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尚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鼎尚**整理制作)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A.12m B.14m C.25m D.96m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A.提出猜想 B.形成理论C.实验检验 D.合理外推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C.t 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D.根据速度定义式xvt∆=∆,当t∆非常非常小时,x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
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则有()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C.将加速至C匀速至E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8.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计数点序号123456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0.10.20.30.40.50.6通过计数时的速度/(cm/s)44.062.081.0100.0110.0168.0鼎尚A .根据任意两个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tva ∆∆=算出加速度 B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 图象,量出其倾角,用公式a=tanα算出加速度 C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 图象,由图线上任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及时间,用公式tva ∆∆=算出加速度D .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个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9.如图为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B .01s 内甲和乙的位移相等C .如果0时刻乙在甲前方0.6m 处,则甲乙间最小距离为0.1mD .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10.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有四条光滑细杆,其中OA 杆竖直放置,OB 杆与OD 杆等长,OC 杆与斜面垂直放置,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四个环分别从O 点由静止释放,沿OA 、OB 、OC 、OD 滑到斜面上所用的时间依次为t 1、t 2、t 3、t 4.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t 1>t 2B .t 1=t 3C .t 2=t 4D .t 2<t 411.a 、b 两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在t =0时,两车间距为s 0,在t =t 1时间内,a 车的位移大小为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0- t 1时间内a 、b 两车相向而行B .0- t 1时间内a 车平均速度大小是b 车平均速度大小的2倍C .若a 、b 在t 1时刻相遇,则s 0=sD .若a 、b 在t 1/2时刻相遇,则下次相遇时刻为2t 1 12.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出发骑自行车做直线运动,前1小时内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0.2~0.5小时内,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B .0.2~0.6小时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小C .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小D .0.2~0.8小时内,甲骑行的路程大 13.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科学假设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
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运用了假设法 B .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当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想法。
C .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D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等分成很多小段,然后将各小段位移相加,运用了微元法。
14.以下四个运动学图象反映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是15.如图所示,甲从A 地由静止匀加速跑向B 地,当甲前进距离为S 1时,乙从距A 地S 2处的C 点由静止出发,加速度与甲相同,最后二人同时到达B 地,则AB 两地距离为( )A .12S S +B .2121()4S S S +C .21124()S S S +D .212121()()S S S S S +-二、多选题16.一质点沿x 轴运动,其位置x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为:x=10t ﹣5t 2(m ),t 的单位为s .下列关于该质点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5m/s 2鼎尚B.物体回到x=0处时其速度大小为10m/sC.t=2s时刻该质点速度为零D.0~3s内该质点的平均速度大小为5m/s17.A、B两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做匀速直线运动,t=0时,它们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的速度v A、v B的关系为.18.A和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
已知在第3 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B.出发时B在A前3 m处C.3 s末两个物体相遇后,两物体可能再相遇D.运动过程中B的加速度大于A的加速度19.(多选)如图所示,小球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做匀变速运动,依次经a、b、c、d到达最高点e.已知ab=bd=6m,bc=1m,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设小球经b、c时的速度分别为v b、v c,则()A.v b=m/sB.v c=3m/sC.de=4mD.从d到e所用时间为2s20.如图所示是A、B两质点从同一地点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质点以20m/s的速度匀速运动B.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C.B质点最初4s做加速运动,后4s做减速运动D.A、B两质点在4s末相遇三、填空题21.质量为1kg的小球从离地面5m高处自由落下,空气阻力不计,碰地后反弹的高度为0.8m,碰地的时间为0.05s.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则碰地过程中,小球动量的增量为______kg·m/s,小球对地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________.(小球与地面作用过程中,重力冲量不能忽略,g取10m/s2)22.如图所示,是某次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条纸带,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依次为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在打点计时器打2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为v2 = m/s(2)小车的加速度a = m/s223.小球作直线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已知频闪周期T=0.1s,小球相邻位置间距分别为=6.51cm,=5.59cm,BC=4.70cm,CD=3.80cm,DE=2.89cm,EF=2.00cm.小球在位置A时的速度大小v A= m/s.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m/s2.24.如图所示,从高出地面3m的位置A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它上升5m后回落,最后到达地面C点,则小球由A点到C点的位移大小为,方向为.25.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a车和b车,其位移——时间图象分别为图中直线a和曲线b,已知b车的加速度恒定且a= - 2m/s2,t=3s时,直线a和曲线b刚好相切,求:t=0s时a车和b车的距离S0.鼎尚C A B Q P 37º 0 v /(m·s -1) t /s2 4 6 9.6四、实验题 26.在暗室中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
实验器材有:支架、漏斗、橡皮管、尖嘴玻璃管、螺丝夹子、铝盒、一根荧光刻度的米尺、频闪仪。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漏斗内盛满清水,旋松螺丝夹子,水滴会以一定的频率一滴一滴地落下。
②用频闪仪发出的白闪光将水滴照亮,由大到小逐渐调节频闪仪的频率直到第一次看到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
③用竖直放置的米尺测得各个水滴所对应的刻度。
④采集数据进行处理。
(1)实验中看到空间有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时,频闪仪的闪光频率满足的条件是 。
(2)若实验中观察到水滴“固定不动”时的闪光频率为30Hz ,某同学读出其中比较圆的水滴到第一个水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根据数据测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_m/s 2;第8个水滴此时的速度v 8=________m/s (结果都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该实验存在的系统误差可能有(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27.如图所示,质量M=3kg 的木板P ,上表面由倾角θ=37º的斜面BC 和材料相同的水平平面AB 构成,斜面和水平面平滑对接于B 点。
木板右侧靠在竖直墙壁上,地面光滑。
t=0时,质量m=1kg 的小滑块Q 从斜面顶点C 由静止释放,2s 后到达B 点,其运动的v-t 图线如图所示。
取sin37º=0.6,cos37º =0.8,g=10m/s2。
求: (1)斜面BC 的长度; (2)t=6.8s 时,木板P 与滑块Q 的速度大小; (3)在Q 与P 相对滑动过程中,Q 与P 组成系统的机械能的减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