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理学)杨荣武生物化学原理-南京大学-激素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理学)杨荣武生物化学原理-南京大学-激素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直接
间接(通过第二信使)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 高度的特异性——受体 • 微量就能发挥作用
激素与受体的亲和力极高,级联式放大机制 • 水溶性激素的作用往往需要“第二信使”(小分子)
cAMP、cGMP、IP3、Ca2+、DAG、神经酰胺、花生四烯酸、NO • 可能产生“快反应”或“慢反应” • 脱敏作用 • 终止作用
G蛋白偶联的受体
G蛋白
G
Effector
Signal
三聚体G蛋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两种形式:
GDP
非活性
GTP
活性形式
3个亚基 可解离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第二信使
腺苷酸环化酶系统(肾上腺素)
激素
受体膜蛋白
活化G蛋白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
ATP
cAMP
激活蛋白激酶(PKA)
引发多种生物学效应
水溶性激素 1. G蛋白偶联的受体作用系统 2. 酶受体系统 3. JAK-STAT系统 4. 离子通道系统 5. 其他
脂溶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
核受体负责与DNA结合的锌指结构
糖皮质激素受体的DNA结合结构域与HRE的结合
水溶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1. G蛋白偶联的受体作用系统 2. 酶受体系统 3. JAK-STAT系统 4. 离子通道系统 5. 其他
细胞膜受体
(1)G蛋白偶联受体(GPCR或7TM) (2)离子通道受体 (3)酶受体 (4)酪氨酸蛋白质激酶相关受体 (5)其他受体
(1) G蛋白偶联受体
7段跨膜的α 螺旋
人体内最大的一类细胞表面受体家族 激活异源三聚体G蛋白 40%的临床上的药物作用靶点是GPCR
人类基因组第四大基因家族 (> 800个)
磷酸肌醇系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激素 受体膜蛋白
活化Gq
激活磷脂酶C(PLC)
第二信使
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 (PIP2) DAG(二酰甘油) IP3(肌醇三磷酸)
激活蛋白激酶C 细胞内的Ca2+浓度升高
动物激素的进一步分类
• 内部分泌激素 在原来的细胞内发挥作用。
• 自分泌激素 作用于原来分泌它的细胞
• 旁分泌激素 只作用于临近的细胞
• 内分泌激素 激素的作用距离远
• 神经内分泌激素 神经细胞合成并分泌,作用距离远。
激素的分类
• 化学本质分为 肽类或蛋白质激素(核糖体) 固醇类激素(酶催化,线粒体、光面内质网) 氨基酸衍生物激素(酶催化) 脂类激素(酶催化)
G蛋白偶联的受体系统
腺苷酸环化酶系统(Gs) 磷酸肌醇系统(Gq) 视网膜光电信号系统(Gt) 嗅觉相关信号传递系统(Golf) NO系统
G蛋白偶联的受体是细胞内最常见的一类受体
两类G蛋白:三聚体G蛋白、小分子G蛋白
作用于膜受体的不同激素,通过不同 的G蛋白介导影响质膜上某些离子通道或 酶的活性,继而影响细胞内第二信使浓 度和后续的生物学效应。
激素及其受体介导的信息转导
Hormone 希腊语 “奋起活动”
激素的定义
• 经典的定义——激素是由特定的组织产生并分泌到血 流之中,通过血液的运输到达特定器官或组织,而引 发这些器官或组织产生特定的生理生化反应的一类化 学物质。
• 更广泛的定义——激素是一类非营养的、微量(微摩 尔或更低浓度)就能发挥作用的细胞间转导信息的化 学物质。就动物而言,分泌激素的细胞被称为内分泌 细胞,受激素作用的细胞被称为靶细胞。
固醇类激素细胞质受体结构模型
激素作用的一般过程
(1)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激素被运输到靶细胞; (3)激素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受体的激活; (4)靶细胞内的一条或几条信号转导途径被起动; (5)靶细胞内产生特定的生理或生化效应; (6)信号的终止。
激素作用的详细机制
脂溶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1. 通过细胞质受体(皮质醇和醛固酮) 2. 通过核受体(T3,T4,孕激素和雌激素) 3. 通过膜受体(爪蟾的孕激素)
• 溶解性质分为 水溶性激素 脂溶性激素
脂溶性激素和水溶性激素的性质比较
特征 合成后贮存 结合蛋白
半寿期 受体 作用机制
脂溶性激素 (如固醇类激素和甲状腺素)
除了甲状激素以外很少见
水溶性激素 (如肽类激素和肾上腺素)
是的
总是
少见
长(数小时或数天)
短(几分钟)
细胞质或细胞核(极少数细胞膜)
总是在细胞膜
第二信使
效应
各
级
效
应
蛋
白
效应
配体 受体
受体
• 定义:能特异识别配体的信号分子 • 化学本质:糖蛋白、糖脂 • 细胞定位:
细胞膜受体-水溶性激素 细胞内受体-脂溶性激素 (细胞质受体、核受体)
受体的基本性质
• 与配体结合的高度专一性 • 与配体结合的可逆性 • 与配体结合的高亲和性 • 与配体结合的饱和性 • 与配体的结合可产生强大的生物学效应
咖啡因 茶碱
磷酸二酯酶
Protein Kinase A (PKA)
cAMP依赖蛋白激酶
4个亚基:2催化亚基(C) 2调节亚基(R)
serine (Ser)
H H3N+ C COO
CH2 OH
threonine (Thr)
H H3N+ C COO
CH OH
CH3
催化蛋白质中Ser/Thr残基磷酸化
糖原 葡糖-1-磷酸
Cyclic Nucleotide Metabolism - cAMP
肾上腺素: 10-8-10-10 mol/L 5mmol/L 葡萄糖 放大300万倍 几秒钟
PKA的两种效应: •快反应:细胞质中,磷酸化多种蛋白质或酶 •慢反应:细胞核,磷酸化转录因子CREB
PKA的 “慢反应”
• 激素、趋化因子、神经递质、钙离子等。 • 嗅觉、视觉、味觉
(2)离子通道受体
默认状态:关闭
乙酰胆碱的烟碱型受体
(3)具有内在酶活性的受体
(4)酪氨酸蛋白质激酶相关受体(无酶活性)
细胞内受体
• 两类:细胞质受体、细胞核受体 • 活性部位:
激素结合部位 DNA结合部位 热激蛋白(HSP90)结合部位
蛋白激酶
Protein Kinase
Protein OH + ATP
Protein O
Pi
H2O
Protein Phosphatase
磷酸酶
O
P O + ADP O
许多酶的活性受到侧链氨基酸残基磷酸化的调控
PKA
糖原磷酸化酶b激酶
糖原磷酸化酶b激酶
(无活性)
(有活性)
糖原磷酸化酶b
糖原磷酸化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