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相关性分析[摘要]本文选取2008年河南省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研究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的关系,得出河南省上市公司绩效与控股权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的结论。
但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重CR1与公司综合绩效负相关,与企业的偿债能力负相关。
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重CR10与企业赢利能力正相关,与公司综合绩效正相关。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持股平方和H10与企业赢利能力负相关。
CR1与CR10在影响公司资产运营能力上都能够发挥显著的作用,但前者起负向的抑制作用,后者起正向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企业绩效建立和完善公司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是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所在。
在股权结构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股权集中度问题。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选取2008年河南省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一方面以综合绩效为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从股东持股比例方面来探讨公司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综合绩效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将综合绩效各个构成因素(偿债能力、赢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分别与股权集中度做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具体影响机制。
1 研究设计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8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进行交易的37家河南省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为使数据保持整体一致性、可靠性,剔除掉资不抵债或长期亏损的ST安彩、ST洛玻和数据不全的豫能控股三家公司。
经过筛选,最后确定了以34家河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巨潮信息网,并以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的上市公司资料为补充。
1.2 研究假设假设: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总体绩效正相关。
第一大股东处于控股地位的时候,其持股比例越大,第一大股东往往越有积极性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和激励,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而其他非控股大股东随着持股比例增加会加强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和上市公司的监督,从而有助于公司整体绩效的提高。
公司绩效反映了公司经营的结果和效果,公司绩效需要用一定的指标进行评价,评价公司绩效的指标有很多,但通常是从公司的偿债能力、赢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为此做出以下假设:假设1:股权集中度与公司偿债能力存在相关性。
假设2:股权集中度与公司赢利能力存在相关性。
假设3:股权集中度与公司资产运营能力存在相关性。
假设4: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成长能力存在相关性。
2 综合绩效指标的计算2.1 绩效指标的选取笔者以会计指标为基础,在具体选取指标的时候是基于以下考虑的:①体现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②体现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③体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运营能力;④体现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
共选出11个指标,即偿债能力(X1资产负债比率、X2股东权益比率、X3流动比率、X4速动比率)、赢利能力(X5净资产收益率、X6每股收益)、资产运营能力(X7应收账款周转率、X8总资产周转率)、成长能力(X9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0净资产增长率、X11总资产增长率)。
2.2 利用因子分析得出综合绩效指标本文采用SPSS13.0计算得到KMO统计量为0.652,Bartlett s Test of Sphericity 统计量为614.018,p 值为0. 000< 0. 001。
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并且提取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2%,因此可以尝试因子分析方法。
为了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司业绩水平,本文对原模型中11个因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4个公共因子FY1(偿债能力因子)、FY2(赢利能力因子)、FY3(资产运营能力因子)、FY4(成长能力因子),并以各公共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系数为权数计算得到一个综合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综合绩效(Pre),用于反映公司的业绩水平。
最后,通过计算因子得分为Pre赋值,作为新的因变量(见表1)。
Pre=3.525FY1+1.923FY2+1.890FY3+1.704FY43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回归检验3.1 变量定义本研究在回归阶段所用变量主要包括独立变量(被解释变量)、股权变量(解释变量)。
(1)被解释变量即公司业绩指标,包括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业绩指标Per偿债能力因子FY1、赢利能力因子FY2、资产运营能力因子FY3、成长能力因子FY4。
(2)解释变量,即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变量,包括:①CR1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份额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②CR5、CR10分别表示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数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和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数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③Herfindahl指数H10即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持股平方和,用来衡量股权集中的程度。
该指数反映的股权集中程度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由于马太效应而加大,即大的越大,小的越小,因此可以显示大股东之间股权分布的均衡情况。
3.2 模型构建以公司绩效相关指标作为因变量,而以公司股权集中度相关变量作为自变量,拟构造回归方程如下:模型一:Pre=a1+b1CR1+c1CR5+d1CR10+e1H10模型二:FY1(偿债能力因子)=a2+b2CR1+c2CR5+d2CR10+e2H10模型三:FY2(赢利能力因子)=a3+b3CR1+c3 CR5+d3 CR10+e3 H10模型四:FY3(资产运营能力因子)=a4+b4CR1+c4 CR5+d4 CR10+e4 H10模型五:FY4(成长能力因子)=a5+b5CR1+c5 CR5+d5 CR10+e5 H10其中a i 代表各方程常数项,b i、c i、d i、e i为各自方程自变量系数(i=1,2,3,4,5)。
3.3 回归检验结果本文使用SPSS13.0软件对河南省2008年34家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进行处理(见表2)。
可以看出,通过SPSS中Backward方法处理剔除掉未能通过F检验的CR5、H10,用Pre作为公司绩效变量得出的回归方程表现出极强的显著性(p=0.001<0.05),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这表明公司绩效与控股权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但CR1的系数为-0.197,与公司综合绩效负相关。
这说明河南省上市公司持股量集中的第一大股东对公司绩效的提高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还会起到不小的抑制作用。
究其原因大致有二:第一,从控股模式上来看,在股权缺乏制衡的控股模式下,伴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公司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来实现盈余管理的利润操纵的概率相应提升,进而使得公司实际经营绩效发生偏差而非实现帕累托改进。
第二,从控股性质来看,河南省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属于国有上市公司,37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2家是民营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比例超过2/3。
如果进一步考察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所有制性质与公司的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第一大股东为非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明显好于第一大股东为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
另外CR10的系数为0.166,与公司综合绩效正相关。
说明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在总体上有利于经营激励、收购兼并、代理权竞争、监督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导师制的作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
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
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
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
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
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
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
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
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
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
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