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组建原则一、合作学习小组如何组建小组的优化组合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与基础,也切实关系着自主课堂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始终将其放在小组建设的首要位置。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将从小组规模、小组划分、小组座次和小组重组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1、小组规模科学研究以及实践均表明:最佳的小组合作人数应在4-8人之间,我校可以根据各班实际,按6人小组分。
6人小组变成两人一对,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学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小组规模越大,某个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而6人小组恰好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一旦小组的人数越过6个,就会产生以下困难:有一些学生会承担比他们应该分担的工作量大的工作,学生们反而会缺少与大集体合作的能力,学生会在小组内部与自己的朋友组成小团体。
因此,我校各班合作小组的建立应以“6人合作”为最佳方式。
2、小组划分小组的建立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
一般情况下,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单科成绩等特点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称之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
“组内异质”能够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的可能,而“组间同质”又可以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里推荐两种小组划分的具体方法,供借鉴、参考。
方法一:①以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班级名次为依据,以60人为例,1-10名分别为10个小组的1号组长,11-20名为各组的2号组长,21-30名为3号组员,31-40名为4号组员,41-50名为5号组员,51-60名为6号组员,原则上1与20名,2与19名……搭配,然后根据性别、性格、学科优势等再做微调。
② 10个小组的再组合:每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
1号组长的班名次即为该小组的序号,那么大组原则上采用1组与10组,2组与9组……的组合方式。
③.大组座次安排:(1、2、3、4、5、6为各组组员号)这样的座次方式既有利于“一对一”的小组互助,1号与6号,2号与5号,3号与4号,又有利于优生的发展:两个小组的1号2号挨着,可合作解决拓展拔高的疑难问题,再者将相对差的学生隔开,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班级的纪律,也创设了后进生转化的有利条件。
方法二:探索1: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据“串麻线”的原则划分小组(即成绩第1名、20名、21名、40名、51名、60名的学生为一组;第2名、19名、22名、39名、52名、59名的学生为一组,以此类推),并根据学习成绩将6个成员编为1-6号,这样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前10名的学生做组长。
问题:10个组长,即各组1号,在学习的时候势单力薄,遇到弱科、难题甚至找不到讨论对象,极不利于优生的个人发展,而且男、女生比例较难调控。
解决方法:根据基础成绩将男、女生分别进行排列,依据“串麻线”的方法将两男两女划分为四人学习小组(即男1号、女1号对男20,女20;男2号、女2号对男19、女19,以此类推),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单科成绩等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
与此同时迅速结成组内“一帮一”小对子,实现学习合作与互助。
问题:这样组合的10个小组仍然并不完美。
不管如何搭配,仍然会有弱势小组的存在,如“男10号、女10号和男11号、女11号”组成的四人小组虽无差生却也没有优生,很难起到带动作用。
解决方法:由相对强势小组搭配相对弱势小组形成6个大组(如男、女1号和男、女20号的小组搭配,男、女10号和男、女11号的小组搭配),相邻小组学习上互帮互助,纪律文明则互相竞争,为小组管理及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3、小组座次为了更有效地协同合作,座次的安排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学生之间必须坐得足够靠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更方便地交换信息和小声地讨论问题。
这样,座位的安排就达到了促进合作要求。
有时候,一个小组效率不高的原因仅仅就是因为他们所坐的位置。
例如,一个学生离其他组员太远,或是一个组两头的同学无法方便地沟通。
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座次的安排同样重要。
小组活动在前后桌6个学生之间进行,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当小组合作变成课堂的主旋律时,这种座次的弊端就开始显露出来:因为小组活动过程中,总会有一半的学生始终背对讲台,当小组活动与全班互动相互转化时,他们就必须安静、迅速地转过身子。
突然之间转过180度可能会使他们不舒服,有的学生还会对转来转去感到厌烦,这就可能导致他们注意不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在说些什么或展示些什么,课堂效率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避免这种问题的座次安排最好就是让学生能够面对教室的侧面,6个组员两两相对地坐着。
4、小组重组为班级的“小组优化组合”所作出的一系列工作和努力,让我们更想把小组长久地保持下来。
学生们也喜欢在已经熟悉的小组中学习,但是,有规律的小组重组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建议应该做到每个学期重建一次小组,它会为我们带来如下的好处:.学生们能够与更多拥有不同经历和能力的同伴儿搭档。
.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学习如何与新搭档合作,同时也预防了“小集团”的形成。
.学生们能够意识到不仅仅是他所处的小组,而是整个班级都在从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
当然,小组重组之前,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引导学生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例如离开之前,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成员写下感谢的话语等等。
二、小组内部怎样进行最优化分工如何发挥小组的最大功效,使人人都能感觉到一种归属感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就取决于怎样在小组内部进行最优化分工。
这里提供两种分工方式。
1.围绕小组的建设给组员设置分工。
即在小组内设常务组长、学科组长(可以兼任)、记录员、检察员、中心发言人各一名。
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处理本组出现的,和老师联系有个事情,各种情况学科组长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本科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和归纳总结汇总等。
检察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中心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归纳总结成果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2.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即每个小组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分别设立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政史地生组长(可以兼任)。
几个学科组长在本学科学习时担任常务组长。
无论是哪一种分工设置,各分工组长都要职责明确。
下面某中学某班的小组分工设置该班的分工属于任务混杂分工。
首先确定每个小组的常务组长,对全组的各项工作全面督促、负责,其他组员再根据各自的学业情况和性格特长担任学科组长和常规组长,具体负责小组各科的作业检查监督及记录、本小组的纪律及卫生工作的检查督促及记录、本小组的养花和宣传任务。
通过小组内部明确而又具体的分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确保了人人都是小组的管理者。
各小组设一名1号组长为常务组长,下面再设学科组长和常规组长。
1号组长为小组内的常务组长,是小组的领袖人物,主要负责小组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随时与班主任及各任课老师联系,与小组成员的家长联系,以及灵活调控课堂交流合作,以确保课堂交流合作的效率。
1号组长直接对班主任负责,是小组凝聚力强弱以及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人物,要将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情况包括交流是否主动、是否敢于大胆质疑、是否敢于积极展示、是否做到当堂落实等,认真、实事求是地登记量化在评比栏内。
学科组长包括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以及理化生史地生政组长。
各学科组长分管小组各科作业的布置、收交、检查、记录,并及时地将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汇报给各科课代表,课代表再将各小组每天的作业完成情况登记到量化评比栏内。
常规组长包括纪律组长、卫生组长、宣传组长。
(1)纪律组长:负责维持本小组的纪律。
对于到校后不能安静下来,学习、课间打闹、课堂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同学,应及时地给予提醒和制止,另外负责维持课堂讨论的秩序,并做好记录每天登记到小组量化评比栏内。
(2)卫生组长:负责安排监督本小组的值日,小组内的个人卫生及小组的环境保持。
对于值日不认真或干值日迟到的同学,应及时地给予提醒并进行协调以确保班级的卫生得到及时清扫,并将卫生情况做好记录,每天登记到量化评比栏内的卫生检查记录表内。
(3)宣传组长:一方面负责小组宣传稿件的征集,另一方面负责小组内各项检查评比的记录通报,并及时修正小组的口号。
三、怎样进行有序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一般程序是:引入课题后,给小组5^10分钟的时间交流,然后对重难点题目进行课堂讨论,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巩固、小结和反馈。
要进行有序的课堂讨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要把握“2-4-6一其他小组一全班”的原则,即先2人交流,再4人交流,再组内交流……要注重实效而不要图表面的热闹,交流时教师要注意调控交流时间、进程及方向。
小组长注意把握交流内容,做到“点面结合”,使交流高效有序地进行。
真正做到先自学再交流,交流不充分不进行课堂讨论。
小组交流过程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小组交流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板书课堂讨论内容、对照改错。
其中,小组交流与板书交流成果可以同时进行,以便节省时间。
一般情况下要求组员上台板书,组长要在下面把握小组的交流内容及进程。
上台板书的同学要求不能带提纲上去,要直接上台做题而不是抄题。
合作完成的小组一定要认真对照黑板上的题目,用彩笔纠正上面的错误或者写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步骤,并在交流结束后,将各组认为的重难点即应该重点讨论的题目作出标记。
因为板书的题目是学生在自学课的最后交流中提出的,经过课堂讨论前的交流后,部分内容已经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解决了,不需要再全班讨论。
这是我们与以往不同的一点,以往是板书几个题目就讨论几个题目,结果是时间不够用,学生还没有巩固和整理时间,反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讨论该讨论的问题学生能通过小组解决的问题不进行课堂讨论。
提纲中也尽量不要涉及高出学生现有能力的题目,拔高题要在小范围内解决。
例如,一节课结束后,将尖子生集中到黑板前单独解决,其余的学生对提纲进行整理、巩固。
80%的问题主要通过一帮一的方式解决,减少全班讨论的工作量,只在全班讨论那些易错、易漏、易混点、重难点。
教师要灵活掌控课堂讨论环节,对易错、易混及重点等要想办法激起学生争论,在争论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记忆深刻。
有时会遇到学生很难讲明白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进程,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就要灵活处理。
例知教师可以这样讲:这节课某某题由我讲解可以吗?相信你一定能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3.重视思想、方法类知识讨论中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注意问题中蕴藏的方法、思想,而不是注意解题过程,要注意为学习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而做题,为掌握规律而做题,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因此,不能就题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