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工建筑物》课程标准

《水工建筑物》课程标准

附件1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水工建筑物》课程标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

学时范围:68 学时。

2.制定本标准的依据
2.1 教育部教高[2000]2号:《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2.2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3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各相关工种》。

3. 课程性质与作用
《水工建筑物》是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其基本任务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各种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运行管理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了解各种水工建筑物在水利枢纽中的相互关系及布置原则。

其作用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训练,能够绘制一般的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对水工建筑物的模型实验有所了解,并初步掌握某些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工序安排。

为今后从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打下基础。

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5.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5.1课程设置依据
以工程项目中相关典型工程测量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各阶段工作项目为线索构建各项任务,引领课程。

课程结构以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竣工运营管理顺序为线索进行设计,包括角度、距离、高差等基本测量、点位放样方法步骤、高程放样方法步骤、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工程建筑物变形测量等项目。

通过课堂实习,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2课程目标定位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各种工程施工中平面点位测设和高程位置测定、测设的能力,能进行各种工程轴线(中线)测设、施工放样测量;具有各种工程项目的变形观测能力。


(1)掌握各种工程施工放样的原理、方法;
(2)掌握各种工程变形观测的原理、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正确应用工程测量理论、知识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熟练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设备,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真实、客观的良好素质,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1)熟练操作各种仪器完成各种工程施工放样工作;
(2)熟练操作各种仪器完成各种工程变形观测工作;
5.3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突出我校交通特色,以工程施工测量基本测量工作为重点,充分考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融合相关“工程测量工”(包括中级工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测绘技能大赛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5.4课程项目设计(或学习情景设计等)
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每个任务的学习都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为载体,设计相应教学活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教、学、做一体。

模拟工程现场任务完成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思路。

6.课程目标
6. 1知识目标
1、了解测量的基础知识。

2、掌握仪器基本构造及操作方法。

3、熟练掌握高程测量方法、水平角度测量方法、距离测量的方法。

4、掌握道桥施工测量内容,熟悉工程施工测量实施步骤及方法。

5、熟悉测量工作原则。

6、熟悉施工测量规范。

6. 2能力目标
1. 能熟练进行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

2. 能熟练进行角度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

3. 能熟练进行距离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

4. 能熟练进行工程控制测量的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

5.能正确选用测量器具和测量方法进行道桥施工中的测量放样工作。

6.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意识。

2.培养学生探索、求实学习精神。

3.培养学生互助配合的团队协作能力。

7.教学活动设计
8.教学实施建议
8. 1教材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选教材,应充分注意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指导思想。

(2)编、选教材应体现内容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3)尽可能考虑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编、选教材内容。

要通过理实一体教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4)编、选教材尽可能考虑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8. 2教学方法
立足于加强工程测量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角度、距离、坐标、高程测量的基本能力。

教学方法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理实一体化”和“现场教学法”等。

8. 3课程考核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将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项目考核、技能目标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8. 4教学资源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资源,搭建起多维、动态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联合各校开发多媒体课件,努力实现跨校多媒体的共享。

充分利用全国工程测量教学资源库项目的成果提高教学水平。

(2)注重工程测量模拟现场地形数字测图软件、测量平差软件、放样数据计算软件、变形观测数据处理软件等的开发利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为提高学生工程测量技术的职业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3)搭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需要,并在合作实践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9.课程评价
9.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结合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9.2 本课程教学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当综合课堂教学日志、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和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交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9.3本课程标准由教研室组织校内外专家定期进行评价,通过对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10.附加说明
10.1 本标准制订人:罗天宇
10.2 本标准专业审核人:罗天宇
10.3 本标准系部审核人:胡成华
10.4 本标准批准人:周春荣
10.5 本标准于2015 年9 月1 日批准并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