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环境描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强化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说环境描写的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小说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力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并力图与高考接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的作用,对情节也有多方面作用。
教学重难点:分析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关键: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
但是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
所以老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分层阅读,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课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大师王国维在品评诗词时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句话用在小说中也同样适合。
小说中的“景语”就是小说三要素中的环境。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去品味它的环境描写,体悟它的“情语。
”请大家诵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环境描写。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初步认识。
1.明晰概念及分类: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例如:《老人与海》中对云块、海岸、小山、和海水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的描写。
例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等级森严的格局的描写。
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
(板书:风雪)
2.快速浏览课文,用红笔勾画出描述风雪的语句并指出它的描写角度。
(1)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③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三句是直接刻画风雪,也就是正面描写。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②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③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④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四句是侧面描写,再具体点说,是通过人物周围的环境衬托风雪。
风大,所以草屋被摇撼;雪大,所以草厅被压倒;雪大,所以火种被浸灭;风猛,所以厚重的庙门需要用大石头顶住。
作者虽不直接刻画风雪,却给人风猛雪大的印象。
①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
吃?”
②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
③……(林冲)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
④……(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
这四句也是侧面描写,但又与前四句不同。
林冲在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这是通过人物感觉暗写风雪。
风雪大,天气寒,所以小火无法御寒。
“飞也似奔”“把身上雪都抖了”“早有五分湿了”“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作者在人物感觉中又加入了人物动作,虽不直接刻画风雪,却处处不忘风雪。
文中对风雪的刻画简练,手法多变。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板书:正面侧面)
三、仔细品读,深入探究。
1.我刚刚分析了侧面描写的风雪:风猛雪大。
请大家思考:正面描写的风雪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
直接从正面描写风雪: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③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正面描写的风雪同样风猛雪大。
同时(作用):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营造了一个苍茫、凄冷的场景,茫茫天地之间,仿佛只余林冲一人,只有他在苦苦挣扎,委曲求全,却依然全无活路,只能拔刀而起,怒杀仇敌。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为林冲手刃仇敌渲染出苍茫悲壮的氛围,烘托出林冲孤独悲壮的英雄形象(板书:渲染氛围、烘托人物)
2.【探究】以下描写风雪的句子散落在文本中并不显眼,那么这些句子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以组为单位,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
①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②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
③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④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⑤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我们的意见非常一致:不能去掉。
确实,文中描绘风雪的笔墨虽不多,但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
正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石头顶住大门;也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才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
当陆谦等人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
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
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悲壮的气氛,风雪烘托着人物剧烈变化的性格和命运。
风霜雪雨总关情,由此可见,作品的景物描写确实是非常精彩而传神的。
四、课堂练习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这处描写的意义或作用是()
A.有象征意义:当时的社会正如这草厅,动荡、腐朽、行将崩塌。
B.有象征意义:林冲的命运如同这草厅,被黑暗的腐朽的恶势力压得走投无路。
C.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市井沽酒驱寒,然后到山神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D.有衬托作用:草屋的破漏、动荡,衬托了林冲的动荡的、矛盾的、不佳的心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风雪的描写。
文中的风雪描写极具“神韵”,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用心品味。
六、课后作业
分析宋词柳永的《雨霖铃》前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环境描写
正面渲染氛围
风雪烘托人物
侧面推动情节[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