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王》教学案例

《老王》教学案例

《老王》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理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揣摩,体会描写,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3、学习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4、善待他人,培养学生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朗读感知,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读揣摩,体会描写,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幻灯片,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1、熟读课文,查阅文中出现的生字词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感语。

3、搜集作家杨绛夫妇的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

教学设计:一、课前预备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创设教学情景二、导入新课1、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引出“爱”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要把爱献给社会上的不幸者,导入本课学习。

2、让学生介绍作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2、师生共同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3、出示问题:①文中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写了老王哪几个生活片段?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②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③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4、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明确。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配以音乐,指生朗读8——22自然段2、出示问题:①老王是在什么情况下送香油和鸡蛋的?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②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老王虚弱的身体情况,其用意是什么?③“我强笑说:‘这么新鲜的鸡蛋,都给我们吃?’”把“强笑”换成“笑着”,好不好?④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3、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明确。

五、语言品味,把握主题1、语言品味:本文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静中有动,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表现力。

请同学们找出有表现力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2、把握主题:设问:这篇散文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体会写法:设问:①这篇文章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非常善良淳朴的形象,那么你知道这个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②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是怎样组织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六、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①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②你怎样看待在与人交往时首先要付出爱的问题?③当你不幸时,你得到过别人的关爱吗?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七、总结全文,情感教育。

(配以歌曲《爱的奉献》)八、课外延伸: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②展开想像,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部分。

课堂教学断落实录一、上课前准备: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师生共同欣赏。

二、教学过程:师:刚才我们共同欣赏了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谁能说一下这首歌曲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生:表现了“爱”这个主题。

生:表现了把爱撒向世界的主题。

师:这两位同学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爱心,都要学会关爱他人,尤其要关爱社会上的弱者、不幸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感,想想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去做。

(展示课题)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收集到的相关作者杨绛的资料展示给大家。

生:杨绛,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生: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师:通过这两个同学的介绍,能够看出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全面,杨绛的丈夫钱钟书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课文注释中有介绍,请大家看一下。

(生看)下面,让我们再一次理解杨绛夫妇。

(屏幕展示杨绛夫妇的生平介绍,并配以相关照片)师:好,现在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出感情来。

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对他们的朗读评析一下。

(生纷纷举手)三生轮流朗读课文。

生:XX读的很好,很有感情。

生:XX惭祚的平舌音没有读出来。

…………师:好,我们同学读的很认真、有感情,听的很仔细。

下面我们来强调一下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希望大家课下实行积累。

(展示重点字词,学生识记)师:现在大家把这些字词齐读两遍。

生齐读。

师:通过从刚才课文的朗读,我们再一次感知了课文内容。

现在,请大家使用自主、合作的形式探究下面几个问题。

(屏幕展示相关问题)(生认真阅读问题,自主实行思考。

约3分钟)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合作讨论。

(生在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约3分钟)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把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第一题第一问……(生纷纷举手)生:文中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老王艰难的生活境况,一是谋生手段,靠的是蹬一辆破旧的三轮,是单干户。

二是眼睛方面,一只瞎,一只患了夜盲症,乘客不愿意坐。

三是住的很差,是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分析的很有条理性。

生:文革中三轮被取缔,没了生意,老王的生活更艰难了。

生:还有一点,老王精神很孤独,没有亲人的照顾。

师:补充的很好,可见思考的很全面。

老王艰难的生活境况能够用哪个字来概括?生:难。

生:苦。

师:概括的很好。

请看大屏幕。

(屏幕展示老王艰难生活境况的内容)师:下面我们来回答第二问……生:也是三个方面,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默存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

生:第一个应概括为:老王为作者送冰,量大价同,车费减半。

师:概括的很准确、全面。

我们应在平时锻炼自己的概括力。

(屏幕展示老王三个生活片段内容)师:通过这些生活片断,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善良的人。

生:老实的人。

生:乐于助人的人。

生:无私的人。

生:讲义气,知恩图报的人。

师:那么,我们能够用哪个字来概括?生:善。

师:很好。

(屏幕展示)师:下面请回答第二题……(生举手)生:作者也是一个好人、善良的人:送默存看病时,老王再客气不要,我也付给他应得的车费;老王送来香油、鸡蛋时,我给他钱,不让他白送。

生:还有,平时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生:作者还关心老王的生活。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

请看大屏幕。

(屏幕展示作者善良的四方面内容)师:作者通过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对老王同情的感情。

生:对老王关爱的感情。

生:对老王怜爱的感情。

师:这几个同学说的很好。

生:还有对老王惭愧的感情。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课文最后说:几年过去了,我逐步明白:那是一个不幸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师:为什么感到愧怍?生:是…………生:是作者给老王的香油、鸡蛋钱不多。

(全班笑起来)师:这句话现在不大好理解,我想随着我们探究的深入,同学们会能理解出来的。

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

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

师: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老王的心地善良,特别详写了一个情节,那是……生齐声: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

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析这个情节,深入感受老王优秀的品格。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体现并实践了《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课,它时时处处贯彻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思想,焕发着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

这堂课主要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思想:一、注重了文本意蕴的人文素材。

二、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

三、突破了单一知识的传承,融知、情、义、能的培养为一炉。

四、打破了传统课堂信息的单向、单渠道传递,基本形成了新型的课堂模式。

该课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以及具有美的气质风度,美的举止语言的教师引导、启示下展开。

能够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水平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不足之处:1、教学环节过渡不够自然、衔接。

2、教师要进一步锤炼教学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