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归因分析时间:2010-4-28 来源:现状扫描这是刊登在《大学生》杂志上的一则真实事情:武汉某铁路客运售票处,数十名举着小册子的人空前紧密地在售票窗口前挤作一团,每从最前沿挤出一人,这个被严重挤压变形的“人团”就重新分化组合一番,呼喝之声不绝于耳。
那一张张涨红的脸、扭曲的脸显示着他们正忙于一件特别重大的事,而全然不顾身后一支由男女老少普通百姓排成的队伍。
“是大学生的站出来!”队伍中突然传出一声愤怒的吼声。
“团”中的人惊异的回头望去,却见一位六十开外的老人对他们怒目而视。
发现不是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这怪状的“人团”又毛毛虫似地蠕动起来。
老人愤然离去。
没人知道他在此已等多久,也没人知道他何时才能买到车票。
而在场的人却都知道那“团”人中的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
类似这样的事时有发生,人们明显地感到,今天的大学生,其整体形象就像那“人团”一样,已经扭曲变形。
昔日知书达理、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质朴谦和的读书人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目空一切、粗言秽语、横冲直撞、不懂规矩的“倩女俊男”。
文明教养正远离天之骄子而去。
这与近年来各高校相继出台的各类《文明公约》“相映成辉”:如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园文明“十不”规范》、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的《大学生基础文明道德公约》、清华大学的《清华学生文明公约》以及杭州师范学院《杭师院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等,都对诸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影响正当的学习生活秩序;使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不在教室、图书馆、楼道等公共场所喊叫、喧哗,不讲粗话、脏话;不乱踩草坪,不攀摘树木花卉,不乱泼水、乱倒饭菜;不在黑板、课桌、墙壁以及厕所乱涂画、踩脚印、打球印……”等基础文明行为作了规范。
看着这些大学生文明公约,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起码的做人规矩,难道大学生还不懂么?一些大学生对此也颇有微词:什么“十不”、“八不”,这简直是幼儿园老师对小朋友的要求,要我们大学生来做,这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但是,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大学生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
形形色色的文明公约的出现,正说明高等学校的举动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学生在文明教养方面亟需补课。
归因分析这些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何在呢?归纳起来有四方面:其一,由于近年来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目的影响。
它宣扬以“自我”为中心,宣扬以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为人生目的。
萨特认为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既无客观根据,也无道德规则,并且认为个人的自由必然要排斥他人的自由。
一个人只有完全无视他人时,才是完全自由的。
因此,“他人即地狱”,人与人的关系是冷漠的、讨厌的、互相监视、互相盘算的关系。
抱有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一切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大学生,凡事从个人意愿出发,势必反对规章制度对个人行为的约束。
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可以了,而全然不顾及别人,不顾及公众,自然更加无视于必要的规章制度。
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像文章开头描述的一幕。
但他们却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以提倡个性解放、追求个人利益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个人主义在他们自己的实践中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弊端,正在受到他们自己的批判。
日本的松下公司在员工中推行学习“雷锋精神”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一向标榜人性自由、个性解放的美国人,在他们的中学中开设社区服务课程,拿不到社区服务学分的中学生不能进大学学习,并非常强调“团队精神”,就是我们讲的“集体主义”……也就是说,当西方人回过头来要向东方文明学习以弥补他们的这些缺陷时,我们中间的一部分人[FS:PAGE]却把他们的弊端也当成了宝贝,还奉为真理!其二,拜金主义的人生目的影响。
拜金主义又称金钱拜物教、货币拜物教。
它是一种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念。
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还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金钱依然是考验人们的生活目的和道德水准的试金石。
如宁波一位出租车司机见到了俄罗斯商人遗忘在其车上的巨额外币不主动上缴公司,见到了巨额酬谢金的广告后才归还失主。
围绕司机该不该得酬谢金的问题,不仅发生了一起官司,还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
金钱,尤其是对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拜金主义开始盛行,他们奉行“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的人生哲学,把拥有金钱及其多少作为衡量人生是否具有价值的惟一标志,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的惟一目的,把自己的钱袋当成人生的主宰,把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全都维系在钱袋上。
为了金钱,他们可以不要人性、亲情、家庭,甚至国家。
由于在义利观问题上进入误区,一部分大学生不再追求远大的理想和人格的塑造,而是“一切向钱看”,对于前途,也只是着眼于怎样去找一个可以多挣钱的工作而已,急功近利,讲究实惠,从而也就丧失了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
在这样一种道德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其行为规范必然扭曲。
其三,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影响。
享乐主义宣扬的人生目的就在于追求享乐。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昔勒尼学派认为追求个人肉体感官的快乐就是幸福,就是人生的目的。
我国魏晋时期的《列子杨朱篇》中就宣扬人生应及时行乐,“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久哉?为美食尔,为声色尔”,人生就应尽情享受“墙屋台榭,园与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学者爱尔维修认为,没有一个学者会无私地爱好真理,每个人都把真理看作走向荣誉的道路,把荣誉看作获得金钱的道路,把金钱看作获得生理愉快感受的手段。
这些腐朽落没的观点在一些大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市场,他们视人生为一场游戏、一场梦,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两字,把追求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
持有这种人生目的的人,当然视各种行为规范、文明礼仪为枷锁,不仅不予理睬,还想尽办法来否认之推翻之。
我们的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的这种人生目的势必会对他们产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影响。
凡此种种,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进入现代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也仍然并不局限在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这一方面。
大学生要使自己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必须使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
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其中德是个人服务社会的方向和动力,智是个人服务社会的本领,体是个人服务社会的物质基础,三者缺一不可。
对学生进行道德礼仪教育,培养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并且从小事做起,从日常言行培养起,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够动摇的。
当然,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涉及许多方面的工作,我们这里所讲的大学生文明素质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走出误区对于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也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与基础教育长期只重分数教育有关。
在一段时间里,有不少学校较多地注意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往往以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教学的成败和评定学生的好坏,把“知识”作为评判教育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于是也就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中间尤其是忽视了培养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这样一个至关重[FS:PAGE]要的问题。
这也与目前教育体系缺乏行之有效公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测评手段有关。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缺少与人相处的机会,加上有些家长的过分溺爱,学校又只认分数,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不知道爱别人,同情别人,缺少社会公德心。
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缺乏爱心,心中只有自己,他们在家不思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进入社会后不愿吃苦,不会与人合作,不肯为公共事业牺牲一点儿个人利益。
这样的人组合在一起将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
没有文明的环境,培养不出文明的人。
环境对于一个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一个人置身于干净、整齐、优美的环境之中,他是不忍心去破坏的。
环境有硬件、软件之分。
布局合理、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质量优良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文明环境的硬件,文明环境的软件则是良好的校风。
校风不仅是指学生要文明守纪,刻苦钻研,更是指教师要爱生敬业,为人师表。
学生上学既要学做学问,更要学做人。
他们向谁学?从书本上学,从老师身上学。
我们很强调教师要教书育人,强调学校是圣洁的地方,教育工作不是金钱交易。
教师的形象好,学校的牌子才硬,培养的学生质量才高。
某些大学生表现不好,与学校的风气很有关系,与教师的表率作用很有关系,关键在管理,要齐抓共管,还要为人师表。
基础教育讲文明习惯的养成太少。
问题出在大学,根子可能在基础教育。
思想品德的学习和文明知识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是应知应会,而是愿不愿意,即懂得以后必须愿意去做。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习惯体现在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生活常规之中,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目前我们做得很不够,和国外相比,差距也很大。
比如美国,是最标榜自由化的国家,有些学生也确实很不像样,但凡是培养精英的学校,对学生要求是很严格的,学生非常懂文明礼貌。
韩国的学生也很文明,校园里根本没有乱丢的废弃物;韩国学生到我国访问,游西湖,看到湖内废弃物主动捞起,扔进岸边垃圾箱内。
这就是文明习惯。
一个国家文明素质的高低,是通过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来判断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讲分数太多,讲空洞的政治理论太多,讲文明习惯的养成太少,以至于出现中学教材内容过深,大学校园文明太差。
实际上,做学问和做人是分不开的,很难想象一个懒惰散漫的人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大学现在制定文明公约,为大学生补上文明修养这一课,很有必要。
不过,希望不久的将来,大学不再做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而做些更需要大学生做的事。
文明是一种追求,一种民族的追求,一种与追求物质享受不同的追求,二者不一定成正比。
改革开放以后,部分生活条件优裕的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如有的父母明确表示,要用金子辅路,使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可这些孩子往往不争气,表现也不好。
现在大学生中有一种风气,一些人对祖国的前途漠不关心,动辄指责国家这不好,那不行,好像他不是中国人;一些学生在生活上追求奢侈的消费,以此为荣,甚至有的人条件并不富裕,也生怕落后跌份儿,穷摆谱,这很危险。
相对而言,现在大学文明公约的内容太浅显,太表面化。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风气如何,不仅影响学校的名誉,也影响着整个社会。
大学生不应满足于只遵守文明公约,大学补基础文明课,只是一种过渡性现象,大学的文明教育最终应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对策研究对于更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大学应该做以下几种努力:其一,培养学生的理想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