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河流域水污染与治理

海河流域水污染与治理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危机与流域内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密切 相关。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人看到了日本与亚洲先后赶超 发达国家的历程。他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产生 了严重的水问题。但是,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水平之 后,就为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了较强的实力。但是,海河流 域的生态环境已经处于危机的状态,而人均GDP尚不足1千 美元,这就迫使我们要因地制宜地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 环境改善之路。 目前,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危机仍然处于激化的过程中,局 部有所改善而总体继续恶化,且区域间的冲突加剧。本文从 深入探讨危机的成因入手,提出流域治水方略调整的阶段性 目标,与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模式,建议流域生态环境恢复 的研究课题.
(4)地下水几近枯竭。目前,地下水年开采量达243亿m3,超采65亿m3,其中浅 层超采24亿m3,深层超采41亿m3。从50年代以来,已经累计超采地下水近900亿, 形成了9万km的超采区,和10多个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90年代末,深层地下水 已形成整体联片的地下水位下降区,面积达5.6万km2。目前开采的含水层(组), 将在10—15年内疏干,有3000万人生活的地区将面临地下水资源枯竭的危险。超 采地下水还引起了地面沉陷、海水入侵等严重的问题。 (5)水土流失。海河流域山区面积约占流域面积得60%,地形起伏大,土层浅薄, 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仅有10.4%,水土流失面积为10.6万km2,约占流域面积的 1/3。水土流失成为海河流域土地退化、土壤沙质化、山地石质化的主要根源,可 使原本人多地少的海河流域,进一步丧失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还加速河床、 水库的淤积,加剧沙尘暴的肆虐。 以上介绍表明,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各种症状都是以水为主体,或者说,水是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核心要素。正因为如此,这场危机又被称之为海河流域的 “水生态危机”。 自然界中,不同区域所形成的不同的生态系统,是由当地占优势的地理气候环境所 决定的,并仅能适应环境要素一定幅度的变化。受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区 域的环境要素处于不同程度的变化状态,因此,生态系统也总是处于动态的平衡之 中。当环境中某个或某些不稳定因素的变幅或变速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平 衡状态会因受到强烈的冲击而紊乱,甚至发展到局部或整体的崩溃并威胁到系统自 身的安全,即系统处于了危机的状态。要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态或重构系统新的平 衡,就必须要准确把握系统危机的成因。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成因分析需要从 自然与人为两方面进行探讨。
二、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症状
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 ,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症状主要表现 为: (1)有河皆干。根据对流域中下游5787km河道的调查统计, 常年有水的河段仅占16%;常年断流(断流时间超过300天) 的河段高达45%;有河皆干,不仅使平原地区失去地表水源与 地下水的补给源,而且干涸的河床成了风沙的源头,积留在河道 内的垃圾与污染物也成了地下水的污染源; (2)有水皆污。流域中87%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了河流与水 库。全流域9951km的水质评价河长中,受到污染的河长(水 质劣于Ⅲ类)达75%,其中严重污染(V类和超V类)的河长高 达65%;水库、湖泊甚至地下水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污水灌溉、养殖已达到了威胁人体健康的地步;污水排海已对渤 海湾的渔业资源带来了灭绝性的打击。 (3)湖泊干涸、湿地萎缩。20世纪50年代流域中湿地面积 9000km2,世纪末湿地面积与水库面积总和只有3852km2, 湿地面积减少了57%。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河流域的水问题日益突 出,并逐步演变为生态环境的危机。①由于连年干旱与 需水量增加,水库成为重要的供水水源。水库过度拦截 基流,导致河道相继断流,河流生态系统几近毁灭,并 大大减少了下游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源。②流域中大规模 打井,无节制地超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急速下降, 部分地区几近枯竭。一旦无水可抽,当前依靠超采地下 水维持的经济必将遭受沉重的打击。③在流域中污水排 放量成倍增长的情况下,水污染防治不力,有河皆污, 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沉积于 流域之中,导致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华北平原将长期 受到“尿毒症”的折磨。④山地开发,保护治理措施不 力,加剧水土流失与石质化,最终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 件。由于人与自然之间陷入了恶性互动的状态,人类为 了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行为,反过来威胁到了自身的福利 与可持续的发展。显然,人类活动失度、失当、失控是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原因。
上个世纪中,一些起点较低、而人均GDP陆续超过 了10000美元的国家(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阶 段,虽然也付出了牺牲环境的代价,但是同时积累 起了相对雄厚的资本,为随后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奠 定了经济基础。然而,在海河流域的发展模式下, 生态环境已经进入了危机状态,人均GDP依然不过 1000美元。这种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却 无力为环境的治理积累起资本。传统的水利工程体 系,只是为了保障这种发展模式而规划、建设与运 用,以至于会被一些人误判为造成流域生态环境危 机的“元凶”。 以上探讨表明,在资源型缺水的海河流域中,生态 环境危机的克服,不是现行水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手 段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大背景下,流域中的水利发展必须有利于推动 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海河水利自身面 临着发展战略与治水方略调整的重大课题。
一、海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比如京城百姓,危机似乎是个与之无关的告诫。除了不断上调的水费与愈演愈烈 的沙尘暴之外,人们并未感受到危机的来临。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缺水的艰难; 也不必操心每日的污水排向何处。近年来,北京市河湖整治大有起色,水边环境 与景观得以改善,湖上又见飞回的水鸟,河里重开欢乐的游船,都成了市民们津 津乐道的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绿色食品虽贵, 却也渐受青睐。但是,面对世上少有的这座人口千万、地位特殊、不依傍大江大 河却仍在膨胀之中的超级城市,保障供水安全的巨大压力以及由此与周边地区构 成的尖锐冲突,就不大被关注得到了。 要说天津市民,危机早就不是耸人听闻的传言。1981年密云水库改为专供北京城 市用水,天津市饮水陷入困境。直到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通水,才结束了天津人 民喝苦咸水的历史。但是,工农业发展仍靠超采地下水在维持。目前,天津地下 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到了105m,引起的地面沉降达1—3米不等,暴雨之后,涝 水难排。城市水环境虽经治理有所改善,但是周边仍在恶化之中。2000年,因大 旱连年,滦河上的潘家口水库几近枯竭,国务院第6次决定引黄济津,投巨资从 千里之外的黄河紧急调水4亿m3,才解了天津渴水之急。而今,市民对生态环境 危机的体会,除了水少、水脏之外,又添了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市场上农产品、 水产品虽然丰富,但是谁知道是不是要命的污水灌养的呢?
关于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几 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内容提要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危机已对流域国民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 危机仍然处于激化的过程中,局部有所改 善但总体继续恶化,且区域间的冲突加剧。 本文从深入探讨危机的成因入手,提出流 域治水方略调整的阶段性目标,与生态环 境恢复的若干模式,建议流域生态环境恢 复的近期研究课题。
四、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人为成因
海河流域自古就是我国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区。流 域内的生态系统,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系统,而 是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的混合系统。在该系统中,随 着人工生态系比重的不断加大,系统总体上对环境平 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脆弱性也随之加大。 因此,海河流域的发展,对水利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从历史上开运河、筑堤防,到现代建水库、挖减河、 打机井,直至跨流域引水,人类需要不断规划、建造 出规模更为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增强对水的时空分 布的调控能力。对于人类来说,水利工程是将水害转 化为水利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旦疏于治水,水旱灾 害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至于流域中的其它地区,半个世纪以来,生态环境的急剧演变,则是经 历了令人由喜转忧,由忧生畏的过程。五十年代大修水库,流域中调蓄 洪水的主要场所,从平原洼淀迁移到了山区;六十年代发展机井,地下 水位开始下降,平原区大片盐碱地变成了良田,为流域中灌溉农业的大 发展创造了条件。50年来,海河流域中的人口翻了一番,粮食产量却增 长了近6倍。海河流域面积只有全国总面积的3.3%,人均水资源量 305m3,只有全国平均值的1/7,但是人口达到1.22亿, 占全国人口总数 近1/10, 而生产的粮食占全国1/10,人均粮食还高出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1];同时,还要支撑起北京、天津这样急剧扩展的超级城市。流域固有 生态系统的平衡,必不可免, 也是无所顾忌地被打破了。 就在人们为发展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为巩固与扩大发展而不遗余力时, 流域中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不期而至。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湖泊干涸、 湿地萎缩,水土流失、沙尘暴肆虐,地下水过度超采,几近枯竭,并引 起了地面沉陷、海水入侵等严重问题,对流域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 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对于流域中、东部与滨海平原区中生活的居民 来说,生态环境的危机,已是威胁生存,而单凭自身又无力摆脱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初,海河流域持续大旱,白洋淀干涸7年,若不 是依靠古人所不具有的筑库拦洪、机井抽水的能力,历史上华北平 原赤地千里的惨景必定重演,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整体上会受到更 为灾难性的打击。 除了年内年际间的旱涝变化之外,较长时间尺度的地球温暖化趋向 也对海河流域产生了影响。地球气候在我国隋唐年间有过一个偏暖 期,随后长期偏冷,直到19世纪后半叶,再次出现增暖的趋势,并 在地球上部分地区带来降雨量总体趋减的干旱化问题。在总体转暖 的过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气温一度下降,在全球曾引起小冰 期来临的恐慌;到七十年代后期,气温再度转升,全球温暖化受到 日益普遍的关注。我国东部地区近百年来也呈干旱化的趋势,“这 种干旱化趋势与全球增暖有一定的联系。东部干旱最突出的是华北 地区”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呈现用水量增加而降水量 总体上下降的趋势,加之人口翻番,人均水资源量从700多m3降到 305m3。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而持续增加的用水量,主要是不断挤 占流域中生态环境用水的结果,使得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 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