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中医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十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十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十四个秘方内科中医临床秘方一、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秘方(14首)1.1特效感冒宁【来源】宋健民,《名医治验良方》【组成】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各10克,金银花12克,苍术、黄芪各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日服3次。

第1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取100毫升左右。

第2次用清水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

两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早、中、晚温服。

一般3剂、重症6剂即可。

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给每个病人服用即可。

小儿用量酌减。

【功用】解邪固表。

【方解】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汤”的方义而组成。

九味羌活汤是按六经而用药,本方是依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而立方。

感冒虽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散,常常反复发作,遗留后患,亦即古称:“伤风不醒便作劳也。

”风为外邪之首,故先用防风、荆芥以祛风;再用苏叶以散风寒;薄荷以解风热;藿香以化湿邪;金银花以清暑火;甘草润燥而和诸药;黄芪以益气固表,使邪去而不复发也。

【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痰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

适用于普通型、肠胃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习惯性感冒,并有预防作用。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母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制),陈皮9克;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叶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一般3剂即愈,重症可继服3剂。

尤以肠胃型感冒者疗效尤佳。

【附记】本方是取九味羌活汤之意,采用海藏神术散及玉屏风散等方加味而组成。

通过临床反复验证,疗效满意。

1.2辛温解表汤【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组成】荆芥、防风、苏叶各5克,清半夏、广皮各9克,忍冬藤、连翘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辛温解表。

【方解】风寒外束,治从外解,故方中以荆芥、防风、苏叶辛温解表;以清半夏、广皮化痰止嗽。

风寒外袭,热必内郁,故加忍冬藤、连翘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故奏辛温解表之功。

服药后多饮热水,或吃热面汤一碗,趁热服之,促其发汗,可一汗而解,故奏效颇捷。

【主治】风寒感冒。

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多清稀、脉浮紧、舌苔薄白。

【加减】如咳嗽重加炙前胡、炙白前各9克,甘草3克;恶寒重加桂枝5克;周身痛楚加羌活、独活各5克;头痛加川芎5克,蔓荆子3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颇佳。

【附记】笔者体会,若病初起,宜重用荆芥、防风、苏叶,一般各9克;忍冬藤、连翘少用或去之。

或再加葱白、淡豆豉适量促其汗解。

本方去忍冬藤、连翘加葱白、淡豆豉,用治伤风感冒。

验之临床,效果尤佳。

1.3羌蒡蒲薄汤【来源】《中医方剂临床手册》【组成】羌活、牛蒡子各9克,蒲公英30克,薄荷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风解表,清热解毒。

【方解】风热挟疠疫之邪外袭肌表,为病最烈。

治宜辛凉解毒。

故方中以羌活祛风解毒,除湿止痛;牛蒡子疏风透邪,利咽消肿;蒲公英清热消炎,解毒散结;薄荷辛凉解表,疏散风热,药仅四味,其效不凡,用治外感发热,最为合拍。

【主治】外感发热。

适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腮腺炎等。

【加减】咳嗽加杏仁、桔梗、前胡各9克;咽痛加板蓝根30克,玄参9克,马勃6克;胸闷、纳呆、舌苔腻加厚朴、半夏、枳壳各9克。

【疗效】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为上海曙光医院经验方。

凡上感热毒偏重所引起的上述各病证,用之皆验。

1.4清解表热方【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组成】桑白皮、桑叶、菊花各9克,黄芩12克,山豆根、鱼腥草、生石膏(先煎)各30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解表热。

【方解】本方实质上是桑菊饮、银翘散的合方。

温热之邪在表,亦须从皮毛开散。

方中桑叶、菊花既有开散皮毛、及微发汗的作用,且性属凉润,力能散热,故宜用于清散表热;桑白皮、黄芩能清泄肺与上焦之热;山豆根、鱼腥草同为清热解毒之品,用以治上呼吸道感染,其作用似较金银花,连翘为优;生石膏本为解肌清热之药,但表热较甚时使用之,亦奏良效,因石膏能清肺热,而肺与皮毛相合;芦根,枇杷叶宣肺润肺,以兼顾肺与皮毛之间的关系。

诸药配伍,恰中病机,故用之临床,每收良效。

【主治】风热感冒。

证见发热重,恶寒轻、头胀痛、口渴、鼻塞流涕、咳嗽、嗓子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加减】咽痛加桔梗、牛蒡子各9克,咳嗽甚者加杏仁9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9克,薄荷3克(后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苏叶各9克。

【疗效】屡用屡验,收效甚捷。

【附记】印氏云:此方经多年使用,已列为“抓主症”之常用方剂。

凡感冒发热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明显者,即可用之。

一般收效甚捷。

笔者临床亦多使用,验之临床,效果确实。

1.5三阳清解汤【来源】夏睿明,《医方新解》【组成】葛根、金银花、连翘各24克,石膏30克、柴胡24克,黄芩12克,大青叶、蒲公英各30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辛凉透表,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利咽散结。

【方解】邪入三阳,其证必重,治从三阳分头并击。

故方中以葛根、金银花、连翘凉散太阳表热;石青清解阳明湿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邪热;大青叶,蒲公英清热解毒;甘草调和养胃,诸药配伍为方,其功甚著。

【主治】三阳热盛。

或温病热入气分,大头瘟毒等证。

证见高热持续不退,头昏胀痛,口渴心烦,咽喉疼痛,或微恶风寒,有汗或无汗,项背强痛,或两颊肿痛,舌质红,苔浅黄而燥,脉浮洪数而有力等。

临床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猩红热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证属“三阳”热盛者。

【加减】若表证较重者可加荆芥、薄荷各9克,若见便秘、谵语,舌苔黄厚而燥者,可加生大黄6克,玄明粉12克(冲服);若见吐血,衄血、发斑者可去柴胡,加生地15克,白茅根30克,丹皮12克,若咽喉肿痛甚者,可加土牛膝根24克。

【疗效】临床用治急性感染性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附记】凡证属三阳热盛、表里俱热之证,用之奏效颇捷。

1.6退热汤【来源】许寿仁,《江西中医药》(5)1984年【组成】秦艽、青蒿、桑叶、菊花、薄荷、钩藤、芦根、生薏苡仁、郁金、大贝母、白通草、大豆卷(剂量可随证酌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清热解暑,渗利湿热。

【方解】本方系从《温病条辨》治疗外感风热的桑菊饮化裁而成。

方用桑叶、菊花、薄荷、钩藤疏风解表,宣透风热;秦艽、青蒿、大豆卷(如缺可用扁豆衣代之)清热解暑,散风除湿;浙贝母、郁金清热止咳,化痰开郁;芦根清热生津止渴;薏苡仁健脾渗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上述之功。

实为春、夏外感发热之良剂。

【主治】外感风热、暑湿、伏暑、湿温(包括肠伤寒)等证。

【加减】临床运用,宜随证加减,如一般湿重加藿香、蔻仁;恶心,呕吐加藿香梗、姜竹茹;咳嗽加枇杷叶;口渴加天花粉;大便秘结加大黄;素体虚弱,以及发热1周以上者加党参;久热有汗去薄荷,加党参。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为已故南昌著名老中医许寿仁治疗外感发热的经验方。

运用于上述诸证,再随证加减,疗效颇佳。

又许秀平运用本方10余年,用治上述诸证,疗效显著。

笔者验证信然。

1.7石知柴葛汤【来源】初航,《辽宁中医杂志》(3)1984年【组成】石膏100克,知母25克,葛根15克,柴胡15克。

【用法】每日2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取100毫升,共混合400毫升,每6小时服80~100毫升,儿童约减。

【功用】表里两解,解表退热。

【方解】凡表邪未尽,邪气入里,郁阻遏于气分,卫气俱热,故方用石膏,其性辛甘大寒,辛能解肌热,寒能清里热,为方中之主药;以知母清热滋阴,与石膏伍用,有协同之效;葛根和柴胡能解表退热,而石膏虽有强而快的解热作用,但不持久;知母除有广谱抗菌作用外,且有明显而持久的解热作用,二者伍用,其退热效果强而持久,善清气分之热。

药虽四味,但退热之功效显著。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性发热。

【疗效】治疗病毒感染性发热69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6例,腮腺炎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经用药1~2天,结果治愈52例,显效8例,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87%,痊愈率为75.4%。

1.8三花清解汤【来源】张梦农,《临症会要》【组成】忍冬藤、忍冬花、连翘各15克,杏仁、淡豆豉、栀子、玉竹、桔梗、前胡、菊花各10克,鲜桑枝30克,薄荷5克,六一散15克(包煎)【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重病可于一昼夜服2剂,亦可连续服至病退为止。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宣湿,辛凉解表,扶正祛邪。

【方解】流感偏热者,以手足太阳、阳明、太阴诸经为多见,故用忍冬花、藤、连翘以清热、通络、败毒;玉竹、鲜桑枝、杏仁以治腰椎、骶骨,前额头痛;栀子、淡豆豉以解烦躁而泻三焦伏火,并散胸中郁热;桔梗、前胡以利肺气而平咳嗽;菊花、薄荷以清热熄风而散火邪;更佐六一散甘淡清热兼有利湿之功,综合为剂,以治温热型之流感最宜。

【主治】流行性感冒(温热型),证见恶寒发热,自汗,头痛以前额及眉棱骨痛为剧,腰背骶骨,及四肢皆痛,面赤、舌红、苔色灰白而干、口渴烦躁、咳嗽痰少,或带血丝,但脉反迟或缓。

【加减】本病一般以湿热型为多见,且容易并发其他变证,故临证用药宜随证加减:(1)咳引胸痛,呼吸迫促,带铁锈色痰,是病毒侵犯肺部,络脉受伤。

宜本方加紫菀15克,润肺下气,鲜苇根120克甘寒滋阴。

(2)呕吐腹痛,肠鸣泄泻,是病毒侵犯胃肠,运化失常。

宜本方加黄芩10克,炒黄连5克,苦寒泻火坚阴厚肠止泻;大豆卷15克,陈皮10克,清胃散结理气。

去栀子,杏仁以防泻降太过。

(3)神昏谵语,角弓反张,是邪毒侵犯心包,肝风内动,宜本方去薄荷、桔梗、前胡等气分之药,加莲子心15克,白芍15克,钩藤10克,以清心、平肝、熄风;另加牛黄清心丸,每次服1粒,每日3次,或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每次服半粒,每日服3次,芳香通络,清神醒脑。

可续服数日,以神清病退为止。

(4)肢体关节肿胀作痛,是病毒侵犯肢体,阻滞经络。

宜本方加海桐皮15克,苡仁30克,五加皮15克,以祛风、利湿、逐瘀、止痛。

去桔梗、前胡二味上焦气分之药。

(5)常有一过性之麻疹状或如猩红热状之皮疹,虽非真正斑疹,也有烦躁不安,是病毒侵犯营分。

宜本方加丹皮10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以清营分之热。

去玉竹、薄荷、前胡气分之药。

【疗效】使用多年,治验甚多,并随证加减用药,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本证型脉反迟缓而浮数,是因病毒初犯人体,若延之数日,其脉必转数实,凡疫病初期多见此脉,不可不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