仰
• 民间信仰或大众宗教 • 汉族的世俗信仰是跨越某一种宗教的多重
符合信仰,佛教、道教的宗教神和不属于 某种宗教的民间神同时都是这种信仰崇拜 的对象。 • 宗教神:佛教的佛祖、观音菩萨;
道教的玉皇大帝、八仙等。
第一章 汉族民俗
第一节 汉族简介 第二节 汉族民俗概要
一、汉族简介
(一)汉族的源流
1.汉族的先民 • 汉族是中国主体民族。 • 生活在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
地区
•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汉族远古先民的 文化遗存
•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标志着其由母系氏族 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
• 三皇:伏羲(八卦文字)燧人(火水)神农(稼穑 医药)
称对方的家人和亲属。
谦称是说话人对自己及家人、亲属的特殊称 谓,用来向交际对象表达自己谦逊的态度。
• 用一些特定的名词来代替我,如:在下、 鄙人。
• 用含有家、拙、贱、舍、敝、小等字的特 点词语来称自己的家人和亲属。如:家父 家母、拙荆、贱息、弱息。
2.相见与交谈 • 汉族人想见现有握手、问候等礼节。 • 在交谈中一般忌问对方难以启齿的个人隐
私,忌谈大家都忌讳的问题。
3.待客与送礼 • 汉族人很重视对待客人的招待。 • 客人上门,主人要到门口欢迎,与客人握
手,致以热情的问候。
• 进门热情招待:茶水、果品。 • 客人告辞要送到门口,与之亲切道别,并
邀请客人有时间再来。
• 汉族人在走亲访友、贺喜慰病等社交 活动中多有赠送礼品的习俗。
• 近些年来,礼品趋向多样化。 • 应注意送礼也有一些禁忌。
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来, 招致霉运。
2.元宵节 • 又称上元节,灯节。 • 是一个以有了为主体的节日,可以视作中
国的狂欢节。 • 张灯观灯 • 燃放烟花焰火 • 闹红火
3.清明节 • 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 •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
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 明清以来,汉族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移居海 外,广布世界各地,其中东南亚各国最多。
• 汉族在新加坡、圣诞岛(澳大利亚)、槟 城(马来西亚)也是当地的主体民族。
• 新加坡 占总人口的77% • 圣诞岛(澳大利亚)占总人口的70% • 槟城(马来西亚)占总人口的56% • 同时在许多国家也是重要的组成民族之一。
1.宗教信仰 • 汉族没有全民族一致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
宗教。 • 儒教:具有一定宗教的色彩,但并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宗教。
• 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东汉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 • 认为万物由“道”化生,主张制欲养性、
虚无清静、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 庙宇称:宫、观
• 佛教:也称释教,释迦牟尼创教 •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南北朝传布渐广,
酒在汉族人的生活中地位很重要。 • 黄酒:中国特有的品种
中国白酒,为世界六大蒸馏名酒之一。 • 酱香型:酱香突出,酒体醇和,回味悠长
• 浓香型:又称泸香型、窖香型
• 清香型:又称汾香型
• 米香型:
果酒:以水果为原料酿制
药酒:酒和中药结合的产物
2.饮食惯制
• 汉族一般采用一日三餐制。 • 饮食方式为共餐制,体现了汉族传统伦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