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误用问题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有着丰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内涵,加之其凝练、固定的形式以及和谐的韵律,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然而,由于成语的言简意赅以及其绝大多数源自于古代文化典籍或诗词歌赋,比较难懂,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所误用。
“成语之妙,在于运用”,如果运用不当,就很容易弄巧成拙。
现今将成语被误用的几种情况列出如下: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生僻语素),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容易望文生义。
例如“如坐春风”比喻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到亲切的教诲。
有人附会为温暖如春。
在“外面风吹雨打寒气逼人,屋里宾主谈欢如坐春风”(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6月13日)这句话中,“如坐春风”与“寒气逼人”对举,显系望文生义。
再如“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加一句话。
“赞”是参与、加入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赞”的常用义是称赞,因此这条成语很容易被误解为没有一句称赞的话。
2008年2月14日《南方都市报》有一句话:“对于甘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提倡的手纺手织,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
”此处显然误用。
又如“万人空巷”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
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哄动一时的情景。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典型的错误用法:某某影视剧的播出造成了万人空巷,大家都在电视机器前等待收看它。
(二)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具有特定的使用对象,这是由成语的出处、意义和长期使用的习惯决定的,只能严格遵守而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必然造成误用。
例如“豆蔻年华”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作为成语固然不必拘泥于这个年龄段,但绝不能相差太大。
有人把它用于二十多岁的青年妇女,甚至用于男性,显然是用错了对象。
再如“相敬如宾”只用于夫妻之间,形容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像对待宾客一样,《心理辅导》2002年第3期有一篇题为《与“麻烦同志”周旋到底》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 “变色龙”的眼睛十分锐利,善于察言观色,特别是对上司的喜怒哀乐更是感兴趣。
他们善于打点关系,可能利用吹捧,送小礼物,跑腿等小事情建立与上司的良好关系。
对待这种人只要相敬如宾就好,不必特意去结交他们。
此处明显为对象误用。
又如“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人老珠黄”只能用于女性等等。
(三)褒贬颠倒
有些成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必须准确把握、恰当运用。
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都是使用成语时常见的错误。
例如“狼奔豕突”,意思是像狼和猪一样东奔西窜,比喻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或仓皇逃窜,是一条感情色彩十分鲜明的贬义成语。
有些人把它同“东奔西跑”、“左冲右突”之类的成语混为一谈,例如说“让人误以为那时尚在毛儿盖一带狼奔豕突的毛泽东等人发布了这个宣言(按,指《八一宣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12
月16日),便近于荒唐了。
再如“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为褒义。
误用:现实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
又如“书记、市长严令当地公安机关限期破案,公安倾巢出动,设卡排查,当夜就抓获小偷,钱包如数追回”,“倾巢出动”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或指全部出动,表示极强的贬义色彩。
此处用法就极不恰当。
(四)语境不合
成语使用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和逻辑,语境不合便会造成误用。
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学子”是指众多学生,例句中虽有“学子”条件,却不具备“莘莘”(众多)条件,所以不符合语境。
又如《小水龙头的创意大手笔》一文谈到了一年一度的上海厨卫展,第一段中说到了该展览的国际地位:“一年一度的上海厨卫展16年来亘古不变的开场词是‘盛大的’、‘隆重的’,今年,它的地位被提高至与法兰克福厨卫展、米兰厨卫展齐名的‘全世瞩目的’。
”一个只有16年历史的展览,其开场词多年来一成不变,没有创意,这完全
可能。
但说它是“亘古不变”,却不合逻辑。
“亘古不变”,就是说一个事物、一个现象自古至今从来没有变化过,如“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
讲
究“厨卫”装饰,举办“厨卫展”是现代人的追求,没听说过古人有什么厨卫展。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
上述文章中所说的上海厨卫
展的历史是16年,显然不属于古代,更谈不上什么横贯古代。
(五)谦敬错位
汉语中谦辞和敬辞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不能随意混用。
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用“家父”代替“令尊”尊称对方父亲的笑话,类似的现象在成语应用中也不罕见。
例如“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缩略语,借指穷苦人家的房屋或穷苦人家。
称自己的家为“蓬荜”是谦虚,称对方或别人的家为“蓬荜”就近乎侮辱了。
所以“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说别人的到来或题赠给自己家增添了光辉,而不能说自己给对方的家或一个人使另一个人的家增添了光辉。
再如“信笔涂鸦”形容书画幼稚拙劣或胡乱写作,常用作自谦之辞,不能用来形容别人,更不能用来赞扬别人。
有人竟然把“信笔涂鸦”用在梵高、托尔斯泰这样的大师身上,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又如“鼎力相助”通常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自己,也可以用来叙述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唯独不能用来表示自己帮助别人。
某省2010年8月12日在致邻省的慰问信中说,“如有需要,我省将全力以赴,鼎力相助”,显然也犯了谦敬错位的错误。
(六)表意重复
成语中已经包含的意思,使用时一般就不必重复了,否则容易叠床架屋。
例如“芸芸众生”意思是为数众多的普通人,本身就包含了“众多”和“普通人”两个意思。
因此,不能再用“众多”“广大”之类的形容词和表示多数的数量词修饰,也不能再接受“普通”的修饰或用来修饰“普通人”。
再如“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要笑,其中的“忍俊”就是忍笑。
因此“忍俊不禁地笑了”,“忍俊不禁的笑声”之类,都是叠床架屋的说法。
又如“星罗棋布”中的“罗”和“布”就是罗列、分布,因此不能再说“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完璧归赵”本身就包含了原物(“璧”)和原主(“赵”),使用时一般不必再重复原物或原主,更不能把原物或原主当成“完璧归赵”
的宾语或补语。
(七)互相混淆
例如“一言九鼎”与“一诺千金”。
“几千年来,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的道德信念。
而现在诚信缺失事件频发,很重要的原因是执法不严,同时缺乏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
”(人民政协报.2012年3月26日)这里,明显把“一言九鼎”的意思与“一诺千金”混为一谈。
而“一言九鼎”是形容说话极有分量,“九鼎”是古代国家的传国宝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比喻力量重,而“一诺千金”形容说话算话,所许诺言信实可靠。
两者大不相同。
再如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10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莫言获奖名至实归”的新闻稿,到底是“名至实归”还是“实至名归”? “实”,指实际的成就或成绩,“名”,指声誉,一定是先做出了实际的成绩才会得到应有的声誉,所以应该是“实至名归”,而“名至实归”一词,《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均未收录。
又如“无可非议”是说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表示言论行动合情合理,并无错误;“无可厚非”是说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的(厚:重、过分),表示虽有缺点,但可以原谅。
二者只有一字之差,极易混淆,就连有的成语词典也把它们处理成互见条目。
“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不以为意”意思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不加重视。
这两条形近成语也常常被人混为一谈。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随意更改成语中字词的现象,比如广告语中,
某毛巾广告:巾益求精(应为精益求精);某畜牧业广告:莫失良鸡(应为莫失良机);某自行车广告:乐在骑中(应为乐在其中);某淋浴器广告:随心所浴(因为随心所欲)等等。
这些都属于误用,是错误的,应该禁止使用。
再者,我们也应该看到成语意义的新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六版)于2012年7月15日出版发行,对一些成语的意义进行了增补。
例如“空穴来风”一词,原来指消息和传言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在增补了意义,现多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又增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感同身受”意为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了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增补意义,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这些增补的释义在过去都是错误的,这些变化值得注意。
总之,我们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切忌人云亦云,对于成语被误用的现象也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我们必须熟记成语才能避免错误。
参考文献:《咬文嚼字》、《语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