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生物学溶酶体

细胞生物学溶酶体

9、4溶酶体(l y s o s o me)溶酶体就是动物细胞中一种膜结合细胞器,含有多种水解酶类,在细胞内起消化与保护作用,可与吞噬泡或胞饮泡结合,消化与利用其中的物质。

也可以消化自身细胞破损的细胞器或残片,有利于细胞器的重新组装、成分的更新及废物的消除。

9、4、1溶酶体的形态结构■溶酶体的形态溶酶体就是一种异质性(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的细胞器,不同来源的溶酶体形态、大小,甚至所含有酶的种类都有很大的不同。

溶酶体呈小球状,大小变化很大,直径一般0、25~0、8μm,最大的可超过1μm,最小的直径只有25~50n m。

图9-36就是肝组织的K u p p e r细胞(肝星形细胞)中不同大小的溶酶体,该细胞主要就是吞噬衰老的红细胞。

图9-36溶酶体的形态大小具吞噬作用的肝K u p p e r细胞中不同大小的溶酶体,图中示出至少10个不同大小的溶酶体。

■溶酶体膜的稳定性溶酶体的外被就是一层单位膜,内部没有任何特殊的结构。

由于溶酶体中含有各种不同的水解酶类,所以溶酶体在生活细胞中必须就是高度稳定的。

溶酶体的稳定性与其膜的结构组成有关:●溶酶体膜中嵌有质子运输泵(H+-AT P a s e),将H+泵入溶酶体内,使溶酶体中的H+浓度比细胞质中高;同时,在溶酶体膜上有C l-离子通道蛋白,可向溶酶体中运输C l-离子,两种运输蛋白作用的结果,就等于向溶酶体中运输了H C l,以此维持溶酶体内部的酸性环境(p H约为4、6~4、8)。

●溶酶体膜含有各种不同酸性的、高度糖基化膜整合蛋白,这些膜整合蛋白的功能可能就是保护溶酶体的膜免遭溶酶体内酶的攻击,有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的降解。

●溶酶体膜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促进了膜结构的稳定。

9、4、2溶酶体的发现与溶酶体的酶类溶酶体内含有50多种酶类,这些酶的最适p H值就是5、0,故均为酸性水解酶(a c i d h yd r o l a s e s)。

图9-37就是典型的溶酶体的大小、所含主要酶类及膜中的V-型质子泵等。

酸性磷酸酶就是溶酶体的标志酶,正就是对这种酶的细胞定位研究导致溶酶体的发现。

图9-37溶酶体的形态、大小、及所含主要酶类示意图■酸性磷酸酶的定位研究与溶酶体的发现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C h r i s t i a n d e D u v e与她的同事在研究亚细胞组分时发现了溶酶体,不过,溶酶体的发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您了解溶酶体的发现过程不?■溶酶体的酶溶酶体的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就是水解酶类,在酸性p H条件下具有最高的活性。

溶酶体的酶包括∶蛋白酶、核酸酶、脂酶、糖苷酶等,主要类型的酶列于表9-8。

表9-8溶酶体的主要酶类酶天然底物酶天然底物磷酸酶类酸性磷酸酶磷酸单脂酸性磷酸二脂酶磷酸二脂■植物溶酶体●圆球体(s p h e ro s o me)就是植物细胞中由一层单位膜包裹的含有细微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为0、5~1μm,内含酸性水解酶,相当于动物细胞的溶酶体。

●植物细胞的液泡(v a c u o l e s)植物细胞的液泡几乎占据了细胞总体积的90%,它含有多种水解酶类,并具有与动物细胞的溶酶体酶的类似的功能。

液泡膜上具有H+-A T P a s e,能够将H+运输到液泡中,同时在液泡膜上还有一些运输蛋白,帮助液泡行使一些特殊的功能(图9-38)。

图9-38植物液泡膜的运输系统及液泡内离子与蔗糖浓度梯度的建立液泡膜含有两种类型的质子泵:V-型H+-AT P a s e与单向焦磷酸水解质子泵。

这两种泵可以维持液泡中低p H,并建立正电动势,促使C l-与N O3-从离子通道蛋白进入液泡。

通过H+质子梯度的力,促使N a+、C a2+与蔗糖从胞质溶胶运入液泡。

9、4、3溶酶体的类型由于溶酶体在形态上的多样性与异质性,曾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溶酶体。

根据溶酶体处于完成其生理功能的不同阶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初级溶酶体(p r i ma r y l y s o s o me)此类溶酶体就是刚刚从反面高尔基体形成的小囊泡,仅含有水解酶类,但无作用底物,外面只有一层单位膜,其中的酶处于非活性状态。

■次级溶酶体(s e c o n d a r y l y s o s o me)此类溶酶体中含有水解酶与相应的底物,就是一种将要或正在进行消化作用的溶酶体。

根据所消化的物质来源不同,分为自噬性溶酶体、异噬性溶酶体。

●自噬性溶酶体(a u t o l ys o s o me)就是一种自体吞噬泡,作用底物就是内源性的,即细胞内的蜕变、破损的某些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

这种溶酶体广泛存在于正常的细胞内,在细胞内起“清道夫”作用。

●异噬性溶酶体(h e t e r o l y s o s o me)又称异体吞噬泡,它的作用底物就是外源性的,即细胞经吞噬、胞饮作用所摄入的胞外物质。

异噬性溶酶体实际上就是初级溶酶体同内吞泡融合后形成的。

9、4、4溶酶体的功能溶酶体的主要功能就是消化作用(图9-39)。

其消化底物的来源有三种途径:①自体吞噬(a u t o p h a g y),吞噬的就是细胞内原有的物质;②通过吞噬形成的吞噬体(p h a g o s o me)提供的有害物质;③通过内吞作用(e n d o c yt o s i s)提供的营养物质。

由于吞噬作用与内吞作用提供的被消化的物质都就是来自细胞外,又将这两种来源的物质消化作用统称为异体吞噬(h e t e r o p h a g y)。

图9-39溶酶体的类型及在细胞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图中简示了溶酶体的四种消化作用:A、吞噬作用;B自噬作用;C、自溶作用;D、细胞外消化作用。

■吞噬作用(p h a g o c y t o s i s)外来的有害物质被吞入细胞后,即形成由膜包裹的吞噬小体(p h a g o s o me),初级溶酶体很快同吞噬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此时溶酶体中的底物就是从细胞外摄取的,故为异噬性的溶酶体,在异噬性的溶酶体中吞噬物被酶水解(图9-40)。

图9-40吞噬作用吞噬作用的第一阶段就是细胞质膜上的受体与细菌结合,然后将被感染的细菌包裹起来形成吞噬体,接着就是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通过溶酶体酶的作用将被吞噬的细菌降解。

●吞噬细胞多细胞的动物具有专门的吞噬细胞,即巨噬细胞(m a c r o p h a g e s)与中性粒细胞(n e u t r o p h i l s)担任机体中的保护防御任务。

吞噬作用也就是细胞获取营养的一种方式,细胞通过内吞作用将一些营养物质包进内吞体,最后与溶酶体融合,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将吞进的营养物质消化形成可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用于合成代谢。

吞噬作用也包括对衰老的、进入编程死亡的细胞的吞噬。

■自噬作用(a u t o p h a g y)自噬作用主要就是清除降解细胞内受损伤的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以及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等(图9-41)。

图9-41自噬作用电镜照片所示就是衰老的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被包裹在一个双层膜结构中,该膜来自于内质网。

被E R膜包裹而成的自噬体将会与溶酶体融合,进而被溶酶体酶降解。

●自噬作用的意义自噬作用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吞噬过程被吞噬的细胞器与生物大分子先要被内质网的膜包裹起来形成自噬泡(a u t o p h a g i c v a c u o l e,图9-42),然后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即自噬性的溶酶体,融合后的底物被溶酶体酶消化。

图9-42自体吞噬泡形成的机制内质网形成一个双膜的杯形结构(a,b),衰老的细胞器(线粒体)从杯口进入(c),然后封口(d),形成双膜的小泡。

小泡与成熟的溶酶体融合(e),或与来自溶酶体分泌小泡融合(f),溶酶体的酶降解融合泡中的底物(g)。

■自溶作用(a u t o l y s i s)自溶作用就是细胞的自我毁灭(c e l l u l a r s e l f-d e s t r u c t i o n),即溶酶体将酶释放出来将自身细胞降解。

在正常情况下,溶酶体的膜就是十分稳定的,不会对细胞自身造成伤害。

如果细胞受到严重损伤,造成溶酶体破裂,那么细胞就会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被降解,如某些红细胞常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过程中,自溶对于形态建成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外的消化作用(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d i g e s t i o n)溶酶体除了在细胞内具有消化作用外,也可以将水解酶释放到细胞外消化细胞外物质。

如精子头部的顶端质膜下方有一膜包裹的囊状结构,称为顶体(a c r o s o me),就是一种特殊的溶酶体,在受精过程中,通过顶体反应,将顶体中的溶酶体的酶释放到细胞外(图9-43),消化卵外膜滤泡细胞,使精子抵达卵子质膜,卵子与精子的细胞质膜相互融合,达到受精的目的。

图9-43顶体反应(a)海胆精子前端的顶体,正好位于细胞核的前面;(b)当精子的质膜与卵细胞周围物质接触时,精子释放出顶体中溶酶体的酶,消化卵细胞外的物质,使精子得以与卵细胞接触。

9、4、5溶酶体的生物发生溶酶体的形成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与内体等。

比较清楚的就是甘露糖-6-磷酸途径(ma n n o s e 6-p h o s p h a t e s o r t i n g p a t h wa y):溶酶体的酶类在内质网上起始合成,跨膜进入内质网的腔,在顺面高尔基体带上甘露糖6-磷酸标记后在高尔基体反面网络形成溶酶体分泌小泡,最后还要通过脱磷酸才成为成熟的溶酶体(图9-44)。

图9-44溶酶体的酶寻靶过程、涉及的细胞器及机理大多数溶酶体的酶在寡糖链上含有甘露糖,在顺面高尔基网络转变成甘露糖-6-磷酸。

新形成的溶酶体的酶通过高尔基复合体,在高尔基体反面网络与膜受体结合后被包进溶酶体分泌小泡,通过出芽形成自由的分泌泡。

通过H+-质子泵调节溶酶体分泌小泡中的p H,使溶酶体的酶同受体脱离,受体再循环,溶酶体酶脱磷酸后成为成熟的初级溶酶体。

■溶酶体酶蛋白的M6P标记研究发现,溶酶体的酶上都有一个特殊的标记∶6-磷酸甘露糖(m a n n o s e6-p h o s p h a t e,M6P)。

这一标记就是溶酶体酶合成后在粗面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通过糖基化与磷酸化添加上去的。

●糖基化溶酶体酶蛋白在膜旁核糖体上合成,进入内质网后进行N-连接糖基化,经加工后形成带有8个甘露糖残基与2个N-乙酰葡萄糖胺残基的糖蛋白转运到高尔基体。

●信号斑(s i g n a l p a t c h)信号斑就是溶酶体酶蛋白多肽形成的一个特殊的三维结构,它就是由三段信号序列构成的,可被磷酸转移酶特异性识别(图9-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