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2017部编版)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2017部编版)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问题2】如果你是当时上述情况的农民,整天混日子、饿肚子,你想一直这样下去吗?你有何想法呢?安徽凤阳的农民又是如何做的呢?效果如何?请阅读教
材第38页《相关史事》。

【问题3】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请阅读
教材第39页。

【问题4】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哪几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结合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说明生产关系变
革应遵循什么规律?
【过渡】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生:思考问题,结合教材,了解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作用。

师总结: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这份文书成为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的宣言书,也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小岗村的成功尝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逐步在全国推开,并正式定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
作交流。

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结合投影讲解。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生:自主合作交流
师点拨:
应遵循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事件核心内容意义
土地改革
(1950-1952)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解放生产力开辟
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合作社
(1953)
私有制
公有制
进一步解放生产

人民公社化
(1958)
一大二公挫伤积极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
土地公有
包产到户
自主经营
调动积极性
农业大发展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
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问题1】请阅读下列材料,说一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存在
的问题是什么?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
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
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
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
夏天早过去了。

【问题2】
你能开出什么“药方”让企业摆脱困境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有何作用?
【过渡】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有种声音反映了人民对改革的质疑,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计划取向,而改革却搞了市场趋向,改革有方向性错误。

到底计划还是市场,改革之路如何前行?敢问路在何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问题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什么时间?【问题2】师:创设情境,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师:出示材料和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师点拨: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吃“大锅饭”,职工没有积极性。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

生:阅读教材第40页,踊跃发言。

师点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从而解放了企业。

师:创设情境,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师点拨:1992年,中共十四大。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师点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什么作用?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拓展延伸1.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的巨大变化,通过本课学
习,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是什么?和你本小组的同
学交流一下。

2.我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任重道远,作为新时代的
中学生,你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如何坚实的走
下去?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生:思考讨论,小组交流,展示体验。

师:点评、赏识、激励,落实情感态度价值
观目标。

师:口述结束语:
走过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实现
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跨越。

我们
历史
故事,站到了一条康庄大道!
唱着春天的
中华民族

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
奋斗中变为现实。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
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
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
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
,

让我们不负习总书记的厚
民族就有希望。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
时代的弄潮儿

勇做
兴梦而努力学习吧!
师生:齐颂《少年中国说》结束。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