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铭暄《刑法学》(第6版)配套题库-刑事责任【圣才出品】

高铭暄《刑法学》(第6版)配套题库-刑事责任【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刑事责任
一、概念题
1.刑事责任(西安交大2004年研;人大2002年研)
答:刑事责任是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刑事责任有以下特征:①刑事责任是刑事法律规定的一种负担;②刑事责任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③刑事责任以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④刑事责任只能由犯罪人来承担;⑤刑事责任由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强制犯罪人承担。

2.刑事责任与刑罚(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09年研)
相关试题:
(1)刑罚(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研)
(2)刑事责任(西安交大2004年研)
答:刑事责任是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人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是:①从刑事立法看,刑事责任是衡量行为是否规定为犯罪和如何规定刑罚的依据;②从刑事司法看,刑事责任是决定是否适用刑罚和如何适用刑罚的标准。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刑法中刑事责任的含义及其特征。

(中南财大2008年研)
答:(1)刑事责任,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2)刑事责任的特征
①刑事责任是刑事法律规定的一种负担。

将刑事责任归结为一种负担,因为刑事责任是一种消极责任,本身具有某种负担之意。

②刑事责任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

实施犯罪行为是刑事责任产生的前提或者原因,没有实施犯罪行为,刑事责任就不可能产生。

“无犯罪则无刑事责任”,是现代刑法公认的原则。

③刑事责任以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

刑事责任不是承受一般的负担,也不只是承受否定的道德评价,因为这些都说明不了刑事责任的特有性质。

刑事责任是承受刑事处罚或单纯的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④刑事责任只能由犯罪人来承担。

我国刑法实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的原则,所以刑事责任只有犯罪人即实施犯罪行为者才承担;没有参与实施犯罪,即使与犯罪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也不发生刑事责任问题。

⑤刑事责任由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强制犯罪人承担。

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向国家所负的责任,它表现了犯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则由其司法机关代表它强制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

2.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山东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中央党校2008年研)
答:刑事责任,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刑事责任与刑罚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

(1)刑事责任与刑罚的主要区别
①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刑罚则是一种强制方法。

②刑事责任是以犯罪人承受刑法规定的惩罚或单纯的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刑罚则是以剥夺犯罪人一定的法益为内容。

③刑事责任随实施犯罪而产生,刑罚则随法院有罪判决的生效而出现。

(2)刑事责任与刑罚的联系
①刑事责任的存在是适用刑罚的前提。

没有刑事责任,绝不可能适用刑罚;只有存在刑事责任,才能适用刑罚。

②刑事责任的大小决定刑罚的轻重。

刑事责任大的,刑罚就重;刑事责任小的,刑罚就轻,刑罚的轻重根据刑事责任的大小来确定。

③刑事责任主要通过刑罚而实现。

非刑罚处理方法等虽然也是刑事责任的实现形式,但那是次要的,在司法实践中也是为数很少的,而刑罚则是实现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并且在司法实践中是大量的,因而非刑罚处理方法与刑罚不宜处于并列的地位。

3.简述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

(中南财大2002年研)
答: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也称为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定罪判刑方式
定罪判刑方式,即法院对犯罪人认定有罪作出定罪判决的同时宣告适用相应的刑罚。

认定构成什么性质的犯罪,必须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为准绳。

适用刑罚必须贯彻执行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在决定刑罚时,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规定判处,做到宽严无误,不枉不纵,使犯罪人承担
应负的刑事责任。

这种方式是解决刑事责任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方式。

(2)定罪免刑方式
定罪免刑方式,即法院对犯罪人认定有罪作出定罪判决而免除刑罚。

根据刑法规定,这种方式包括两种情况:
①作出定罪判决虽免除刑罚,但给予非刑罚处理方法的处理;
②作出定罪判决但免除刑罚处罚而不给任何处分。

(3)消灭处理方式
消灭处理方式,即行为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负刑事责任,但由于法律规定的阻却刑事责任事由的存在,使刑事责任归于消灭。

这时国家不再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行为人也不再负刑事责任。

例如,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犯罪人死亡或经特赦予以释放,基于上述事实,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均归于消灭。

这就使客观上存在的刑事责任得以终结,所以也是刑事责任的一种解决方式,是一种补充的解决方式。

(4)转移处理方式
转移处理方式,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由我国司法机关解决,而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我国刑法典第十一条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这是转移处理方式解决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刑事责任的这种解决方式,是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家之间的平等原则而采用的,可以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解决方式。

4.刑事责任的终结和刑事责任的消灭有何不同?
答:刑事责任的消灭,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原本构成犯罪,但在追究、实现刑事责任之前,由于某种法定原因,使刑事责任不复存在,司法机关不能再追究刑事责任;而刑事责任的终结,则是指刑事责任的履行阶段从人民法院的有罪判决生效时起,到所决定的刑事制裁措施
执行完毕或罪犯在受刑期间被赦免时止。

刑事责任的终结和刑事责任的消灭有以下不同之处:
(1)刑事责任的终结,只是犯罪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不再追究,但其所犯罪行还是客观存在的,可能还会对行为人的生活继续发生负面的影响;而刑事责任消灭后,从法律的角度看,则可以不认为行为人犯过罪,对其生活不会再发生任何的负面影响。

(2)刑事责任的消灭是不允许或不可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因而实际上没有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刑事责任的终结,则是依法已经追究了刑事责任,完全实现了刑事责任的内容。

(3)在以后再犯罪时,刑事责任的消灭不发生累犯问题,刑事责任的终结则产生累犯问题。

5.单位的刑事责任有哪些特点?
答:单位的刑事责任,是指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的法律后果。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的特点包括:
(1)单位刑事责任的整体性
单位刑事责任的整体性,是指对于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单位本身,而不是单位内部的全体成员,更不是单位内部的单个或部分成员。

单位只能以其自有资金承担刑事责任。

(2)单位刑事责任的双重性
单位刑事责任的双重性,是指对于实行双罚制的单位犯罪,除了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以外,还要追究那些在单位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和负有重大责任的单位成员的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对单位犯罪负刑事责任的原因在于,他们是单位的罪过的肇始者和
犯罪行为的实行者。

离开这些人的意志和行为,单位就不可能产生罪过,也不可能实施犯罪行为。

单位中的自然人在单位犯罪中实施了具有罪过的犯罪行为,是他们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不能认为对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是株连无辜。

(3)单位刑事责任的局限性
单位刑事责任的局限性,是指单位只对法律有明文规定的犯罪负刑事责任,而且只能以有限的方式承担刑事责任。

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表明,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以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

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也是有限的。

就定罪、判刑的刑事责任实现方式而言,单位没有生命,也没有自由,没有政治权利,故对单位不可能适用生命刑、自由刑和资格刑。

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的单位只能判处罚金。

可见,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也是有限的。

6.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是什么?
答: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包括实质根据、法律根据和事实根据三个层次的内容。

(1)刑事责任的实质根据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它是立法规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确定其刑事责任轻重的基础。

(2)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是立法机关在刑事责任的实质根据的基础上,用刑法规定的反映犯罪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主观恶性大小的犯罪构成及量刑情节。

(3)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是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以及行为人在罪前、罪中、罪后的表现。

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有无和大小、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决定了刑事责任的有无和轻重。

相关主题