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教案
教学重点 对美食随笔取材的把握。
教学难点 品味汪曾祺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又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资源 准备
导学案
教学情境 创设
更新、补 充、删节的
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知识 点或技能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二、整体感知 课文
从汪曾祺《多年 提问: 说说对《多年父子成兄 父子成兄弟》 导 弟》中印象深刻的事情。 入
美
味,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在平 1. ①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
淡的叙述镇南关表现生活气
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
息的?
临行前称了二斤白糖,说她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分析:既写了食物的滋味, 也写了生活的滋味; 既
有温情,也有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②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 曾跟几个贵州同学
1. “五”是个虚数,在这里指多种味道。 “五味”
是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有文化韵味。
2. 作者写每种味道, 用了哪些 2. 六种味道的取材见附表
材料,试举例说明。
提炼:菜肴、小吃、风俗、人和事等。
活动二:如何体 1. 作者写的五味不仅是饮食 现 饮 食 文 化 之 中的五味,更是人生中的五
自读、讨论、明确 : 回答预设:
谈谈这篇散文的主题。 介绍汪曾祺散 文特点,引入本 介绍汪曾祺散文特点 文。
1. 理清文章思 路;
2. 归纳主题思 想和写作特
引导学生爱快速浏览课文的 基础上,整理文章写作思路, 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回答预设: 父亲多才多艺、 父亲给自己写情书出主意、 对儿子 带“反革命”儿子回家的态度等。 文章叙写了两代父子之间相处, 反映了汪氏家庭民 主和谐的父子关系。 汪曾祺散文平淡闲适, 流露出一种乐观精神, 受明 代小品文影响很深。 取材于日常小事, 但能反映中 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快速浏览课文 讨论,明确。 回答预设: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 1-7 ) 介绍酸味。第二部分
信息技术
色。
(8-11 )介绍甜味。第三部分( 11-17 )介绍苦味。
第三部分( 18-20 )介绍辣味。第五部分( 21-22 )
介绍咸味。
第六部分( 23-29 )介绍臭味。
文章主题:作者借助人们熟知的酸、甜、苦、辣、
咸、臭等六味, 饶有兴趣地介绍了全国各地食物的
味道,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民俗画卷,
味道 甜
菜名 苣荬菜
则尔根
产地 北方 贵州
味道 苦
菜名 牛肉粉 涮涮辣 麻辣烫
菜名 咸菜
咸鱼
菜名 臭豆腐 苋菜秸子 臭豆腐乳
产地 越南 云南 四川
产地 浙江 浙江
产地 湖南长沙 江苏、湖南 北京
味道 辣
味道 咸
味道 臭
课外作业
(一)课后练习题 1、2、3 (二)继续完成一点通学案课后检测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际上课时间
班第
周(
月
日,星期
)第
课
各种味道选材
菜名 酸菜 酸菜白肉火锅 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酸笋 酸饭
菜名 炒鳝糊 夹沙肉 芋头扣肉
番薯糖水
产地 雁北 辽宁 北京 福建、广西 延庆
味 酸
产地 无锡 四川 广西 广东
提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相关 段落,朗读并评点语言特色。
完 成 课 后 检 测 评讲练习 单阅读理解第 一题
臭味,竟然比中国的臭豆腐差远了, 足见作者的风 趣。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来这种臭堪称世界之最了。 有生活气息:做臭菜的情景、小贩沿街叫卖情景。 做臭菜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引起 读者联想,勾起了强烈的食欲。 朗读、评点 回答预设: 第一, 取材于生活中的琐细小事, 写得 有滋有味, 妙趣横生。 比如对五味的爱好, 山西人 爱吃酸, 四川人爱吃辣, 广东人爱吃甜, 这些我们 都知道,但到了作者笔下,就化为写作的素材。 第二,语言朴实平淡,雅致而含蓄。 第三,本文民俗文化内涵丰富。 文中作者饶有兴趣 地介绍了全国各地食物的味道, 地域不同, 民俗不 同,食物的味道也不同。 完成练习,参与讨论
课题名称
五味
授课课时
第一、二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摘录文章的精彩段落,加深多课文的理解; 2. 了解饮食文化随笔的行文特点,感受课文所散发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3. 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使用“圈点和摘记”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祖国四方美食的同时,领略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
分析:把饮食口味与人生的回忆紧密连在一起: 如
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自得其乐,真是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 为什么汪老笔下的“臭味” 2. 有趣 有味 有生活气息
能写得盖过其它味道, 请举例 有趣: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臭豆腐竟然引发了最高领
说明。
导人的最高指示,实在令人捧腹。
揭示了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饱含生活的满足
感和对民生的关怀。
写作特色: 1. 取材于生活中的琐细小事, 写得有滋
有味,妙趣横生。 2. 语言涵丰富。
三、研读段落, 活动一:研究文 1. 作者明明写了六种味道, 为 讨论明确:
深入文本
章的取材
什么取名叫五味?
一个同志听从老婆嘱咐,千方百计带了一点臭豆
腐,却引起一车厢人的强烈抗议,这该有多臭呀!
这些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
有味: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 (干酪),洋人
多闻之掩鼻, 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 比臭豆腐
差远了。
干酪—— cheese,翻译成“气死”,气死美国人的
四、课堂检测
活动三:评点课 文片段,说说语 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