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大萧条及电影

~经济大萧条及电影


卓别林代表作——《摩登时代》
表现了大机器时代小人物的命运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
神病院,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艰
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影片的结尾则是
常见的“黎明曙光”,代表了好莱坞的一般模式,更被中国早期影片奉为经典。本片是
•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为了满足他
们这种特殊的需求,好莱坞也在影片类型和内容上进行了改进。例如华纳兄弟公司1932出 品的《逃亡》,因真实地描写了经济危机时期人们的困境,其票房就获得了巨大成功。从 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危机也成了好莱坞的巨大动力,给电影界提供了无穷的灵感,而好莱 坞的繁荣也造就了一大批经典影片和众多明星。提起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很多影片,观 众至今仍津津乐道,例如《一夜风流》、《小妇人》、《乱世佳人》、《蝴蝶梦》等,都 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众多的电影明星涌现出来,他们主演的影片对于鼓 舞那个时代的美国民众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最后夏尔洛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
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了示威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
命运。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所以为了进监狱,夏尔洛不惜主动替人
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去,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
能使大萧条中的人们忘记伤痛的电影还有动画片。无论是《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 老鼠》还是花费近200万美元的第一部动画大片《白雪公主》,都在无数成年人的笑声中创 造着奇迹。或许当时的人们只有在虚构的动物王国或童话世界中,才能彻底忘却现实的痛苦, 支撑着光明来临的那一刻。
银幕上的一匹马成为励志英雄
当然,大萧条时期的好莱坞并非一味地逃避现实,麻醉人们的心灵,当时曾有不少激励人 们战胜困难的影片诞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赛马传说》了。令人感慨的是,这部影片的主 角并不是危机中的人类,而是一匹先天残疾的马。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歌舞片的雏形,它融合了早期的杂耍表演和轻歌剧。 1929年米高梅的《百老汇的旋律》开创了歌舞片的经典模式:歌舞与 “后台次情节”(backstage subplot) 平行穿插,歌声与舞蹈直接与故事冲突有关,驱动情节的发展,并最终在高潮歌舞表演中解决矛盾冲突。 1933年华纳公司拍摄了《第42街》和《1933年的淘金客》标志着歌舞片开始走向成熟。它们出自百老汇 歌舞编演巴斯比伯克利的手笔,带给人们一场新鲜的视听体验。在《淘金女郎》的开场.舞蹈女郎们穿着 巨大的做成金币模样的道具服装边舞边唱的场面给人以极强的视觉震撼,但谁又能想到这群畅游在金币中 的姑娘都是失业女郎。《第42街》以舞台背后 的故事为内容,情节与类型化制作已极为熟稔,洋溢着轻 快、优雅的生活情趣,舞动的女郎组成了花团锦簇的图案,该片对其顶部摄影带来的万花筒式的壮观场面 都赋予了歌舞片一种“奇观”式的绚丽,类似的场面在50年代掀起好莱坞歌舞片盛世的《出水芙蓉》中 依然延续。一时间,票房的成功刺激各大制片厂纷纷效仿,歌舞片生产盛况空前,如《礼帽》(1935 年)、《欢乐时光》(1936年)、《随我婆娑》(1936年)、《歌舞大王齐格菲》(1936年)等梦幻般 的轻歌曼舞安抚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民众的沮丧情绪。
1929~1933经济大萧条及美国电 影文化产业繁荣浅谈
世界的电影中心
好莱坞所在地——好莱坞山
好莱坞的标志——环球电影公司
经济危机给好莱坞巨大动力
• 因为这场经济灾难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美国人的精神,人们才需要在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 巧合的是,由于技术的发展,本来就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业尤其得到青睐。就在1929年 经济危机发生时,有声电影出现了,随即便吸引了无数观众涌向影院观看这种新奇的玩意 儿。当时,著名的米高梅公司曾在广告中宣传说自己的电影“会说话、会唱歌”。没过多 久,彩色电影的出现又进一步激起了观众们的好奇心。即使很多人都遭受到失业、破产, 不得不排队领取政府的救济,但为了看一场新电影,许多观众宁愿从自己干瘪的钱包中拿 出仅有的几个硬币去排队买票。据统计,到1939年时,全美国1.5万家电影院的票房收入增 长到了将近7亿美元,平均每个家庭居然达每年25美元。另一方面,拍摄电影所耗费的资金 也越来越多,由于大萧条时期所特有的诸多因素,美国好莱坞开始形成一整套影片的生产 模式和公司体制。经过一系列整合,好莱坞终于出现了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米高梅、 华纳兄弟以及环球、哥伦比亚等著名电影公司。

现实生活虽然困苦,但要怀抱希望的去生活。是而,影片结尾之处夏尔洛示意女孩
改变一脸严肃的神情,满怀期望与喜悦的和他去寻找新的生活。
《摩登时代》的影片效应
• 1936年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当时正置世界经济危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 工人普遍失业,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 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影片,亦可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压榨无 产阶级工人。
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他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决定用电影 的形象语言来呐喊。1935年,电影已进入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 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于是他只在片中加入配乐和少许音响就上映了。影片辛辣犀利的 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招致国际资本势力 的群起反击。卓别林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 活画像。
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
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
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
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
电影慰藉美国人心 好莱坞借大萧条迎来黄金时期
相比于卓别林,童星秀兰•邓波儿的成名无疑更加体现了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偏好。秀兰• 邓波儿出生于1928年,10岁时,她已经是美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1939年,她的片酬已 超过12万美元,另外还有20万美元红利,而当时的票价只有15美分。秀兰•邓波儿的天赋固 然重要,但那个时代人们对歌舞片的特殊爱好也成就了她。实际上,在20世纪20年代末,歌 舞片刚刚兴盛没几个月已开始走下坡路,然而大萧条却改变了这种类型影片的命运,使其再 度成为观众的崇儿。以至于后来有人评价说秀兰•邓波儿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国人的忧愁,而罗 斯福总统也曾称其为“微笑天使”。
1938年的新年前夜,美国的年度十大新闻人物榜出炉,共有九人上榜,其中包括美国总 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和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而与他们并列 的居然还有一匹名叫“海洋饼干”的马。1936年,驯马师汤姆•史密斯买下了一匹名叫“海洋 饼干”的3岁纯种马,它身材矮小,膝盖突出又不对称,而且还不够直。尽管战绩奇差无比, 史密斯还是看出了这匹马的独特之处。在史密斯的调教下,其貌不扬的“海洋饼干”发生了 质变。1937年,他们在十场重要的彩金赛中大获全胜,年收入达到14.4万美元,比最赚钱的 赛马在全盛时期赚得还多。1938年11月1日,“海洋饼干”与另一匹奖金马王“战将”的比 赛更是吸引了全美国人的眼球,就连没看过赛马的人也关注了比赛,最终“海洋饼干”当选 了年度风云赛马。1939年2月,在一次事故中,“海洋饼干”左前腿悬韧带破裂,然而在次 年的“圣安妮塔大赛”中,它竟拖着伤腿打破世界纪录,最终赢取了10万美元奖金。此后, 这匹一身伤病的马仍一直坚持参赛,直到年老退役。
很快,这个发生在大萧条期间的感人故事被搬上银幕。影片中,几个主人公都是挣扎在 大萧条中的小人物,“海洋饼干”也只是一匹被人当作残次品的老赛马,但是它不服输的天 性与顽强的斗志却没有因此泯灭,并在三个新主人的努力下激发出巨大潜能,最终在比赛中 大放异彩。据说看完这部影片后,无数美国人为之热血沸腾,决心在逆境中顽强奋斗。可以 说,一匹普通的马成为了动物版的励志英雄,它的奇迹激发了无数处于焦虑和恐慌中的美国 人。2003年这个故事被好莱坞再次搬上银幕,取名为《奔腾年代》。
卓别林和秀兰•邓波儿让美国人忘记伤痛
面对大萧条时期各种令人绝望的境况,人们前往电影院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寻找短暂的 快乐,图在虚拟世界里忘记现实的伤痛,这一需求首先便催生了喜剧片和歌舞片的繁荣。
大萧条之前,好莱坞原本流行的是音乐剧,但在经济危机后,喜剧电影却迅速崛起,查 理•卓别林、马克斯兄弟等喜剧明星更是受到人们的狂热欢迎,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标志。 1931年,卓别林拍摄了他第一部带有音乐和声音效果的影片《城市之光》,该片简短地触及 了对失业的讽刺。5年后,他又拍摄了经典之作《摩登时代》,该片反映了美国经济萧条时期 一些重要的问题,它通过主角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 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
世界电影喜剧大师——卓别林
个人简介:
姓名: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 (Charlie Chaplin)
出卒日期: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 月25日
生于:英国伦敦 卒于:瑞士科西耶 昵称:查理 职业: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 头衔:不列颠帝国勋章佩戴者,AFI百
年百大明星”之一 代表作:《摩登时代》、《淘金记》、 《大独裁者》、《城市之光》等
整整70年后,如今的美国再度成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发源地,不知电影能否再次成为特殊 年代的心灵偏方。著名导演吕克•贝松不久前的一番话颇值得深思:“当我们意志消沉时,这 些轻松的电影,就像是解忧的阿司匹林,让我们再一次感觉良好。”
精神“午餐肉”:解析美国大萧条 时的热门电影类型
一、歌舞片:恰如午餐肉
实际上,在20世纪20年代末,歌舞片刚刚兴盛没几个月已开始走下坡路,然而大萧条却挽救了这种 类型影片的命运,使其再度成为观众的宠儿。究其原因,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忘忧消愁的庇护之所,理查 德·戴尔就认为歌舞片的实质就是逃避现实和满足愿望的乌托邦形式。歌舞片里豪奢的布景、俊男美女的 歌唱跳舞与明媚的爱情使观众能沉醉其中而忘掉现实生活中的苦恼。这种需求颇像彼时的一种流行食品— —罐头午餐肉,经济衰退中的人们买不起肉,商家就推出这种用肉和添加物,像马铃薯、玉米汁、豆类, 混合一起的罐装肉,取名午餐肉。它比牛肉、猪肉便宜,而且是熟的,打开就能吃。歌舞片正是这一类的 精神食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