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树立法治理念 尊重法律权威(15版试题库及答案)

第七章 树立法治理念 尊重法律权威(15版试题库及答案)

第七章树立法治理念尊重法律权威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包括()。

A.树立法律信仰 B.宣传法律知识C.维护社会秩序 D.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2.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

A.调整社会关系类型相同B.调整方法相同C.保障权利途径相同D.调整机制相同3.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应当坚持( )优先原则。

A.道德思维B.经济思维C.政治思维D.法律思维4.国家的根本法是:()。

A.行政法 B.刑法 C.宪法 D.民商法5.以下哪个不属于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 )A.讲法律B.讲证据C.讲程序D.讲法学6.讲法理,不要求:( )A.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秘密的B.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C. 提供结论D.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7.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表述哪个是正确的()A. 法治的核心是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B.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同C.实现了法制,就不会出现牺牲个案实体正义的情况D. 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这意味着法律取代了其他社会调整手段8. 下列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包括()。

A.树立法律信仰 B.宣传法律知识C.维护社会秩序 D.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9.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

A.调整社会关系类型相同B.调整方法相同C.保障权利途径相同D.调整机制相同10.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应当坚持( )优先原则。

A.道德思维B.经济思维C.政治思维D.法律思维11.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 ( )A.法的国家强制性B.法德普遍性C.法的国家意志性D.法的不可违抗性1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A.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 B.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C.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D.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13.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法律的()A.政治建设方面的作用B.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C.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D.对外建设方面的作用14.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A.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B.检察机关C.监察机关D.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5.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是在( )。

A.1982 年宪法 B.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16.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首先是()A.农民意志的体现 B.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C.中国共产党意志的体现 D.各阶级意志的体现17.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C.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18.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地方政府规章 D.部门规章19.法律义务表现为法律关系主体()A.可以自己做出一定行为B.必须做出或不做一定行为C.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D.可以要求他人不做一定行为20.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法治是()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B.资本主义民主法治C.共产主义民主D.政治民主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我国法律部门的法律制度有:( )A.宪法B.经济法律C.民商法律D.行政法律2.依法办事包括( ):A.依法享有权利B.依法行使权利C.依法承担义务D.依法履行义务3.以下属于法律不作为义务的有:( )A. 依法纳税的义务B.依法服兵役的义务C.不得盗用他人注册商标D.不得挪用公共财产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包括以下( )基本内容:A.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B.公民在执法上一律平等C.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D.公民在司法上一律平等5.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它要求( )A.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分情况给予保护B.保证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C.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D.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分情况区别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6.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 ):A.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B.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C.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D.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7.以下哪些属于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 )A.讲法律B.讲证据C.讲程序D.讲法学8.讲法律,要求( )A.某种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应当以法律为标准作出判断B.某种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以法律为标准作出判断C. 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但在国家修改或废除之前,仍然必须遵守或执行D. 人们感觉到法律明显不合理,可以抛弃或搁置法律。

9.讲法理,即要求:( )A.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秘密的B.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C.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D. 提供结论10.讲程序,要求( )A.从程序出发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B.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C. 关心行为的实质D.注重内心的想法11.大学生可以通过( )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A.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B.掌握法律方法C.参与法律实践D.了解和分析法律问题12.法律知识通常包括( ):A.关于法律规定的知识B.关于法律的原则C.关于法律的原理D.关于法律的规范13.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来源于( )A.法律合乎情理、通俗易懂B.维护正义、促进效率C.执法公平D.司法公正14.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应当( )A.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B.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C.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D.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15.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 )A.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B.事中和事后制止C.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D.看情况而定是否制定违法行为三.简述题1.简述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2. 简述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3.简述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2.论述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A 3D 4C 5D 6C 7A 8C 9A 10D 11D 12C 13C 14B 15D 16B 17A 18B 19B 20A二.多项选择题1 BCD2 ABCD3 CD4 AC5 BC 6ABCD 7ABC 8ABC 9ABC 10AB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三.简述题1.简述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2. 简述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很多,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依法办事习惯等,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养成科学的法治思维方式。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3.简述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是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尊重法律权威是其法定义务和必备素质。

就大学生而言,作为一个公民,要在尊重法律权威方面加强砥砺,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作为,养成敬畏法律的良好品质,努力成为尊重法律权威、信仰宪法法律的先锋。

信仰法律。

遵守法律。

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就没有领导核心;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失去了目标和内在依据;离开了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就不能有序进行。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代表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具有大公无私.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优秀品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就是要求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必须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之中;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必须保证人民的广泛参与,决不搞西方国家少数入主导的精英法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价值追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时代的呼唤。

只有把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基本方式,才能用法律凝聚人民和全社会的共识,全面.持久地调动人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及时、准确地反映各个群体和各个阶层的意愿和诉求,保证依法治国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和参与。

要从制度和法律上始终保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始终保证人民在依法治国当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人。

2.论述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