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生物分型较多,寄生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多种。
进入2000年后,我国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波及28个省市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人群布病知识缺乏,防范意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检疫、免疫力度不够。
本文综述是有关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现况;发病原因;防治对策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erms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Reason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BrucellosisZHOU Yanbin, LIU Xiaolin(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1 China)Abstract: The Brucella is one kind of disease which can be got by human and animals together. There are many biological subtypes and the parasitic hosts widespread with so many dissemination ways. After 2000, the population of getting Brucella increases year by year, which affects 28 provinces, cities and areas. It has brought the tremendous burden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 The incidence reasons which can spread Brucella are variou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lacking of knowledge, and people 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insufficiency.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improper, and we lack effective quarantine and immunity. This article concerns present situation of Brucella, the incidence reason and the progress in prevention.Key words:Brucellosis; present situation; incidence reason; prevent-and-curable strategies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此病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人畜间布病流行,约占世界1/5~1/6的人受布病威胁,全世界布病患者约有500~600万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1]。
而且此病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年新发病人数为50万[2]。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用显微镜看到了一种微小的细菌,1887年又进一步对死亡士兵的脾脏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培养到一种微小细菌,证明在士兵中传播的这种不明热疾病是由该细菌引起,当时称为马尔他微球菌(Micrococcuss melitensis)[3]。
自分离出第一株布鲁氏菌以来,在百余年过程中人们对布鲁氏菌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尤其近十年,由于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布氏菌属内的奥秘也不断被揭示。
我国在建国前对这种疾病几乎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4]。
目前我国人畜间布病也波及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5]。
每个省市区的人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和流行。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1.1 布氏菌生物学特点布鲁氏菌分布不仅地区广,而且寄生的宿主也相当广泛。
它们既可感染人和多种家畜,又可感染和寄生于60多种野生动物,布氏菌属细菌有6个种19个生物型组成。
生物学特点:①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②布鲁氏菌对感染宿主有一定的选择性,某种布鲁氏菌经常感染的宿主,最适合其在体内寄生、繁殖、致病较重,这样的宿主称为最适宿主。
例如:牛种布鲁氏菌感染牛,牛就是其最适宿主。
如因偶然机会牛种布鲁氏菌感染了羊或猪等其它动物,这些宿主被称为转移宿主。
③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是布氏菌的另一个生态学特点,在感染人和畜的寄出生过程中存在着布鲁氏菌属内种间的干扰现象,毒力强的菌种能干扰毒力弱的菌种,S型菌能干扰R型菌。
布鲁氏菌在其最适宿主内能干扰非最适菌。
1.2 抗原结构布鲁氏菌抗原结构非常复杂,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和高度特异的外膜蛋白。
脂多糖包含3种成份:多糖O抗原,多糖核和类脂。
外膜是细菌细胞与外环境分界的屏障,具有高特异性结构,其成分是磷脂中嵌入一组特异蛋白。
依布鲁氏菌不同种型特点,毒力和内毒素特性及氧化代谢类型等多种因素综合判定表明,不同种型布鲁氏菌抗原结构和成分间具有一定关系。
从血清学研究证明,布鲁氏菌存在A,M和G抗原。
A抗原对牛种布氏菌生物Ⅰ型具有特异性,M抗原对羊种布氏菌生物Ⅰ型具有特异性。
G抗原为两种菌所共有。
羊种Ⅰ型菌表面抗原M多于A,M:A为1:20。
牛种Ⅰ型菌表面抗原A多于M,M:A为1:20。
猪种Ⅰ菌表面抗原A多于M,M:A为1:2。
1.3 细菌素布鲁氏菌可以产生细菌素,它是细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对细菌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对布鲁氏菌细菌素的研究还很肤浅,但已证明不同种型的S型和R型某些布鲁氏菌株能产生细菌素,而抑制或杀菌的效应除细菌种属有特异性外,同属菌株的敏感性也有不同。
根据抑制指示菌的抑制环大小和特征分为几个组,约63%的抑制环为10~15 mm,约25%抑制环为20~22 mm,约3%抑制环为2~5 mm。
细菌素不属于细胞壁的成分,但与细胞壁表面的感受性有关。
1.4 布鲁氏菌噬菌体目前已检测出几十株布鲁氏菌噬菌体,依其对布鲁氏菌作用的特点,可分为6群:1群有Tb、A422;2群有Fi;三群有Wb、D、M51等;4群有BK;5群有R、Ro、Rc等;6群有Iz。
其中特异性最高的为Tb和R群。
它们在布氏菌分类中有重要意义。
1.5 致病性布鲁氏菌属细菌大多数种型对人畜是有致病性的,对人畜皆有致病作用的是羊种菌(B,melitensis)、牛种菌(B,abortus)、猪种菌(B,SUIS)和犬种菌(B,canis),只对畜有致病对人无致病的只有绵羊附睾种(B,ovis),对人畜皆无致病的只在野生鼠类中寄生的是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
布鲁氏菌对人的致病性顺序是羊种>牛种>猪种>犬种。
布鲁氏菌致病毒力因子的物质基础是LPS,OMP和某些毒力相关因子。
①LPS是由O抗原多糖、核心多糖、类脂A三部分组成。
②OMP是外膜蛋白质。
③相关因子包括过氧化氢酶、尿素酶、cu/zn超氧岐化酶、RecA重组调节基因、groE生长基因、HtrA耐高温基因、ErY基因(赤藓醇代谢的)。
布氏菌可通过人类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而感染。
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局部淋巴结,并在其内寄生繁殖,形成原发病灶,继而细胞破裂进入血流,造成血行播散,出现一时性菌血症和毒血症,血流中的细菌留存于淋巴结、肝、脾和骨髓等处。
在细胞内繁殖,出现多发性转移病灶,释放内毒素,造成人体发热,并累及人体多个器官的损伤。
在羊、牛、猪中,主要侵犯生殖器和乳腺组织,造成流产或早产。
2 布病的分布及流行状况布病是世界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目前流行范围仍较广,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其中有170多个国家有布病疫情报告,其余的国家因受战乱等各原因的影响未公布疫情。
近几年人与动物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布病疫情最清楚的是欧洲。
人畜间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有:土耳其、希腊、西班牙、马耳他、意大利、苏格兰及原苏联的一些国家等。
在亚洲蒙古人民共和国人畜布病也比较严重[6]。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 OIE)统计的2003年14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布病疫情资料中有59个国家地区报告有人间疫情,报告66 323例新发病倒[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布病在世界部分地区有回升趋向,尤其在亚洲更为明显[8]。
印度新德里人间布病发病率原来只有0.96/10万,感染率很低,而最近有人调查各类职业人员感染率却达到28.6%~99.8%[9]。
我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对布病疫情调查、检测、报告、流行规律的探索和分析,以及布病疫情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研究。
全面开展了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重点专项问题研究。
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布氏菌的分型、鉴定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在疫情的监测和报告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国在1905年首次由Boone在重庆报告了两例布病患者,1932年,1938年在内蒙古王爷庙发现109 头牛中有21头流产,从流产牛胎儿中分离出两株牛种布鲁氏菌。
同年日本人北野正次等在吉林白城对羊布病进行调查,发现羊的感染率高达33%。
1938年日本人广木彦吉在白城发现布病病人,这些资料表明,我国解放前就有布病流行,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4]264-268。
但是鉴于布病发病特点,90年代以来,布病疫情呈持续增长态势,愈演愈烈。
国内在25个省市区以上有人畜布病疫情,西部、东北及华北省区疫情较严重。
1993年之后,我国以西部、东北及华北为主的全国大部分省区的布病疫情明显回升。
2004年布病发病率较上一年增加87%[10],见图1[6]34。
从中国人畜布病的疫情监测历史可以看出,80年代前人畜布病在中国疫情相当严重,由于政府重视,加强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
进入90年代以后,人畜布病的发病率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
但由于各种原因,自1995年开始人畜布病又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如图2[6]34。
1996年布病上报新发人数三十几例,20世纪90年代我国布病疫情较重的10多个省区,也是布病爆发点出现的省区: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内蒙古、西藏、吉林、新疆、河南和黑龙江等几个省区[11]。
尤其进入2000年以后,布病疫情强势走高,每年的报告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由全部37种报告传染病的第17位升至2006年的第10位,这种状况在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是极其罕见的,这进一步说明了当前布病疫情的严重性,防治的迫切性[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