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介绍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介绍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介绍
重阳节,又叫“踏秋”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呢?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习俗;;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

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

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

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
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

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

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

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

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重阳节习俗;;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

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

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

《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

《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

赏菊以畅秋志。

”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

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

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

”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等。

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

《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

”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
游乐一番。

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

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

在民间,早期以登阜城门外五塔寺和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八大处等为多。

据《燕京岁时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

”重阳节习俗;;饮菊酒
古时重阳节,饮菊花酒之俗,汉代已经存在,《西京杂记》即载有此事。

据说古代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

在重阳时节,采下初开的菊花和青翠的枝叶,与黍米和在一起酿酒,酿成后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阳食用。

《梦粱录》则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年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九之厄。

”俗说饮菊花酒可以令人长寿。

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

重阳佳节,在登高赏菊之余,饮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

重阳节习俗;;吃糕
重阳节吃糕,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时节令食品。

历史上重阳糕经历了多次变革:汉朝时叫“蓬饵”;唐朝时叫“麻葛糕”和“米锦糕”;宋时叫“菊花糕”、“重阳糕”;清朝时则叫“花糕”。

从民俗意义上看,“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万事皆高”之说。

重阳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意义独特。

据史籍载,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也被用于馈赠,颇具礼俗意义。

《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重
阳节花糕极胜。

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识。

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

重阳节习俗;;插茱萸
古代重阳节插茱萸之俗风行。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

其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等功用。

古人把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称“辟邪翁”。

每逢重阳节人人都要佩带。

这种习俗在汉代就已出现。

《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记载。

到唐代流行甚广,被大量写进诗文中。

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万楚的《茱萸女》也写道:“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

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妹。

插枝着高髻,结子置长裙。

”宋代,插茱萸之俗不如以前盛行。

宋代以后,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开始衰微,而直接作药用,在明清时,又用袋装茱萸以避毒害。

如今,插茱萸的习俗已不传行。

重阳节习俗;;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
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介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