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侵害隐私若干法律问题的探析

对侵害隐私若干法律问题的探析

对侵害隐私若干法律问题的探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公民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相关立法不完善等原因,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事件越来越多,如泄露手机号码、个人资料、私生活等,给平静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干扰。

公民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精神安宁,往往希望保护自己私生活中的秘密,因此,对隐私权的保护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就我国隐私权保护的历史、现状、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完善进行简要论述。

本文就下面的内容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叙述隐私保护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对隐私权的概念、法益目标、主客体、权利内容、权利性质、侵权形态、责任承担等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较广泛地探讨;第三部分讲述我国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现状;第四部分针对当前引起社会关注的诸多涉及隐私权的权利冲突纠纷,尝试对处理这类纠纷确立若干司法衡平规则;第五部分提出我国隐私权立法保护的缺陷;第六部分列出完善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的方法。

关键字隐私权、立法、司法、法律问题、完善立法保护。

目录摘要┄┄┄┄┄┄┄┄┄┄┄┄┄┄┄┄┄┄┄┄┄┄┄┄┄┄┄┄┄┄┄┄Ⅰ1、绪论┄┄┄┄┄┄┄┄┄┄┄┄┄┄┄┄┄┄┄┄┄┄┄┄┄┄┄┄┄┄┄12、第一部分:隐私保护的历史发展┄┄┄┄┄┄┄┄┄┄┄┄┄┄┄┄┄┄┄┄23、第二部分:隐私权的简介┄┄┄┄┄┄┄┄┄┄┄┄┄┄┄┄┄┄┄┄┄┄┄3 3.1 隐私权的概念┄┄┄┄┄┄┄┄┄┄┄┄┄┄┄┄┄┄┄┄┄┄┄┄┄┄3 3.2 侵犯隐私权的表现┄┄┄┄┄┄┄┄┄┄┄┄┄┄┄┄┄┄┄┄┄┄┄┄4 3.3 隐私权的内容┄┄┄┄┄┄┄┄┄┄┄┄┄┄┄┄┄┄┄┄┄┄┄┄┄┄43.4 隐私权的特点┄┄┄┄┄┄┄┄┄┄┄┄┄┄┄┄┄┄┄┄┄┄┄┄┄┄54、第三部分:我国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现状┄┄┄┄┄┄┄┄┄┄┄┄┄┄┄┄6 4.1 隐私权的民事责任┄┄┄┄┄┄┄┄┄┄┄┄┄┄┄┄┄┄┄┄┄┄┄┄6 4.2 我国隐私权立法保护的缺陷┄┄┄┄┄┄┄┄┄┄┄┄┄┄┄┄┄┄┄┄74.3 对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法律救济的弊端┄┄┄┄┄┄┄┄┄┄┄┄┄┄┄┄85、第四部分:完善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的方法┄┄┄┄┄┄┄┄┄┄┄┄┄┄┄85.1 隐私权的法律救济办法┄┄┄┄┄┄┄┄┄┄┄┄┄┄┄┄┄┄┄┄┄┄8 5.2 完善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71、绪论: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的个人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日益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

在世界各国人格权发展的过程中,隐私权与名誉权、肖像权等基本权利相比较,是出现较晚的一种权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通讯传播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人口居住日趋城市化,人们普遍感到独立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越来越多。

本文主要叙述隐私保护的历史发展,并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及隐私权与国际人权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西方主要国家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发展的特征,即在对隐私权性质的认识上表现为从一般意义的民事权利到宪法性的基本人权的深化;在隐私权保护的方式上分为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并以直接保护为发展趋势;在隐私权保护模式的确立上,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均判例先行并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部分进而阐述了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状况,认为我国应适应世界潮流,尽快在立法上将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并予以司法的直接保护。

另外对隐私权的概念、法益目标、主客体、权利内容、权利性质、侵权形态、责任承担等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较广泛地探讨,尤其针对一些尚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隐私权的法益目标是隐私权赖以产生之基础和缘由,也是隐私权保护所要最终实现的目的,包括私生活的安宁和安全、人格尊严、社会评价三个方面。

隐私权的客体仅指私人信息,私人活动亦属于私人信息的一部分,私人空间则是私人信息的载体。

隐私权的主体仅为自然人,但死者的隐私利益需受保护,且死者隐私利益的保护与对死者名誉的保护存在差异,即死者隐私利益的保护范围要小于生者,不似死者名誉的保护范围与生者几乎具有同一性。

隐私权的内容(即构成隐私权的各项权能)包括隐私知悉权、隐私隐瞒权、隐私维护权和隐私支配利用权。

最后针对当前引起社会关注的诸多涉及隐私权的权利冲突纠纷,尝试对处理这类纠纷确立若干司法衡平规则。

笔者认为,权利冲突现象是一种“活”的法律现象,对权利冲突的协调较难在立法上给予预先的细致设定,主要依赖于司法的衡平,而司法衡平亦需有法律原则和精神的支撑,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衡平规则来制约。

隐私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问世在世界范围内也不过100多年的事,其中诸多理论前沿问题在国外亦难成定论,许多发达国家尚未明确规定“隐私权”为一项独立人格权,我国至今的成文立法亦无此概念,但同时各类侵犯隐私权的案件以及隐私权和其他权利冲突的案件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已层出不穷。

本文针对当前有关隐私权理论中争议的问题和实践中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案例,进行了一些分析探讨,以期对有关隐私权的理论探索、立法和司法工作提出一些思路。

2、第一部分:隐私保护的历史发展在讨论隐私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隐私的概念。

所谓隐私,是指有关个人生活领域一切不愿为人所知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阴私”概念。

隐私不同于阴私,一般认为,阴私主要是指男女关系方面的秘密以及人体秘密。

隐私是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干涉、侵入的信息、事情或生活领域。

隐私应当包括阴私。

人类隐私的意识和观念,产生于人类固有的羞耻心。

远古时期人类即存在隐私观念,但那时的经济、思想、政治极端落后,隐私的范围仅限于人体和两性间的秘密,内容十分狭窄。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隐私的内涵又融入了居所、生活等秘密在内。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依据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隐私观,包含了个人私生活的基本秘密。

至现代社会,人权观念进一步发展,终于发展成为现代的隐私观念。

现代意义上的隐私观念,是研究如何对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的基础。

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发端于美国。

1890年美国两位法学家路易斯。

布兰蒂斯和萨莫尔。

华伦在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

并且他们还认为这项权利是宪法规定的人所共享的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文明教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会认识到它的价值,进而才能珍视它。

从此以后,关于隐私权的理论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承认。

隐私权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

比布兰蒂斯稍晚一些的美国学者埃。

威斯汀将隐私权进一步概括为不受旁人干涉搅扰的权利。

从隐私权理论发展的概况看,一开始它很不完善,内容也不严谨。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隐私权理论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

到今天,隐私权已经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法律概。

在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立法相对滞后,理论研究同国外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40条规定了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虽然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属隐私权的范畴,但并没有提出隐私权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出台以前,关于隐私权的立法及理论学说还没有出现。

即使是《民法通则》,也没有直接提出隐私权的有关条文。

只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时,根据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急迫需要,采纳学者主张,采用变通方法,对侵害他人隐私权,造成名誉权损害的,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追究民事责任。

1993年8月7日公布《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其中第7条第3款明确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由此可见,在民事立法及司法方面,是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范围进行类推保护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表现出了将隐私权规定为独立人格权的趋势。

3、第二部分:隐私权的简介3.1、隐私权的概念所谓隐私,又称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等。

它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隐私权的概念不是自古就有的,隐私是人类社会文明化、信息化的产物。

在物质资料极为贫乏的时代,隐私权在人们的头脑中是不存在的。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交际手段、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人们对保留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安宁和排斥外界纷繁复杂的需求就越强烈。

隐私权概念由美国学者于1890年正式提出,之后伴随着人权运动的发展,隐私权理论逐渐得到各国的重视,并建立起较完备的权利保护制度,隐私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人格权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隐私权是人格权,其作为具体人格权中的一种,与其他的人格权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隐私权的主体是自然人,也就是说,只有自然人才享有隐私权。

王利明教授认为,“隐私权作为一个法律问题提出来,有两个方面的动因:一是大众传媒大量刊登涉及个人的桃色新闻和庸俗流言;二是公众尤其是受害者感受到侵犯个人隐私所带来的极大精神痛苦。

”这表明,隐私权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保护自然人的,而不是保护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只有自然人才能享有生活,也才能有内心的感受。

其次,隐私权的客体具有真实性和秘密性。

公民的隐私总是和他作为民事主体的生活、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事实和经历都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真实性。

最后,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社会观念的限制。

法律所要保护的隐私权除了要取决于公民个人的内心认知之外,还要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即隐私权的范围应以普遍的社会观念认可为限。

而社会观念又是由一国的社会道德水平、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社会习俗、民族传统、民族心理及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共同影响的。

3.2、侵犯隐私权的表现随着网络、电视、电话、录音录像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社会生活中侵犯隐私权的事件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侵犯个人生活安宁权。

如非法窥视、骚扰自然人的私生活,非法对自然人的住宅监视、监听、摄影等。

其次、侵犯自然人对个人信息和生活情报的控制、保密权。

如非法调查、公布和使用个人信息(身高、体重、病史、生活经历、信仰、爱好、婚姻、财产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等情况)。

再次、侵犯个人通信秘密。

这种状况也是最常见的,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非法介入他人通讯的方式来获取他人不愿公开的秘密的情形越来越多。

最后、侵犯个人对其隐私权的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