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及答案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及答案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1.人生无聊,世界不值得留恋,这种思想属于(悲观主义2.哲学思想主要解答(世界是什么3.哲学思想派别可以分为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认为世界一切都是我们主观精神以内的东西,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5.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7.事物的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转化为另一种质态的变化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其加速或延缓作用9.事物的假象是(歪曲的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二、判断题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对)2.意识中存在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对)3.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无任何合理的成份。

(错)4.原因和结果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对)5.新事物是指那些力量强大、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事物。

(错)6.量变是事物发展的起点,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终点。

(错)7.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者,必是成功者。

(错)8.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错)9.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对)10.认识正确与否可以用科学理论来检验。

(错)三、分析题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人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

答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因为人的水平、生活素质导致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才导致有不如意的事发生,马克思说世界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当代社会物理学说世界就是相互各种作用。

世界是一个系统,人是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起到了调解个体间需求的作用也造就了世界与社会的复杂性首先个体的欲望是可能不合理的那么必然不能如意因为会影响世界与其他元素的平衡次之即使每个个体的欲望都是合理的但是世界是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调控作用往往赶不上各个体需求形式的变化再次假设世界是静态的但是个体之间的需求差距很大往往各种矛盾博弈论说即使只有两个人面对某些情况都不能达成最优秀的状态甚至都是无解的何况千万人呢所以即使世界是静态的还是不存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平衡状态就是说世界不能满足所有人这也意味着每个人不能满足愿望于是就产生了不如意的事。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1.生活困难是命中注定的,无法改变,主张消极忍受,这种思想属于(宿命论)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3.认为一切都是神的感觉、思想的活动,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4.认为一切物质变化只有位置和数量两种变化,这种观点属于(机械唯物论)5.“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6.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7.必然性事物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趋势)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实践——认识 - ——实践)9.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感性认识是具体的)10.干事业既要有乐观主义精神又要有艰苦奋斗,这符合(物发展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二、判断题1.错误的思想不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错)2.意识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就有什么。

(错)3.“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对)4.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

(对)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了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

(对)6.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对)7.感性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理性认识则一定正确。

(错)8.人的认识过程经历两次飞跃才算真正结束。

(错)9.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对)10.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对)三、分析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

答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是 1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运动3 物质第一性的原理4矛盾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练习当中即事事有矛盾事物的发展都自始自终的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个和运动是一样的问题世界是物质的矛盾的实质就是扬弃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扬自己。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三请认真分析以下两题,并形成文字,每题要求字数在500字以上一、“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卡尔·波普尔)请运用相应的哲学思想分析卡尔·波普尔的哲学格言。

(要求500字以上)答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失败面前总不气馁善于总结经验学会汲取教训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只有认识、实践总结再实践才能接近成功有时候遇到事情必须做出选择而且自己知道选择是失败不选择也是失败怎么办如果这件事你一开始就没有去做那么现在选择不做还可以并不损失什么可是已经努力很长时间了付出了很多如果这是放弃那么久连现存的一点利益都有可能失去甚至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怎么办呢无论选择不选择心里都美低这时选择不选择不是有自己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志向决定的换一句话说就是当初选择这件事的时候想没有想今天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当初想到了那么今天你不后悔并且会距续坚持如果当初没有想到这件事怎么这么难那么你就会后悔就会放弃放弃就是失败了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那么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吗不一定但是成功的人肯定是在这里面的这里面有个哲学的奥秘就是不放弃的人数永远小于放弃的人数当不放弃的人数大于放弃的人数是说明这件事离成功还远呢经过一次次的放弃经过一次次的大浪淘沙剩下不放弃的人数就有几个人啦在这仅有的几个人里只有一个能成功吗错他们都是成功者只是不想那个成功者那样的成功而且还发现了意外的收获且这个意外的收获不亚于那个陈功者所以说不仅是不能爽快的承认失败而是永远不能放弃永远坚持到底哪怕明知道到最后是失败也要坚持到底即使撞了南墙也不会头因为坚持到底最后失败也会有收获。

二、“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请运用相应的哲学思想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格言。

(要求500字以上)答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的灵魂中可以看到三样东西即情感本能习惯或品行然后他对三者都做了分析认为德性既非情性也非本性因为情感和本性本身并无道德可言就他们本身来说既不会受到称赞也不会受到谴责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都存在即过度不及和适中而德性的目地就是根据理性的原则来处理欲望情感和行为人人都有欲望个个皆据情感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或者适中这都是恶的表现唯有适度才是德性的特征因此德性只能是习惯或品性既然德性是一种品性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德性都能即让一件东西本身好又能使这件东西完全的完成其功能既然如此那么人的德性就一定是那种即能使人变成善人又能使人圆满完成其功能的品性这种品性亚里士多德开来就是中道—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而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因此亚里士多德极度不赞成放纵欲望的行为认为这是对中道和德性最大践踏在如他所说的克制自己的欲望比战胜自己的力量还勇敢对现代的我们来说谈压制欲望估计近乎奢侈因为人的欲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张狂和肆顳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盛的年代按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层次基本上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酒喝什么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其实不光淫欲会看一下我们的生活事实表明饱暖以后什么欲望都会变得更多在这方面男女绝对平等在网络上有人调戏阿基米德名言给我一个欲望我可以撬动地球没错欲望就是力量可是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它让人类生存也能让人类毁灭过度节制不好过度放纵跟过度节制更坏对欲望的滥用会使人类迷茫疯狂背离欲望的本源使欲望变成引游人犯罪的魔鬼病入膏肓而不自知最终干扰人类的正常的生活秩序使欲望走向生存的反面。

四补充题1 分析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答:"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其中供奉的是阿波罗神(Apollo).阿波神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代表着光明、理性、形式,以及各种安顿的力量。

因此对很多人而言,它是一个解决人生谜题的地方,人生总是充满困惑,古代的教育又不够普及,因此一般人有迷惑时都会到戴尔菲神殿去求签,请神殿中的祭祀加以解释,由此可知,戴尔菲神殿对希腊人来说,可以算是信仰的中心。

戴尔菲神殿上刻着两行字;一行是“认识你自己”;一行是“凡事勿过度”。

能够被刻在神殿上的语句一定是很特别的,都是前人经年累月体验得来的智慧。

然而,“认识你自己”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一个人就算念了大学或者说进入社会,都不见得能够认识自己,小时候总以为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个性的人,就算是认识自己了,然而,真的有这样容易吗?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角色叫做欧阳锋,他号称“西毒”,武功非常高,为了练“九阴真经”而走火入魔,最后忘了自己是谁。

他逢人就问“我是谁?”黄蓉告诉他:“你是欧阳锋啊!”他接着又问“欧阳锋是谁?”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

这个例子说明对自己的了解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因为人有选择和学习的可能——看了一部电影或一本书之后,你就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样了。

同理只要经历过一个事件,自己也会变得不一样。

认识你自己代表人在“知”方面应有的态度——与其去了解世界,不如多了解自我,因为人对世界的了解永远不可能足够,也不可能停止,只有自我对每个人来说才是最切身的。

俗话说得好:“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所谓“回头是岸”是指: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这反而是一个出发了点。

刻在戴尔菲神殿上的第二句话是“凡事勿过度”。

这句话是与行为有关的,亦即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分,要懂得适可而止。

我们年轻的时候,常因为气盛而较为决断,多年以后才感到后悔。

其实,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来省思,要给自己、给别人留有余地。

这就是神殿中的教训——由事皆勿过度的真义。

孔子也懂这个道理,所以孟子说他是:“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意思就是:孔子做任何事都不会太过分。

2 分析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答:这个与老子提倡的【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则自相矛盾。

试想一下“不重,不害,不厌,不争,不肖,不武,不怒,不与等等”,如果有道者不去先行,那么天下什么时候才能有道呢?我的理解是【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并非老子提倡的第三宝。

那么第三宝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不】。

就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的前两个宝都是很简练的一个字,唯独第三个宝是很长的一句话,而且放在这三段里又很矛盾,可见第三个宝不应该是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而是【不】。

不这个字是老子道德经里一个反复被诉说的关键字,大家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只有这个【不】字才有可能作为老子的第三个宝贝。

这样悟道之人,才可以做到使良好的道德【不舍不弃】,使卑鄙的道德【不恃不有】,和老子一样持有慈,俭,不,这三个宝贝,敢为天下先,畅行天地间。

有道之人敢为天下先,才能引领迷人奔向大道,唯如此,大道才能重现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