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及相关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公诉科 一、挪用公款罪的法律规定: 1、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 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 用公款数额较大、 进行营利活动的, 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 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 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 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2、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国有公司、企业 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 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 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 罪处罚。
3、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国有金融机构工 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 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 罚。
周静1二、 挪用公款罪的概念 一般概念都是复述刑法条文, 大多表述为: 挪用公款罪,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 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 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 3 个月未还的行为。
这 一定义虽然符合刑法的规定,但是没能反映挪用行为本身的 含义和特征。
刑法上挪用的含义, 主要是指行为人违反规定, 擅自动用自己在职务上主管、经手或者管理的财物,但目的 不是据为己有的行为。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挪用有 两个含义:一是把原定用于某方面的钱移到别的方面来用; 二是私自用公家的钱。
在刑法上所规定的挪用行为,主要是 指行为人违反规定,擅自动用自己在职务上主管、经手或者 管理的财物,但目的不是据为己有的行为。
故挪用公款罪概 念应表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主管、经手或者管理公款的 职务便利,不经合法批准擅自动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 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 3 个月未还的行为。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一)侵犯的客体 刑法学界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挪用公款罪侵 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应划归侵犯财产犯罪;第二 种观点认为,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财经管理制2度,应划归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第三种观点认 为,挪用公款罪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 又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第四种观点认为,挪用公款 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笔者认为,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应当是复杂客体,即 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首 先,本罪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
根据民法原理,财产所有 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四项权能。
挪用公 款,显然侵犯了公款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在此情况 下,公款所有人对公款的处分权难以当即实现,不能认为处 分权没有受到侵犯,所有权也就没有受到侵犯,因为侵犯所 有权中的任何一项权能也就意味着对所有权的侵犯,只不 过,侵犯的所有权的权能不同,对所有权造成侵犯的程度不 一样罢了。
因此挪用公款罪侵犯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
其次, 挪用公款罪还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主 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国家工作人员,本应廉洁奉公, 保证公款的合理使用, 不得图谋私利而挪作个人使用。
所以,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不仅侵犯了单位对公共财产的所有 权,而且玷污了职守,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 性。
(二)犯罪对象 1、公共财产3刑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共财产,是指下列财 产:国有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用于扶贫和其他 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
在国家机关、国 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 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挪用公款罪犯罪对象一般表现为货币资金或者有价证 券形态。
货币资金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国家机关、国有 企业、事业单位等国有单位所有的货币资金,属于公共财产 的组成部分。
第二,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货币资金,即集体 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所有的货币资金。
第三,其他公司、 企业、事业单位所有的货币资金,其中包括各种依照公司法 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 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单位所有的货币资金。
一般对第一、 二项内容没有疑义,但对第三项内容存在不同认识,如:有 的认为,只要上述单位有一部分是公共财产投入的,其单位 的财产就视为公共财产。
国家工作人员挪用上述单位的货币 资金,当然构成挪用公款罪。
也有人认为,上述单位的财产 的所有制性质,应当由公共财产(投资)所占比例大小来决 定,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家股份占控股地位的,该公司的 财产就视为公共财产,可以成为挪用公款罪的对象;反之, 私人股份占主导地位的,其财产不能视为公共财产,因而也 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罪的对象。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已不合我4国所有制形态及经济成份构成现状,但在上述公司、企业中 能否认定挪用公款犯罪,关键要看行为人的主体特征,将在 “本单位资金”中进行分析论证。
2、特定款物 对此,实践中争议较小,可按照法律规定严格掌握: 一是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二款, 挪用用于救灾、 抢险、 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 罚;二是高检 2000 年批复,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挪用非特定 公物,对该行为不以挪用公款罪论处;三是高检 2003 年批 复,关于挪用失业保险基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 行为适用法律问题,挪用两“金”属于挪用救济款,情节严 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对直接责任 人员,以挪用特定款物罪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 职务上的便利,挪用两“金”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以 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
但应当注意挪用公物行为性质的认定。
高检 2000 年批 复,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挪用非特定公物,对该行为不以挪用 公款罪论处。
公物一般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罪犯罪对象,因为 公款与公物虽然都是公共财产的组成部分,二者又可以互相 转化,并且公物也可以被人用来进行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
但是,不能忽视公物与公款的区别及挪用公物与挪用公款产 生的后果的区别。
例如:公款存入银行可以产生利息,用于5生产、经营则可以创造利润。
而公物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 料,其中有许多都是处在消耗、折旧过程中。
对于挪用公物构成其它犯罪的,具有下列情形的,应分 别按相关犯罪处理:第一,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物归自己或 他人使用,进行走私、赌博、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等犯罪活 动的,应分别按其实施的犯罪定罪处罚;第二,国家工作人 员挪用公物给他人使用的,从中向使用人索取、收受财物, 数额较大,使用人未利用公物进行犯罪活动的,对挪用人应 按受贿罪定罪处罚;第三,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 作人员挪用公物给他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其他活动, 使用人未构成犯罪,但结果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例 如:被挪用的公物无法追回,损失巨大的,对挪用人依照刑 法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按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 职罪,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处罚;第 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挪用公物给自己或他人用于非犯罪活 动,结果却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符合滥用职权或玩忽 职守罪特征的,应按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滥用职权罪或玩忽 职守罪定罪处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如果行为人利用公物本身的商品价 值,使其进入流通领域,将公物转换成货币,例如:将公物 出售,用所得的价款为个人从事非法活动或者其他活动,则 由于该项价款的所有权属于单位,应当视为挪用公款,或者6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符合挪用公款罪其他要件的,应当以挪 用公款罪论处。
3、本单位资金 挪用非国有、非集体的,既非公共财产,也非前述七种 特定款物的,一般不属于挪用公款(不包括刑法第二百七十 二条第二款、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况)。
股份制 企业、国有控股、参股的股份公司的资金,既有国有财产或 者集体财产又有个人财产的混合财产,不属于公共财产。
典 型挪用公款形态是指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情况,特殊 形态是指,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 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还有国有金融机 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挪用本单位资金 或者客户资金的行为。
特殊形态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对上述 人员从严要求,他们代表国家被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等 非国有单位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按照国家工作人员论,以 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4、其他款物 (1) 关于挪用国库券如何定性问题。
高检 1997 年批复,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有或本单位的国库 券的行为以挪用公款论;符合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二百 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构成犯罪的,按挪用公款罪追究 刑事责任。
7(2)关于挪用尚未注册成立公司资金的行为适用法律 问题。
高检 2000 年批复,筹建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公司登记 注册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准备设立的公司在银行开 设的临时帐户上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 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 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应当以刑法第二百 七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犯罪客观要件 1、挪用公款犯罪中的“利用职务之便” 挪用公款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在职务上 主管、管理、经手的便利条件。
挪用公款罪中利用职务上的 便利,有三个重要的概念: (1)主管。
是指审查、批准、 调拨、安排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自己管理的单位内的 财物的职权。
(2)管理。
是指负责保护、保管具体财物的 职权。
管理和主管都有广义上的管理职权。
其区别在于,主 管者对财物具有支配权,可以合法的指定或改变财物的用途 与方向,而管理者就没有这种职权了,只有承办、监守、保 管等特定职权。
(3)经手。
是指因执行职务而有领取或发 出财物的职权。
经手与管理的区别在于,管理是对财物直接 保管的职权,经手则没有对财物直接管理的职权。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实践中包括两种情况:一 种是利用本人主管、经手、管理财物的职务的便利条件。
例8如,主管和管理单位财务的领导干部、会计、出纳;另一种 是担任其他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因执行公务而临时经手、 管理公共财物。
2、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理解 1998 年高法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 问题的解释,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或 者给他人使用。
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的,属 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